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中国科学的荣誉一篇特稿在︽科学︾刊出的前后熊蕾1997年5月2日出版的美国《科学》周刊,在新闻部分以两整页的篇幅刊出了新华社中国特稿社记者李慧和熊蕾采写的特稿:《在中国工作:地学家们谋求合作的共同基础》,其中有小半页篇幅是《科学》周刊新闻部副主编...  相似文献   

2.
特稿是新闻报道的一种形式,它虽然不是对事实的详细记录,然而在很大程度上是撰稿人通过对事实的选择和解释、发掘和探讨,用收集到的所有有关素材编写成一篇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陈述式文章,因此一篇好特稿也可以称之为“艺术创作”。本文介绍的两篇西方记者写动物的特稿,均以知识性和趣味性见长。趣味性特稿的特点是篇幅短,轶事多,悬念强。稿件本身具有吸引人的趣闻内容,结尾处给读者以趣味悬念。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在全国不少晚报中,周末特稿成为报社周末奉献给读者的一道精美的晚餐。从不少见报的周末特稿中我们可以发现,周末特稿因题材广泛、主题鲜明、文笔优美、意境深邃、读者众多,不仅成为晚报的一个拳头产品,而且各家报社都投入了“大手笔”精心组织或采写,出现了不少耐人寻味的周末特稿。 但是,要出一篇有一定分量的周末特稿并非易事。如何挖掘晚报周末特稿,使其真正受读者欢  相似文献   

4.
卷首语     
卷首语除旧迎新之际,一位热心的读者为本刊寄来了他的贺年之辞:“新年当有新发展,新春会有新天地。”《中国图书评论》开始了她第十二年的历史,又是一个本命年,当有新发展,会有新天地。这一期的本刊特稿是中国图书奖十年的纪念活动。在1997年充满祥和气氛的岁尾...  相似文献   

5.
龙全忠 《新闻三昧》2005,(10):14-15
今年6月30日,“河北经济日报”在头版头条占用近一个半版的篇幅刊发了记者采写的长篇通讯《曹妃甸——中国未来的鹿特丹》不久,北京《中国工商杂志》、《市场信息报》、“唐山经济》、《唐山劳动日报》等媒体相继转发,受到了读者和新闻界同行的好评。一篇普通的通讯稿,为啥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在回顾和总结这篇通讯的采写过程中,我认为“尊从读者,寻求突破”是它的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6.
曹旭 《新闻界》2000,(3):47-47
目前 ,我国的专业性报纸由于资金、发行量、稿源等多方面的原因大多只有四个版 ,使报纸的总信息量受到很大的限制 ,尤其是作为要闻版的一版 ,更是常常处于左右为难的境地 :要么为了增大信息量 ,尽可能地增加条数 ,稿件一味求短 ,不得不舍弃一些有一定深度和可读性 ,但篇幅相对较长的报道 ,使报纸的可读性受到影响 ;要么突出看点 ,刊登特稿以吸引读者 ,但如此一来 ,用稿量相对减少。有时甚至一篇特稿就占去一半甚至更多的版面 ,信息量势必下降。而这两种结果都将损害报纸质量。那么如何才能在有限的版面内兼顾可读性和信息量呢?一、分区作业…  相似文献   

7.
新闻战线“轻骑兵”“特稿社是干什么的”?数年前,当“中国特稿社”这一名称刚隐隐约约出现在人们耳边的时候,种种稀奇古怪的猜测曾经把它装扮得很神秘。时至今日,它恐怕也仍然没有为许多人所熟知。然而它确确实实是60岁新华社躯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零件,也是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独特窗口。在中国目前仅此一家。特稿社是专门以自由撰稿人身份向那些拥有几万、几十万读者的外国报刊提供署名文章的新闻单位。这些文章,用各种对方需要的文字写成,以新闻  相似文献   

8.
深入实际,有利于发现新闻报道线索。军报4月18日刊登的本报记者乔林生、欧世金写的通讯《西部,一个士兵的葬礼》,给广大通讯员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事例。这篇通讯的开头就向读者作了交代:“3月10日,我们在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途中遇到了一支送葬的队伍,是风尘中扑面而来的花圈和低回的哀乐拦住了我们行进的脚步。”作者发现了这一线索,进而又作了深入采访,写出了这篇感人的通讯。这篇通讯在读者中引起了一定反响。读者认为,军报能用半个版的篇幅来宣传一个入伍仅三个月、年仅19岁的战士,说明军报在向基层贴近,向官兵靠拢。读者希望…  相似文献   

9.
鲁焰 《新闻实践》2011,(8):66-67
近年来,特稿写作日益受到媒体的重视,成为决定媒体新闻报道深度与高度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而文学性是特稿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一篇感染人心的特稿,往往是靠文学性取胜的。所谓特稿,是一种有深度的新闻报道,是运用文学手段来写作的新闻报道体裁,它与一般的通讯相比较,篇幅更长,最接近文学。  相似文献   

10.
选材的重点     
这篇消息向读者报告了一个书讯:美国学者的新著《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政策、问题和数字》已出版.在大批人员赴美留学的今天,这本书究竟写了什么,这是很多读者关心的问题.但是消息用很大篇幅介绍该书作者的身份、经历和他对中美学术交流所作的贡献以及在写书过程中搜集了多少数据.至于作者在书中对中国学生留美有什么见解,认为存在什么问题,应该采取什么对策,总之有关这本书所写的内容,消息未作任何介绍.消息的后半部分则是介绍书中所引  相似文献   

11.
《军事记者》2010,(9):62-62
编者按 今年6月22日,《解放军报》用一个整版的篇幅介绍了海军北海舰队某驱逐舰支队宣传科长林风谦长期关心、救助一对双胞胎兄弟的故事。在读者中产生了广泛的反响。许多读者从各方面对这篇稿件进行了评说.现选登其中的几篇。  相似文献   

12.
《福州晚报》近日刊登一篇“特稿”《山中 ,那座五人学校》 ,叙述“恐怕是共和国版图上最小的一所在编学校”的一位老师和4名学生的故事。这篇“特稿” ,洋洋四五千字 ,可是读完之后 ,读者无法知道这所“五人学校”到底在哪儿?文章中没有点明学校所在的省、县(市) ,所出现的地名或单位只有“于盘小学”(即“五人学校”)、“于盘村”、“纸坊学区”、“张夏镇诗礼中学”等。可以相信 ,绝大多数读者不知道这些地名或单位在哪里。“何地”是新闻五要素之一。“何地”这一要素应该准确明了 ,让读者一阅读新闻报道很快就能明白。依笔者之见…  相似文献   

13.
写一篇文章,想一个问题,找一点结论,这种化约主义倾向,明知要不得,可是依然为之.理由只有一个,要是不这样做,结果可想而知.编者会皱眉头,文章没有主心骨;读者更要抱怨,这篇东西是散架的. 摊出底牌,不过是想说明,国别文学的生路,在于世界性.南非文学即是明证.  相似文献   

14.
<布热金卡:阳光明媚,鸟语花香>是一篇新闻名篇,这篇特稿,出奇制胜,引人注目.它的另一个译名是<奥斯维辛没有新闻>.奥斯维辛是波兰的一个小城.二次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在那里建立了一座集中营,用各种毒刑杀害了平民和战俘400万人,犯下了人类历史上空前惨酷的杀人罪行.  相似文献   

15.
《驳于连》,本来是为法语读者写的。没想到会引起中国知识界的兴趣。最初是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主任张西平教授提出要把它翻成中文,在他主编的《国际汉学》上发表,供中国读者参考。后来认为读这一学刊的圈子太小,不如交给《中国图书评论》,张教授也同意了。在此感谢他的支持,也感谢《中国图书评论》的杨平总编辑和程巍先生接受了这篇篇幅比较长的评论,更感谢早在30年前在日内瓦认识的郭宏安先生,他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把它译成中文。  相似文献   

16.
人物特稿,顾名思义,是以人物为报道中心的特稿,相对于事件特稿、风光特稿、服务性特稿而言.1978年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始设特稿奖.普利策评奖中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一篇被提名为其他报道奖项的作品最后被授予特稿奖.这一现象说明在美国最高新闻奖项的评委的观念中,体裁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壁垒.  相似文献   

17.
写一篇文章,想一个问题,找一点结论,这种化约主义倾向,明知要不得,可是依然为之。理由只有一个,要是不这样做,结果可想而知。编者会破眉头,文章没有主心骨;读者更要抱怨,这篇东西是散架的。  相似文献   

18.
<布热金卡:阳光明媚,鸟语花香>是一篇新闻名篇,这篇特稿,出奇制胜,引人注目.它的另一个译名是<奥斯维辛没有新闻>.奥斯维辛是波兰的一个小城.二次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在那里建立了一座集中营,用各种毒刑杀害了平民和战俘400万人,犯下了人类历史上空前惨酷的杀人罪行.  相似文献   

19.
去年岁尾,本刊记者拜访刚刚率中国新闻代表团出访非洲三国归来的新华日报总编辑刘向东。刘回到南京的第三天,就发表了访非特写,以后一发不可收,一个多月中,共写稿27篇,计5.5万字,除主要发表在新华日报、扬子江晚报之外,还应邀给4家杂志、报刊发了专稿。时间之快,篇幅之多,令人称羡。刘向东为何如此“高产”?请看他应邀为本刊写的特稿:  相似文献   

20.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报刊的纪实特稿(有人称之为“大通讯”、“社会纪实”“、新闻纪实”等)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全国数百家报刊都以一个、两个甚至几个版面刊登这类常常让读者耳目一新的纪实稿件。在这种读者阅读大量需求下,这类版面以特有的亲和力直接刺激到了报刊的影响力和发行量。在这当中,以纪实特稿为主的杂志《家庭》《、知音》的发行不断扩容,相继增加了“下半月版”、“月末版”,而以“每天一个特稿”而在全国新闻界打出声势的《华西都市报》则先后与国内40多家媒体及全国特稿记者的关注……时至今日,仍有报刊在做特稿的文章: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