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5月6日,一场特大火灾降临我国东北的绿色宝库——大兴安岭。对这场持续了25天、举世瞩目的森林大火,我国新闻界进行了连续的报道,不仅如实报道灾情,报道军民奋起扑火的英雄事迹,而且报道了灾害发生的更深层次的人为因素和种种反思。这在建国以来我国的新闻史上,是少有的,是对灾害报道的一次重大突破。报喜不报忧,是我国新闻界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60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灾害”,新闻报道讳莫如深;十年动乱给人民带来巨大祸害,报纸上却连篇累牍地大唱“形势大好,而且越来越好”的陈词滥调;唐山大地震,灾情的规模“保密”;有些灾害在报纸上,或是只字不提,或是只报道抗灾救灾的英雄事迹;至于对历次灾害的人为因素,更是报道的禁区。这种对灾害避  相似文献   

2.
解读冰冻灾害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1月10日以来,我国黔、湘、鄂、赣等17个省份经历了一场罕见的、长时间的低温雨)冰冻天气,影响波及近一亿灾民,受灾地区乃至全国生产生活秩序和春运工作受到严重影响。在党和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全国上下进行了一场紧张有序的抗灾救灾的人民战争。各地新闻媒体更以大量、丰富和鲜活的新闻报道,及时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准确反映灾情民意,热情讴歌抗灾救灾的动人事迹,为抗灾救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相似文献   

3.
在经历了1991年的特大洪涝之后,农业灾害的报道问题不能不成为新闻界亟待研究和探讨的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一、灾害报道是农业经济报道的一个经常的主题,灾害报道的现状却显示出科学组织与安排的不足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是不断与灾害斗争的过程。因此,农业灾害报道应该成为农业经济报道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是由新闻自身的规律所决定的。事实上,农业灾害报道本来也是农业经济报道的一个经常性的主题。当抗灾成为党委和政府在一个时期的中心工作的时候,抗灾报道也必然成为新闻报道的中心内容。那么,农业灾害报道的现状又如何呢?实践对这个  相似文献   

4.
俗语说,水火无情,洪灾、火灾、旱灾、地震等等自然灾害,往往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带来极大危害.福建地处东南沿海,自然灾害较为频发,特别与台风结"缘"最深.每年五六月至八九月,台风接二连三光顾,狂风暴雨之下,洪水为患,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助虐,房屋倒塌,田园绝收,道路损毁,通讯中断……非亲历者几乎无法感受台风之暴烈.搞好抗击台风的宣传报道是福建各媒体的必修课,也是相互之间倾尽全力竞争角逐的战场.  相似文献   

5.
6.
去冬今春,一场特大旱灾突如其来,我国北方小麦生长区遭遇了近60年来罕见的特大旱情.其持续时间之长、范围之广、程度之严重均为历史罕见.国家防总拉响了历史上首次一级抗旱应急响应,农业部启动了一级抗旱响应,黄河防总发布流域干旱橙色预警,我省也连续发出红色干旱预警.  相似文献   

7.
论文对中西方传媒在报道灾害事件中的视角差异进行了研究。论文认为,中西灾害报道视角差异表现在:“政府视角”与“事件视角”、“聚焦”与“泛化”、“通俗化”与“陌生化”、“宏观”与“微观”等方面。而形成中西灾害报道视角差异的原因是不同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8.
四川大地震发生后.在中国大地上.上演了一曲曲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在第一时间,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均多次强调.救人是第一位的。在救援过程中,社会各界均为灾区伸出救援之手。媒体亦表现不俗,在地震发生后,央视综合频道、新闻频道、国际频道等快速开始大型直播节目:  相似文献   

9.
熊蕾 《青年记者》2012,(27):15-16
有人文视角的灾害报道和没有人文视角的灾害报道,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前者生动,能够打动人心;而后者,因为枯燥,会疏远受众和新闻事件的距离.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议程设置”理论入手,探讨传媒如何对重大自然灾害事件进行报道。对重大自然灾害事件报道, 就必须对议程的时间、内容和方式进行合理地设置。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传媒必须进行最及时地报道,并且采取“生态型”的报道方式来设置最佳的内容。传媒通过不断提高对重大自然灾难事件的报道水平来实现自身公信力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灾害新闻的概念及重要性“灾害新闻”不是一个严谨的学术概念,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如果说新闻是新近发生或变动的事实信息,灾害新闻则可以看作是新近发生或变动的灾害性事实的信息。通常意义上的灾害性事件主要包括两类:一是"天灾",即水灾、雪灾、旱灾、  相似文献   

12.
探寻灾害报道的模式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者按 近来,围绕纪念唐山地震30周年,防灾减灾报道形成热潮;印尼海啸和我国南部部分省区因台风引起的洪涝灾害等突发事件,也令媒体投入不少报道力量,引起我们对防灾减灾报道的思考.我国是各类自然灾害频发地区,科学的预报和公众充分准备是减灾的重要手段;而在人类的预防手段难以达到足够准确的情况下,公共安全教育是最好的灾害救援手段.从这个角度上说,新闻媒体责无旁贷.  相似文献   

13.
2005年11月26日九江发生的5.7级地震,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作为市委机关报的《九江日报》,反应迅速,周密部署,有序应对,及时传达了党和政府的声音,及时发布震情预测公告,及时报道灾情,全面报道抗震救灾工作.关键时刻,充分体现了党报的主流媒体作用,发挥了新闻报道的舆论导向作用,做到了正确指导、稳定人心、引导舆论、促进救灾.  相似文献   

14.
灾害新闻的概念及重要性“灾害新闻”不是一个严谨的学术概念,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如果说新闻是新近发生或变动的事实信息,灾害新闻则可以看作是新近发生或变动的灾害性事实的信息。通常意义上的灾害性事件主要包括两类:一是"天灾",即水灾、雪灾、旱灾、  相似文献   

15.
华冰 《新闻实践》2011,(7):62-62
近年来,自然灾害、突发公共事件频发。那么,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广播媒体应采取什么样的报道策略,才能扬长避短,有效发挥信息沟通、舆论引导和公益服务作用呢?2011年的第一场大雪从1月18日开始至20日,低温雨雪肆虐浙江达60多个小时。受大雪影响,全省13条国省道、354条县乡道交通中断,诸永、杭宁等9条高速限流、封道。跨地市以上公路班线共计停班4429班次,山区和支线共停班14988班次  相似文献   

16.
今年以来,江苏连云港发生多起灾害事件,其中有三起比较突出:第一个大的灾害事件发生在4月15日,沈海高速连云港段的特大交通事故共有32辆车发生相撞,事故造成12人死亡;第二个大的灾害事件发生在7月8日前后,连云港城区短时降特大暴雨,24小  相似文献   

17.
王卫明  陈娇 《青年记者》2012,(27):22-23
《南方周末》“绿色”板块虽然并非直接报道灾害,但其中的部分报道可对改善地球环境、防灾减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凡遇重大突发灾害性事件,传媒充分介入在我国已渐成常态,这也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社会干预方式之一。举国悲痛、世界震惊的"5·12汶川地震",2013年"4·20雅安地震",境外传媒均以自己的方式介入,国内传媒也以此事件为拐点,突破了传统报道的框架和思路,不断地创新报道方式,探寻新的报道形态,对这一重大灾害性事件进行了深度  相似文献   

19.
浮夸的思维方式对 舆论引导十分有害 目前的灾害报道中,浮夸的思维方式又有抬头的迹象。香港《成报》去年8月11日刊登两篇报道,谈香港救世军中国事务部部长及记者在我国中部某省水灾区考察,发现灾区为寻求赞助,不惜夸大灾情。在水灾后仍是一副物资丰足的派头,有的菜肴食不过半便遭弃掉,而当地政府宣称水灾直接毁粮150多万公斤,减产6000万公斤,让人难以置信。不少香港市民对内地赈灾已由动情转为麻木,对灾区加以选  相似文献   

20.
突发性灾害报道,历来是报道要求高、受众关注度高、操作难度高的新闻报道领域。由于突发性灾害对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影响的广度深度之强烈,党报在新闻报道中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尤为重大;由于灾害的突发性、不可预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