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鲁迅先生逝世后,各界敬悼的挽联甚多,而马裕藻(幼渔)的挽联,真乃令人回味无穷。其联云: 豫才尊兄千古热烈情绪冷酷文章直笔遥师菿汉阁清任高风均平理想同心深契乐亭君弟马裕藻敬挽上句表彰鲁迅与章太炎的师承关系,下句颂扬鲁迅与李大钊的战友之谊。悼鲁迅而又追念章太炎和李大钊,一幅挽联,痛悼了中国近代革命史上的三位伟人。太炎晚年,设馆讲学于苏州,自称“菿汉阁主”。一九○八年,鲁迅仰慕“有学问的革命家”章太炎,与留日同学许寿裳、钱玄同等,去《民报》馆听太炎讲《说文解字》。鲁迅是深受太炎民主革命思想和文章风格的影响的,到晚年,仍以太炎先生的弟子自居。  相似文献   

2.
朱希祖是民同时期的著名史学家,早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并与鲁迅、许寿裳、周作人、钱玄同等人共同受业于章太炎。他对章太炎先生十分敬重,章太炎对他也非常赏识。朱希祖治学严谨,学术造诣精深,他不仅继承和发扬了太炎先生的史学思想和治史风格,而且不断突破师说,在史学上创造出辉煌的成就,为推动史学的独立化和现代化做出了很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正对于自己的老师,鲁迅只写过三个。一个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寿镜吾先生,一个是《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里的章太炎先生,一个是《藤野先生》里的藤野先生。三位老师伴随了鲁迅先生的童蒙与成长,对鲁迅思想的形成与人生的态度有着重大的影响。透过鲁迅的文笔,从三位老师身上,或可窥见我们应该怎样做教师。寿镜吾先生是鲁迅的童蒙老师。资料记载,他"愤于洋人跋扈,清廷丧权辱国,以不买洋货、绝意仕进明志,在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一文中的“被发下瀛州”一句,有几种解释:有的说这一句是说邹容十七岁去到日本留学;有的说,这一句不仅是指年龄和去向,而且联系上  相似文献   

5.
近日重读《鲁迅全集》。见到鲁迅先生论及国师章太炎先生的一封信,深有所感。当时,太炎先生昔日的“门生”如周作人之流,同国民党反动派狼狈为奸,对太炎先生进行了无耻的中伤和攻击。鲁迅在一封信中愤慨地指出:“我以为师如荒谬,不妨叛之,但师如非罪而遭冤,却不可乘机下石,以图快敌人之意而自救”,“以后如相见(章先生),仍当执礼甚恭,……自以为师弟之道,如此已可矣”。鲁迅尊师敬道,由此可见一斑。鲁迅直到晚年,还常以崇敬而感激的心情追忆自己受业的老师。其中有一位周玉田,是鲁迅的蒙师。这位者师对“四书”、“五经”不感兴趣,却特别喜欢种花、养鱼,云游四方,并搜集了不少“闲书”,如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鸟疏》,《花镜》,唐代品茶名家陆羽著的我国第一部《茶经》,绘图本《山海经》等,应有尽有。  相似文献   

6.
章太炎(公元1869—1936年)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著名的理论家和宣传家。在辛亥革命时期,他树起了一面尊法反孔的大旗,对腐朽反动的孔孟之道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对历史上进步革新的法家给予赞扬和歌颂,对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尊孔反法的保皇路线进行了斗争和抨击。“真是所向披靡,令人神旺”(鲁迅《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为推翻清朝政府,  相似文献   

7.
《南方日报》记者就鲁迅后人认为鲁迅被国人误读这个问题,专访了著名文学史家、鲁迅研究专家、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先生。钱教授说,据我了解,中小学生对鲁迅普遍存在一种敬畏之心,有距离感。一个重要原因是教材对鲁迅的选文有问题,一些文章并不适合中小学生读,会造成阅读障碍,而另外一些精彩的却遗漏了。  相似文献   

8.
世上关于鲁迅先生的文字可谓多矣,评价也言人人殊,极不相同,甚至有天壤之别。就拿忆念鲁迅先生的文章来说吧,那些亲历者所谈及的种种事实,单单从表面上看,就往往给人以矛盾之感。有人举例说鲁迅先生天真、宽厚、看重感情,有人举例说鲁迅先生多疑、刻毒、不讲友情,且所举之例又都是真实可考的。举个手边的例子吧,唐先生在《琐忆》中讲了一个鲁迅先生帮助一个并不太熟的青年人补靴子的故事,让你觉得鲁迅先生对青年人热情得简直到了发傻的地步。但王晓明先生在《鲁迅传》中也讲了一个鲁迅对待青年人的细节:“一位旧日的学生去拜访他…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赞其师束长裕,王坚情鲁迅先生曾热情赞扬过自己的老师寿镜吾、章太炎、膝野严儿郎,也曾高度评价长期献身于农村教育事业的曹植甫先生。寿镜吾是鲁迅在家乡绍兴三味书屋求学时的塾师。鲁迅充分肯定了他方正、质朴的品德和严格的教学态度。他在著名散文《从百草园...  相似文献   

10.
9月25日是鲁迅先生诞辰130周年纪念日.上海鲁迅纪念馆23日发布了在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南京等六城市就“鲁迅先生在当代的社会认知度和评价”展开的社会调查报告。报告显示,鲁迅在当代大众心目中依然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多数受访者认为鲁迅精神并未过时。而调查显示.72.05%的受访者认为鲁迅的批判精神依然具有当代性.并非“不合时宜”,并且不会过时。  相似文献   

11.
鲁迅许多小说的文化特性是以质疑与颠覆中国封建文化常规性的内涵作为起点的,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时代品格。作为一种内在的文化精神底蕴的选择与反省,鲁迅首先是对“吃人文化”的生动概括与尖锐批判,形成了他小说对于现实存在的不幸人生境况及其客观环境和民族生存危机以及已然封闭、停滞的文化现实进行描写和评价的核心内蕴。其次是鲁迅以“不撄人心”“不相干”来概括与指责中国传统文化既不能救获现世民众又不能自我拯救的巨大困境和悲剧性。鲁迅以此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爱与拯救的力量,他要创造出一个具有真正的人的灵魂的与自我实际生存密切相关更切实、更直观的文化世界。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是鲁迅的推崇者和研究者,他是从革命家、政治家的角度论鲁迅的,只宜作为一家之言而不应视为金科玉律,文章就其对鲁迅的评价和对杂文的评论等问题商榷之。  相似文献   

13.
《无常》因其与《朝花夕拾》格格不入的杂文化风格常常被研究者简单化处理.但鲁迅却借助无常这一特殊形象传达了对父亲(包括父亲和老师)的理想.寿镜吾和藤野先生在描写策略上有诸多相似之处,他们是无常代表的"师格"的正面典范,同时也是在鲁迅人生中缺席的父亲角色的有力补充,三者最终统一于无常.《无常》体现了鲁迅一生对"人之父"孜孜不倦追求的轨迹,并将《朝花夕拾》从回忆型文本上升到美感与哲理并存的高度.  相似文献   

14.
认识鲁迅     
论文针对多年来出现的贬低鲁迅的种种观点,从“知人论世”入手,列举了鲁迅生平的诸多文学创作,包括文学作品和理论文字及学术著作与译述,详加分析;更从社会活动方面,细论鲁迅对我国民主革命的贡献,特别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艺运动和革命活动的贡献,提出作者对鲁迅的认识和评价,既实事求是地肯定鲁迅的伟大历史功绩,也指出他所存在的历史局限和不足。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分析鲁迅小说中的故乡意象来简单地探讨鲁迅的故乡情结。鲁迅对故乡没有什么好感,但是又割舍不下的故乡情,最终产生了生存的不定感和孤独感。本文就以此来分析鲁迅的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的故乡情结。  相似文献   

16.
章学诚是鲁迅的乡先贤,对鲁迅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章学诚方志学理论直接影响了鲁迅早期的辑录工作;章学诚的史学观念影响了鲁迅在读经读史问题上的见解,并对鲁迅杂览主义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从文化精神角度来看,鲁迅与新历史主义作家都秉持着"历史循环论"的基本观点,对正史的叙述强烈的质疑,进而在野史轶闻中寻找历史本真;关于历史与文学关系的问题上,两者都认同历史仅为文学提供了言说的舞台,文学为了揭示精神实质,完全可以砸碎时空的局限,使传统与现代并置于同一写作空间。从艺术手法上看,以鲁迅《故事新编》为代表的作品与新历史主义的小说都采用了反讽和虚构的言说手法。  相似文献   

18.
鲁迅之所以与高长虹构怨,传统观点认为:一是因《莽原》一事高长虹对鲁迅有过中伤;二是鲁迅听信了高长虹对许广平单相思并对自己有讥刺言词的传言。其实另有第三种原因,即由于鲁迅有不能离异的前妻朱安,因而鲁迅对许广平在爱情上的立场心存疑虑,这种疑虑与前二因纠缠又加深了鲁迅对高长虹的反感,遂以其人之道予以嘲讽与攻讦。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杂文"不是政治判决,而是别一样的"文学",作为文学家的鲁迅的一生就是"杂文的一生",其杂文的历史"过程"性折射了鲁迅本人的思想成型与丰富。行走于"杂文人生"中的鲁迅,同时又通过对"杂文"的写作实践不断体悟"文学"的意义,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学观念。作为"杂文人生"的历史过程,鲁迅的文字从一般文明现象的批评发展而为整体制度的对抗,而在文字演变的背后,则是在现实社会各种阶层和群体中,不断寻求自我认同与差异甄别的思想过程。  相似文献   

20.
<论"旧形式的采用">是鲁迅30年代参加"文艺大众化"问题讨论的重要文章之一.文章对新文艺如何利用旧有民族与民间形式、如何看待群众通俗艺术、以及新形式探求如何满足大众审美需要等问题发表了精辟见解,对文艺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作出了科学阐释.文中涉及的问题及其所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精神,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