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争论”是邓小平同志对待许多事情一个专项的发明,他认为争论坏我们的大事,有些事不宜争论,有些问题不必争论,时间不允许争论。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却发现“要争论”,我们存在可以“争论”的前提;当然这种争论是对话式的,我们要有所准备,感受“共同话题”;我们还将继续对话,因为对话让理论与思维融合,思想与实践靠近。对话是两个自主  相似文献   

2.
争论是一种语言表达的方式.尽管人们对争论的作用看法不一,但对幼儿而言,争论不仅经常发生,而且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对幼儿的成长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西方美学在很长时间内弥漫着关于"美是什么"的争论。这种无休止的争论源于其客体路线的理论迷误。只有从主体出发,我们才能为美学找到一个合理的逻辑起点。首先,美学的核心概念不应是"美",而应是"审美";"审美"作为人的一种本质力量,在历史层面和逻辑层面都先于我们通常所说的"美"。其次,通过现象学还原的方法,我们就会在"审美"中得到一种以"看"和"听"为典型形态的基本感性。这种基本感性便应该是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4.
"不争论"是邓小平同志对待许多事情一个专项的发明,他认为争论坏我们的大事,有些事不宜争论,有些问题不必争论,时间不允许争论.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却发现"要争论",我们存在可以"争论"的前提;当然这种争论是对话式的,我们要有所准备,感受"共同话题";我们还将继续对话,因为对话让理论与思维融合,思想与实践靠近.对话是两个自主的人之间的会晤,是精神相遇的事件,是灵魂深处的激荡.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指出:“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农村改革是如此,城市改革也应如此。”(以下概括为“不搞争论”)邓小平同志的这一论述,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仅就“不搞争论”的实践观问题谈谈我们的学习体会。  相似文献   

6.
王德岩 《中国德育》2013,(16):35-39
各位朋友,今天下午我们的话题是《老子》。在中国古代的经典体系中,有两本书是争论最大的,这个争论不是一个意见的争论,而是你死我活的争论,并且争论延续千年仍未停止,一本是《尚书》,另一本就是《老子》。《老子》争到什么程度了呢?连老子这个人存在不存在,究竟是什么时候的人等等都在争,争论多得简直让人无法从中理出一个线索来。今天下午我就是来跟大家交流读书心得的。  相似文献   

7.
当前,关于语文实质的争论,并没有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表述的深入人心。而日趋消歇。这是一个一直争论不休、并且还将继续争论下去的重大问题。它决定着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及对许多基本问题的看法。如果我们不囿于争论中的种种观点.而洞察争论背后的实质。那么就会发现:这种种争论实际上是对“我们究竟要给学生打下什么样的语文基础”的认识:而“我们究竟要给学生打下什么样的语文基础”的背后,又涉及到整个基础教育必须要回答的“我们究竟要给学生什么样的基础”这一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8.
一、阅读下面文段,然后完成1-3题 到底是什么因素塑造了我们的身体?这是生物学上由来已久的争论之一。近年来,一种新的因素又引起了人们的兴趣。  相似文献   

9.
一、幼儿不合群现象普遍存在仔细观察一下,我们会发现许多幼儿有不合群现象: 1.不积极投身集体活动。有些幼儿对集体活动不感兴趣,有的甚至不肯参加,他们情愿站在一旁观看,也不愿投身其中。有个幼儿在入园初期对班里组织的活动很冷淡,哄他不听,拉他不去,说他不睬。问他为什么,他冷冷地说了两个字:“没劲”。 2.不喜欢争论。幼儿的天性一般是好动好说,遇到一些事情喜欢争论。这种争论是一种交往形式,并不是坏事。一些幼儿却从不与别人争论,别的幼儿想与他争论都不搭腔。  相似文献   

10.
唐纳德.麦肯齐对发生在皮尔逊和尤尔之间有关如何才能最好地测量统计关系的争论进行了认真考查。他认为,争论双方的理论与科学判断体现了不同的"认知利益",也就是说,统计学理论的发展中不同的目标导致了构建不同的关系的测量方法,这表明优生学体现了英国社会的一种特殊部分的社会利益。麦肯齐的研究为我们理解争论问题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视角,但他并没有表明利益如何进入统计学理论的内容,其论证本身也存在难以克服的困难,因而他所提供的是一种弱的而不是强的社会学解释。  相似文献   

11.
总统制和议会制是自由民主国家两种主要的行政制度类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学界对于二者孰优孰劣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尽管这场争论至今尚未完全尘埃落定,但它确实深化了我们对于两种行政制度运作机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争论”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由多种能力构成。在语文上将反映出一种整体的语文素养。语文课堂上的争论有其特殊的意义,因为它不是目的,它只是一种手段,一种过程,它是为了  相似文献   

13.
大学英语考试的“指向性”,即“指挥棒”的作用问题,是近期争论比较多的问题之一;争论的焦点在于是否导致大学英语教学成为“应试教育”。其实,作为一种考试或考试制度,必然会对某一部门或社会有关部门产生影响,且远远超出考试工作本身,使得这个部门或社会有关部门的工作方向、重点受到直接影响,这就是考试的“指向性”,也是我们常说的  相似文献   

14.
重释"灌输"的内涵及实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灌输”成为我国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对它的争论日益激烈。这主要源于人们对“灌输”的解读存在分歧。通过对西方教育界对灌输批判的历史考察,我们发现,西方所用“灌输”一词与我国有别,而且西方批判的“灌输”是强制性与封闭性相联的方法论意义上的使用,而不单纯是一种具体方法的使用。这对分析我国教育领域“灌输”争论的原因和澄清我们在真正批判意义上使用的“灌输”的内涵和实质提供了参考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正>一、什么是课堂争论法国哲学家巴什拉(1940年)将"争论"定义为当两个人观点抵触时,两者期望理解对方,把寻求真相作为争论的最终目的,而非产生共鸣。因此,可以认为,课堂争论,是建立在稳定认知结构基础上的观点交锋,是学习过程中自我表达和相互交流的一种方式。与讨论、辩论一样都是围绕问题展开的、要求学生倾听、思辨的活动。课堂教学讨论、辩论的问题往往是由教师提出的,争论则常常是学生自发产生  相似文献   

16.
一、争论是围绕着两个命题展开的关于抽象劳动是永恒的还是历史的范畴,政治经济学界在这个问题上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目时我们使用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对抽象劳动的解释反映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抽象劳动是历史的范畴,例如,于光远、苏里主编的《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上册指出:“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特有的范畴,不是永恒的范畴。”持这种观点的同志的主要论据是,只有在商品生产者把劳动产品作为商品去生产的条件下,才发生不同使用价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中国教育界有过一场关于留学教育问题的争论。争论由弹劾清华学制对留学美国学生的遴选公平问题引起。争论的焦点是:中国是否应该继续派送留学生及留学教育的国别选择问题。争论的实质是:留学教育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助力还是阻力?造成留学教育问题的原因是社会的还是个人的?争论目的是:探索中国留学教育的方向与道路。争论的结果是:留学教育的宗旨、方向和政策发生了变化,留学教育因此得以改进。争论提供的历史借鉴是:留学教育与国内教育的关系问题以及留学生归国的教育价值与教育服务问题,这些问题其实也是当代留学教育研究的重大命题,需要我们做出时代的回答。  相似文献   

18.
有关文学是否正在走向灭亡的问题是近年来争论越来越激烈的问题之一,然而由于文学广泛的包容性使得这个问题久久没有定论,本文试图从研究信仰的角度提出一种新的见解,从而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关于文学边缘化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教育技术和教育技术学到底应该归属于教育或教育学科还是技术或技术学科,人们常常用姓"教"还是姓"技"(或姓"电")来指称,以提示人们这是一个重大原则性问题。就目前看来,对该问题的争论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考虑到这种争论采用了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隐喻("姓"),借鉴分析教育哲学中的隐喻分析方法有助于人们进一步理解这些争论的实质和产生的根源。首先必须看到,姓"教"与姓"技"的争论不是在某一个层面上单独发生的,而是可以在概念层面、实践层面、理论流派层面和学科层面同时存在;其次,不同层面的"姓"并不具有直接的对应关系,我们不能说在实践层面姓"技",或者在某个理论流派那里姓"技",就可以推导在学科层面必须姓"技";同样,我们不能从学科层面对姓"教"的认定就否认他人在实践层面对姓"技"的主张,事实上每一种主张都可能有其合理性和不足,需要联系地看待,切忌执着于对一种观点的"推倒"和"重建",而不能从对立面去寻找合理性,不去追寻每一个隐喻背后的使用语境和局限性,而当前诸多争论产生的根源就在于人们忽略了争论层面的多样性而陷入各说各话的境地。  相似文献   

20.
公共财政的争论很多。实际上,发展中国家要赶超发达国家,必须更好地发挥政府参与市场的积极作用,这是一种进取型的公共财政,这种进取公共财政的根本在于寻求一种市场发展战略的意图,它对于落后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是特别重要的“特殊的公共需要”。提出这一概念,有助于理解我们的公共财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