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在幼儿园的美术教育活动中,孩子对周围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在实际生活中让幼儿走出活动室,感受生活中的美和自然环境中的美。让幼儿通过快乐而兴奋的感知活动,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并借助游戏等活动,让幼儿学会用眼睛去看,用头脑去感知,积累经验,然后再引导他们大胆地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幼儿画出来的画更有内容,更好看。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有目的地观察事物、有条理地观察事物、感知事物细微的特征、观察要善于联想和想象”四个方面的阐述,提出了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的见解。  相似文献   

3.
刘梅英 《金秋科苑》2009,(6):262-262
本文通过“有目的地观察事物、有条理地观察事物、感知事物细微的特征、观察要善于联想和想象”四个方面的阐述,提出了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在幼儿园教学中,教师在选择、使用教具时,除了要达到卫生、形象、坚固耐用、具有可操作性等一般要求外,更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现就其重点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近些年来,数学建模思想在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因为这种教学的形式不仅仅能够帮助我们的学生去感知事物的表面现象也可以让他们去探究知识的根本并准确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的教师可以应用数学建模的思想来辅助教学。今天我们就建模思想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条件和意义做一下探讨,希望能够对我们小学数学的教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遥感,顾名思义,遥远地感知。遥感是地学基础、地学应用和技术科学的交叉学科。研究内容很多,知识跨度很大。应用范围很广。遥感最早开始于照相,感光胶片作为传感器非接触地感知外界事物。在飞机上对地进行  相似文献   

7.
隐喻是人类认知世界的重要方法,是感知世界的重要思维方式.在计算机语言中.也有大量隐喻的存在.莱可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提出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概念性.帮助我们用比较具体的或者是高度结构化的事物去理解相对抽象或无条理的事物,即隐喻是源域向目的域映射结果.将在概念隐喻的框架下分析计算机语言中的一些臆喻现象.  相似文献   

8.
寻乐 经验     
阎岩 《世界发明》2009,(6):92-92
人们靠感觉器官去感知和认识世界与新鲜事物,但是感觉器官的专属性使每个人的接受过程变得近似雷同,独特的感受也变得越来越奢侈  相似文献   

9.
徐立 《科教文汇》2009,(18):93-93
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应注意营造语言情境,通过潜移默化和熏陶感染的作用,引导学生就教材内容展开想象和联想,去感知教材中美的事物和美的意境,从而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0.
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应注意营造语言情境,通过潜移默化和熏陶感染的作用,引导学生就教材内容展开想象和联想,去感知教材中美的事物和美的意境,从而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1.
阎岩 《世界发明》2009,(8):94-94
人们靠感觉器官去感知和认识世界与新鲜事物,但是感觉器官的专属性使每个人的接受过程变得近似雷同,独特的感受也变得越来越奢侈。  相似文献   

12.
冉智娟 《今日科苑》2009,(15):168-168
小学生习作时存在无话可说可写,内容匮乏的毛病。作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加强观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学会独立地发现和表现平凡生活中不平凡的东西,九年年义务教材编排的说话、写话与习作训练,除应用习作训练外,其余的习作与观察息息相关。因此,要提高小学生的习作水平,务必加强观察训练,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感知生活、体验生活、积累材料。  相似文献   

13.
如何将美感教育融入政治课堂,转变学生对政治课堂枯燥乏味的传统认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课堂参与度,提高课堂效率,我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美感教育其实是一种情感教育,即保持一颗平常心并用积极、主动、乐观的心态去观察事物、看待问题,能够从事物的表象中发现其蕴含的美感的内容及规律,以此来激发人们正确的认识事物,同时通过正确的认知去感知世界,实现自我。而政治课堂的教学是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规律性且枯燥乏味的学科,要想很好地理解、学习政治知识,必须借助融汇于课堂中的美感反映,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趣味性,充分体现政治知识的重要及其必学性,真正的理解政治是一门怎样的学科及如何学习该学科?怎样做才能真正地认清自己的位置、目标及未来的价值体现?  相似文献   

14.
房玲 《科教文汇》2009,(2):118-118
视障生学生由于生理土的缺陷,其学习特点是通过手把手地触摸来感知事物,通过语言来获取信息。在修辞教学中,以“听”为突破口,从歌曲入手,在轻松而优美的旋律中掌握知识。  相似文献   

15.
实践证明,在课文教学中科学化的安排现代媒体教学手段对学生各项语文基本功的训练极为重要,如拼音、识字、理解课文、指导作文等等。这些教学任务的有效实现,主要在于现代化媒体教学形声并茂、图像清晰、逼真,能将一些比较抽象的语文知识具体化,能直接把一些事物的运动过程或生长变化形象地加以展示,有利于开拓学生感知事物的广阔天地,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发展思维能力,从而更好地体现学习语文和认识事物的结合,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在实践的训练中逐步形成技能技巧。  相似文献   

16.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活动、是人对现实感性认识的一种主动形式,是与积极思维相联系的,高度发展的有意知觉。在观察过程中,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协同作用,要求人稳定地随时注意,使观察得以长时间进行多次复杂进行。观察的目的是为了探索事物的过程和变化,从中找出主要的规律性的东西来。  相似文献   

17.
如同人可以通过触觉来感知外界事物一样,触觉也是机器人感知外部信息的重要手段。如今,设计研制更加智能的机器人是目前智能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而触觉传感器(“人工皮肤”)的研究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对类皮肤多维触觉传感器有迫切需求的仿生机器人来说,既要求触觉传感器能够敏感准确地感知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8.
孙壮 《科学中国人》2014,(3S):216-217
观察是指人对周围事物或现象进行全面、深入的察看,按照事物或现象的本来面目,研究和确定它们的性质和关系的一种心理现象。数学教学活动中的观察,就是有意识地对事物的数和形的特点进行感知活动,即对符号、字母、数字或文字所表示的数学关系式、命题、几何图形的结构特点进行的察看。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其理由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19.
《指南》中指出:儿童的早期阅读能力培养已被纳入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目标。学龄前儿童(3-6岁)总是用最轻松最自然的形式去感知、认识周围的事物。绘本,正是凭借了具体而浓缩的图像世界以及简单而朗朗上口的语言来满足幼儿视觉和听觉上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科学探究目标3,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4—5岁),能感知和发现动植物生长变化及其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