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写文章讲究开头,好文章的好开头总有引人入胜之妙。要教好一课书,设计一个好开头也是十分重要的,它能调动起学生认真学习课文的兴趣。我把这种开头叫做“课引子”。为了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我在设计“课引子”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为了鼓励学生独立钻研课文,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在教《天山景物记》一课时,我在黑板上先写了《论语·述而》的一节:“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我问学生懂不懂,学生说第一句不懂,第二句懂。于是我把第一句里的“愤”和“悱”两字作了解释,这样学生就能译出这段话了:“孔子说:(我教学生),  相似文献   

2.
叠字联趣话     
对联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叠字联又是对联中的一朵奇葩。它以对联的格式写景状物描人绘事,用字奇特又构思巧妙,内涵深邃且别有情趣。叠字联多出在风景名胜之地。山东济南的趵突泉有一副闻名遐迩的叠字联:佛脚清泉,飘飘飘飘飘下两条玉带;源头活水,冒冒冒冒冒出一串珍珠。此联用五个“飘”写泉水的流动之态,用五个“冒”绘泉水的涌动之状,形象生动,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苏州网师园的叠字联曰:“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上海豫园有一副近似的叠字联:“莺莺燕燕翠翠红红处处融融洽洽;风风雨雨花花草草年…  相似文献   

3.
叠字情深     
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早年曾在剑桥(即康桥)大学求学,他对剑桥有一分割舍不去的情意。他在《再别康桥》中深情地吟唱: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诗人连用三个叠字“轻轻”,道出了内心那轻柔而绵延无尽的依恋、淡淡而挥之不去的惆怅,感人心扉。叠字作为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常常能起到“状无穷之物,达不尽之意”的作用。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中年丧偶,心境凄凉,写下了一首词《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开篇就连用14个叠字,将断肠之情写得如泣如诉,是“叠字”运用的经典。元代散曲家乔吉,曾…  相似文献   

4.
叠字妙联     
对联是中国文化独树一帜的艺术之花,叠字联则是这花苑中的一株奇葩,它构思巧妙,用字奇特,内涵深邃,别有情趣。赏析精彩的叠字妙联,将给你以语言艺术美的享受。上海豫园万花楼:“莺莺燕燕翠翠红红处处融融洽洽;风风雨雨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  相似文献   

5.
我想从三方面谈谈记叙文的布局问题:一、起句如爆竹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明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文章开头应该象鞭炮炸响,振聋发聩。如果开头写得好,往下写就会比较顺利。开头,实际是作者对文章布局、发展是  相似文献   

6.
鲁迅擅开头。古人云:“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开头异军突起,方可扣人心弦:“骤响”才能“易彻”。先生得其真味,其小说《伤逝》之开头即为明证。 作品叙述了五四运动前  相似文献   

7.
重迭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诗用叠字最难。只有做到‘复而不厌’方为精妙。”李清照词《声声慢》,可谓重迭之绝唱:“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写活了一个孤寂愁惨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8.
“逆挽”法运用到诗文中,显示出“欲擒故纵、欲扬先抑、前后跌宕而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相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一次与众翰林学士起饮酒,并以“金鸡报晓”为题作诗庆贺“鸡年”。朱元璋开头吟道:“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众人听罢无不侧身窃笑。少顷,朱元璋续道:“三声唤出扶桑日,扫败残星与晓月。”众人昕,不禁肃然起敬,拍案叫绝。朱元璋这首诗好在哪里呢?好就好在他用了“逆挽”法。诗的一、二句蓄势兴波,是“纵”,是“抑”;三、四句笔锋妙转,平地起峰峦,是“擒”,是“扬”。由于采用了这种方法,化平为奇,更俗为新,使人感到心灵的震动分外巨大,朱元璋那种摧毁旧王朝、开  相似文献   

9.
古代专供学童对课作诗的《声律启蒙》,有不少绝妙的叠字词写景对偶。视其构成方式,约可归为三类:有的叠字词用在句头,是“发端渲染法”;有的叠字词用在句中,是“中间铺排法”;有的叠字词用在句末,是“煞尾点缀法”。新编初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练习中选有此书例句,今特择其精要者,分别略说于后。  相似文献   

10.
开头和结尾是章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他们在这方面也多有论述。明人谢榛在他的《四溟诗话》中指出:“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此一法也。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留连,若难遽别,此一法也。”可见章的开头结尾之重要。  相似文献   

11.
叠字词趣谈     
叠字词的使用源于欧阳修。他的名句“庭院深深深几许”(《蝶恋花》)问世,叠字的运用就受到了倚声家的重视。其后的才女李清照很喜欢这种一字三叠的形式,曾多次仿写,但她并不停留在这上面,而力求创造新的形式。在她那首著名的《声声慢》中,篇首连用了十四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篇末又加四叠字:“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成为前无古人的创新之作,历来为词学批评家津津乐道。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338页“点读练习”二的引文开头一句:(刘)秀舍中儿犯法,军市令颍川祭遵格杀之。文后练习4问:“‘军市令颍川祭遵格杀之’一句中,有几个专名?”《教参》的答案是:“颍川:地名;祭遵:人名。”笔者认为,“军市令”也是专名。几部著名的大型工具书,如新《辞海》、新《辞源》以及《汉语大  相似文献   

13.
中国历代诗人对于诗歌的开头和结尾都是相当重视的。自居易有言:“首句标其日,卒章显其志,诗三百篇之义也。”乔吉尝云:“作乐府亦有法,日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旧谢榛更具体提出“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的要求。相比之下,有人更直接认为:“一篇全在句尾,如截奔马。”“一篇之妙在乎落句。”正是由于历代诗人的刻意追求,使得中国古典诗歌的结尾变化多端,成为诗歌艺术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刘禹锡诗歌的结尾尤为出色,往往既出人意料之外,又尽在情理之中,从而形成“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4.
初中第三册《愚公移山》开头一句:“太行、王屋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课本对“河阳”的注释是“黄河北岸”。我们认为,“河阳”应是古地名。一、从时间看。新版《辞海》“河阳”条目有注:“古  相似文献   

15.
一节课的开头非常重要。明朝学者谢榛说过"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这虽说是论诗之道,但迁移至讲课,有异曲同工之妙!本文从教学案例入手,结合自己的实践,总结了简单实用的开头方法和策略,运用之教学,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相似文献   

16.
古人云 :起句当如爆竹 ,骤响易彻。开卷之初 ,当以奇句夺目 ,使人一见而惊 ,不敢弃去。可见文章开头何等重要又是多么难写。尤其是应试作文 ,好的开头 ,既能增色 ,又能增分。好还得快 ,这是考场要求 ,也是考生的追求。为此 ,同学们有必要掌握一些开头的技巧。俗话说 :“开门见山。”这是作文中最常用、最快捷的一种开头方法。所谓“开门见山”,就是文章的头一开 ,就能尽快见到文章的主体部分。记叙文的主体 ,是该文所记叙的主要人或事 ;说明文的主体 ,是该文所说明的对象 ;议论文的主体 ,则是该文的中心论点或论证过程。应试作文 ,由于受时…  相似文献   

17.
叠字,又名“重言”,系指由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人们在创作楹联时,常常将叠字运用于联语创作的方法,就是叠字法。用叠字法作楹联,可以生动地表现楹联的意境,语音上和谐悦耳,节奏明朗,韵律协调,具有表情达意的形象性,因而可以增强楹联的艺术魅力,获得特定的表达效果。在楹联创作中,叠字法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几乎随处可见。比如: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这是苏州网师园的一副叠字楹联,上联化用李清照词《声声慢》,使联语独具特色。全联从纵和横的角度描写了该园山重水复、鸟语花香的美景和游客…  相似文献   

18.
深入到作文的开头段落去分析,其中无外乎由两种句型构成:一种是重点句,又称主句,在段落中起着核心作用,支撑开头段落的表达;另一种是一般句,又称从句,在段落中起协调作用,辅助开头段落的表达。因此,以“重点句”句型训练为突破口来作文开头,  相似文献   

19.
古人好用叠字、叠词、叠句,其叠法各异,妙趣横生,颇多佳句。 一句一叠的,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经.关雎》) 一句二叠的,如“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別离”。(古诗十九首) 一句连叠三字的,如“树树树梢啼晓莺”。(刘驾诗) 一句叠三字的,如“槭槭凄凄叶叶间”。(吴融诗) 两句一叠的,如“断竹,续竹,飞上逐肉”。(《弹歌》)  相似文献   

20.
<正> 起兴的开篇 诗的开始两句为:“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兴”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一种手法。风、赋、比、兴、雅、颂共称诗之六义。《周南·关雎》传中的“关雎”就是这种手法最典型最古老的代表。作者把寤寐以求的淑女比作关关呜唱的雎鸠。并以此引出君子对淑女的思念之情。按宋朱熹的解释,“兴者,先他物引起所咏之词也。”“兴者,托物兴辞。”“兴是借彼一物以引起此事,而其事常在下句。”清陈祚明批得更直接;“用艳歌何尝行语,兴彼此顾恋之情。”兴多用于开头,故后人亦称起兴。起兴就是用来引起下文的开头语,借彼说此。在古今诗歌中起兴有时有比喻和暗示的作用,有时和下文意义相关联,情调相关联。《孔雀东南飞》的起兴,两种作用皆有。只要唱出开头两句,听的人就能意识到故事的性质。除起一种提撮的作用外,还造成缠绵哀感的气氛,给人以更深的感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