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戛尔尼使团是鸦片战争前西方访华使团中规模最大最有影响的一个。本分析了马戛尔尼使团的使命及失败的原因。认为使团的目的在于解决中英之间不正常的外交和贸易,并兼有某种殖民因素。其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中英两国化背景与政治观念的不同,在于封建制度的封闭性、腐朽性及狭隘的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2.
17世纪中叶,俄国政府派遣巴伊科夫使团访华,巴伊科夫使团来华后,由于双方国情的隔膜与差异,中俄之间产生了激烈的外交礼仪之争。这次中俄外交礼仪之争,主要围绕国书与礼物以何种方式呈送、俄使觐见清帝是否应行跪拜之礼等焦点而进行,此次中俄外交礼仪之争的发生,有其复杂而深刻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3.
中、英两国首次正式外交始于马戛尔尼勋爵1793年率英国外交使团访华,翻译活动贯穿中英高层对话始终。清廷利用其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和诗学,严厉操控此次外交的翻译活动。然而,史海钓沉发现,中英双方翻译人员或出于意识形态之不认同、或出于外交礼仪之考虑、或出于自身利益之权衡,不时在或明或暗地挑战清廷权威,反叛清廷的操控,使翻译更有利于英方。审视英使团访华翻译活动中的操纵与反操纵现象可揭示特定历史政治语境下翻译的规律、特征和形态,并为认识主流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1792年,英国派了以马戛尔尼为首的使团访华。使团出访的目的并非是简单的“进献表贡”,其最重要的任务乃是打破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要求清政府进一步开放通商口岸,消除英国对华贸易的限制。其次是希冀中英两国能建立和平、平等、长久的外交关系,并能派遣驻华使节。再者,要求清政府同意英国传教士来华传教是使团的又一任务。为了表达英国政府与清政府建交的诚意,同时也为了炫耀英国的国威、实力,使团带来显示英国科学和工业水平的天文地理仪器、工矿产品、日用品、工艺品等作为礼品,还带来了当时先进的军事武器如铜炮等。  相似文献   

5.
一、通商问题与战争的发动清朝统治在乾隆、嘉庆年间开始走向衰败,但在东方世界,它仍然是最强大的国家。英国自18世纪开始,即企图以外交和贸易手段达到进入中国市场的目的。在外交方面,自18世纪下半期开始,英国政府多次派遣使臣访华。1793年,英使马戛尔尼率领的使团以祝寿为名访华,递交英王国书,提出扩大通商。派遣使臣常驻中国、保护英国人在华利益和指定一小岛供英国船停泊和存放货物并允许英国人居住等要求。乾隆皇帝从维护“天朝体制”的考虑出发,对其要求予以驳斥和拒绝。此后,虽有英使阿美士德于1815年再次来华…  相似文献   

6.
自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开始的西方列强与清廷的外交礼仪冲突一直不断,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源却是中西文化传统与价值观念的差异。毋庸讳言,中外交往之初,清朝统治者存在着唯我独尊的高傲心态,无国家平等之理念,更不可能采用平等的外交礼仪。但是,清廷所坚持的外交礼仪与  相似文献   

7.
二战爆发后,美国开始插手南亚事务,约翰逊使团赴印、菲利普斯使团赴印以及孟加拉饥荒中美国的漠然处理,呈现出了罗斯福南亚政策由积极参与到犹豫徘徊中收缩尺度,再到低调淡出的外交轨迹和现实主义的外交逻辑。  相似文献   

8.
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结束。究其失败原因,除了清政府的腐朽和英国强大外,清政府在外交上的失败是一个重要原因。但迄今为止,对此问题的研究尚属寥寥。作者试就清政府在战前的闭关政策,战争中的“战”“和”政策,以及清政府在外交上的总政策等问题,进行分析,找出清政府在外交上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汪纬南 《文教资料》2009,(21):95-96
明洪武时期的中日关系始终问绕着倭寇问题这一主题.双方由于彼此沟通了解较少,因而摩擦不断增加.在对日外交失败后,明太祖不得不将重心转向武力抗倭和经济封锁,中日关系彻底恶化.  相似文献   

10.
威妥玛(T.F.Wade)是晚清英国驻华公使,是近代中西关系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本文以郭嵩焘使团出使英国为例,论述这位殖民者在英国侵华过程中所起的恶劣作用及其殖民心态。鸦片战争以后,国门虽被打开,但清政府对外界知之甚少,尤其是对国际外交知识一无所知,出于对礼节、经费、出使人员等问题的考虑,清政府在正式派遣驻外使团这个问题上一直犹豫不定,只是在1866年派斌椿随赫德(Robert Hart)游历欧洲,1868—1870年派志刚等人随蒲安臣(Anson Burlingame)出访欧美和1870—1871年派崇厚使团出使法国等三次临时性遣使。三次遣使后,清政府高层逐渐认识到遣使驻外的重要性。而  相似文献   

11.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与清廷的外交礼仪冲突就不断发生。冲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源却是中外国情、文化传统及价值观念的不同。毋庸讳言,中外交往之初,清朝统治者严重存在着唯我独尊的高傲心态,自以为天朝上国,决无国家平等的理念,更不可能采用平等的外交礼仪。这些无疑是错误的。但是,清廷所坚持的,往往是与本国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相一致的外交礼仪与规矩;而外国方面则不同,它们的外交礼仪要求,虽然有些符合近现代国家关系平等原则和外交惯例,但也有一些则完全违背了其本国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礼仪惯例,暴露出资本帝国主义强权政治、炮舰政策的侵略本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三环外交"和英美特殊关系的含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关联入手,介绍战后初期英美特殊关系在经济领域、联合抗苏以及建立西方国家联盟等方面的表现.英美特殊关系成为"三环外交"基石的原因,是英美共同的文化背景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双方的亲密合作,联合起来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蔓延的共同渴望以及战后英国实力下降等等.英国将英美特殊关系作为"三环外交"的基石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战后初期英美关系中也存在着矛盾.  相似文献   

13.
从18世纪末起,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出于扩展本国的商业利益,不断向中国提出公使驻京的要求。在和平交涉失败后,继而在第二次鸦片战中以军事侵略恫吓和利诱的"双重策略"迫使清廷屈服。公使驻京要求不是清廷自愿接受的,是双方在战争中经过多轮"博弈"之后才实现的。清廷在对待此要求时,思想上墨守陈规,不能正确取舍传统思想文化,以致不断误国;战争中清廷国力积弱,落后挨打,被迫签订屈辱的城下之盟,可谓弱国无外交,值得引以为戒。  相似文献   

14.
面对不断恶化的国际局势,1935年到1940年英国进行了重整军备,虽然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总体上很有成效,陆海空三军的实力都有提高。英国威慑和绥靖政策的失败是外交的失败,不是重整军备失败。  相似文献   

15.
独特的地理位置导致20世纪30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波兰一直处在周边大国外交的漩涡中心。主导该时期波兰外交事务的约瑟夫·贝克为了维护波兰的领土完整与独立,或奋力抗争,或对英国等大国抱有幻想,在对德、苏等国外交上大搞投机。但随着波兰被德国纳粹占领,约瑟夫·贝克的外交政策最终宣告失败。  相似文献   

16.
一、越飞在北京越飞抵华后,苏俄对北京的外交压力更大。在越飞之前来华的苏俄外交代表巴伊开斯只有权商谈中东铁路问题,而越飞与他不同,越飞以全权代表身份来华,受命洽商建立外交关系和恢复俄国在华权益。越飞是莫斯科最能干的一个外交家,他曾出使德国,把外交手腕与革命融为一体,展露出卓越才能,在中国他也扮演了这种双重角色。与优林和巴伊开斯使团一样.越飞使团  相似文献   

17.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犹太难民的未来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美国政府要求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国英国允许10万欧洲犹太难民进入巴勒斯坦.两国政府围绕解决此问题展开了一系列努力,但由于双方立场分歧太大而无法调和,寻求合作的努力彻底失败.此问题并不时使这两个盟国的关系陷入低谷.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三环外交”和英美特殊关系的含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关联入手 ,介绍战后初期英美特殊关系在经济领域、联合抗苏以及建立西方国家联盟等方面的表现。英美特殊关系成为“三环外交”基石的原因 ,是英美共同的文化背景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双方的亲密合作 ,联合起来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蔓延的共同渴望以及战后英国实力下降等等。英国将英美特殊关系作为“三环外交”的基石取得了一定效果 ,但战后初期英美关系中也存在着矛盾  相似文献   

19.
文章回顾了乔治·托马斯·斯当东(George Thomas Staunton)在英国马戛尔尼使团使华过程中的活动,重点论述了随同该使团使华对斯当东一生的影响,旨在引起史学界对这位曾在中英关系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英国中国问题专家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在日本,比较教育成为一个有特色的研究领域只是比较新近的现象。但是在比较教育出现以前,却早已有了长期的跨文化接触和交流的历史。早在607年,日本宫廷圣德(Shotokw)亲王派遣一个外交和学术使团到中国,回国后模仿中国,建立了日本第一个国民教育制度。这种文化和教育借鉴的使团直到九世纪中叶绵延不断。日本佛教空海(Kukai)和尚曾随使团访华,回国后撰写报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