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年国庆期间,中央电视台推出十四集电视连续剧《难忘岁月——红旗渠故事》,让刚刚受到抗洪精神鼓舞的中国人民,又一次感受到了中国人民为求生存与大自然顽强搏斗的精神。 电视剧在北京首映的那天,我遇见剧中饰演女主角盼水的傅冲,她兴致勃勃地谈起了拍摄此剧的感受。“我本来对拍摄农村剧没有兴趣,因为我长得比较洋气,有人说我比较适合拍摄城市戏。但当我看到剧本后,我觉得此剧非拍不可,我深深被当年开山引水的前辈们的精神打动了!同时也因为有人说我不适合演农村戏,我非要演一部给他们  相似文献   

2.
简讯     
4月份以来,安阳日报在林县红旗渠通水25周年纪念日前后,发表了社论《红旗渠精神放光芒》和《红旗渠精神在林县》系列报道,并开辟《大力发扬红旗渠精神》专栏,在全市组织开展学习红旗  相似文献   

3.
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红旗渠》描绘了一幅林县人民不畏艰难险阻修建“引漳入林”工程的壮丽画卷.修建红旗渠的规模是空前的:总干渠、干渠、支渠、斗渠、农渠、毛渠,共有3739.5公里.红旗渠精神是中华民族愚公移山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是中原人自强不息精神的具体体现,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源泉之一.  相似文献   

4.
近日,读到一则穆青与河南林县红旗渠的故事。林县人民当年修建红旗渠的壮举,穆老曾经亲  相似文献   

5.
上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靠一锤一钎一双手,在万仞壁立、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建起了"人工天河"红旗渠,结束了林县人民"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从根本上改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成为林县人民的生命渠、幸福渠.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孕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在新时期弘扬红旗渠精神,核心要求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这是当今社会的呼唤,我们媒体的记者更应该走在前列.  相似文献   

6.
在一篇介绍穆青的文章里,读到一则穆老与河南林县红旗渠的故事。林县人民当年修建红旗渠的壮举,穆老曾经亲眼目睹并宣传报道过。几十年后,穆老虽然年事已高,可他仍没有忘记林县的红旗渠和那里的父老乡亲,一再叮咛新华社的同志代自己去重访红旗渠,看望和宣传那里的人们,让世人了解新时期的红旗渠精神。对穆老来说,他牵挂着那里的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牵挂着魂牵梦绕的红旗渠的发展变化。从穆老渴盼回访红旗渠的愿望中,不难体味出他对红旗渠及林县人民的感情之深。体会穆老的"红旗渠情结",联想到时下一些新闻工作者的所谓"回访",境界…  相似文献   

7.
朱桂玲  陈瑞 《中国档案》2023,(12):36-37
<正>2023年,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安阳的重要指示和对档案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河南省档案馆、河南省安阳市档案馆、河南省林州市档案馆主动服务大局,在国家档案局的大力支持下,联合北京卫视推出文献纪录片《档案里的中国—红旗渠就是纪念碑》,生动诠释了“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民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该纪录片作为北京卫视“档案”栏目“档案里的中国”系列作品,为重大主题  相似文献   

8.
20世纪60年代,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魄,克服了令人难以想象的重重困难,仅凭自己的双手,一锤一钎,逢山凿洞,遇沟架桥,顶酷暑,战严寒,历经十年艰苦卓绝的奋战,在巍巍太行山腰间开凿了干、支、斗总长1500公里的,被周恩来总理赞誉为新中国两大奇迹之一,国际友人列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人造天河”——红旗渠.林县人民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不仅孕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同时也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档案资料.今年适逢红旗渠通水50周年,历经半个世纪的沧桑,红旗渠依然在林州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不断拼搏奋进.而林州市档案局以扎实细致的工作,使红旗渠建设过程这一弥足珍贵的档案资料得以完整的保存.无论对当前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还是今后的经济建设,都具有积极的促进指导作用和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正>20世纪60年代,河南省林县人民为改善恶劣生产生活条件,摆脱水源奇缺状况,在万仞壁立的太行山上修建了举世闻名的大型水利灌溉工程—红旗渠,培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红旗渠考察时强调:“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  相似文献   

10.
孙哲 《中国档案》2023,(5):84-85
<正>党的二十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到红旗渠考察时强调,“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红旗渠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闪亮坐标,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令人感同身受的是,在与红旗渠同纬度的齐鲁大地上也记载着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一条长达30多公里的人工水渠——太河水库一干渠,其蜿蜒纵横在连绵山峦之间,滋润养育着淄博人民。  相似文献   

11.
在最近中宣部组织的首都主要新闻单位评选名专栏(节目)活动中,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名列在前。首都报台的各种“热点追踪”、“焦点扫描”、“大众话题”、“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之类的社会新闻,也都备受读者瞩目。在我省,河南电视台年初将《’95焦点》推上了荧屏,《河南日报》则将“社会万象”搬上了版面。这说明,社会新闻正成为新闻界自身的“热点”。  相似文献   

12.
闻名中外的红旗渠,是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人民为彻底改变祖祖辈辈干旱缺水的生存状况,历经艰辛,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修建的一个大型水利工程.在物质生活和技术条件十分艰难的情况下,经过10年(1960年2月至1969年7月)的艰苦奋战,林县人民"削平山头1250座,凿通隧洞180个,总长26公里;架设渡槽155座,总长6.5公里,共挖砌土石方1700多万立方米.用这些土石方修建一条高1米、宽4米的公路,可从林县北至哈尔滨,南到广州."[1]59红旗渠被誉为"人工天河",它的成功修建,是我国乃至世界水利建设史上一面鲜艳的旗帜,其精神成为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3.
电视新闻《振兴开封座谈会开成了催眠会》,先后在河南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播发以后,在社会各界引起震动,一时间成为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许多观众给编辑部打电话、来信,称道这条报道“别开生面,发人警醒”“是反对官僚主义的直观教材”。中共开封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看了新闻后,深受触动,在市委常委会上做了自我批评,并决定把这次批评作为转变会风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4.
补画背心     
1974年,我们准备出版一本林县《红旗渠》的书,已经编好,正准备付印。不巧,赶上了批判安东尼奥尼(意大利电影导演),因为他拍的纪录片《中国》丑化“文化大革命”,其中有林县毛驴拉磨、夫妻打架等几个反映中国落后面  相似文献   

15.
传媒微语录     
《新闻实践》2012,(11):79-80
中央主要新闻单位每周刊播“走转改”报道保持在600篇左右。一年来刊发“走转改”报道总计超过3万篇,其中人民日报头版刊发231篇,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217条。《新疆塔县皮里村蹲点日记》、《十年治荒山河披绿》、《守望精神家园的太行人——红旗渠精神当代传奇》等一大批优秀作品基调昂扬向上。内容生动感人,文风清新朴实,充满生活气息。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形成如此大的报道规模、涌现如此多的精品佳作,是我国新闻界多年来少有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杨志敏 《传媒》2023,(19):39-41
红旗渠建设过程中,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被列入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红旗渠精神谱系的影像书写中,诞生了纪录片《红旗渠》、电影《天河之恋》、电视剧《红旗渠的儿女们》等近百部优秀影视作品,展现了红旗渠精神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赓续和传承。2021年,31集电视剧《红旗渠》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热播,该剧作为建党百年献礼剧,融思想性、艺术性为一体,以满满的时代质感促成观众对重大历史题材的情感召唤和价值认同,也为当下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影像化书写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7.
2015年8月、9月,河南电视台文物频道结合河南省档案局馆“抗战图片展”,以讲解和图片形式,重现70年前中原大地上那段血雨腥风的光辉岁月.作为档案工作者,我很幸运地参与了“中原硝烟,抗战到底”节目的录制,这对我既是个难得的业务锻炼机会,也是难忘的精神锤炼历程,尤其对抗战档案这一历史教科书的强大教育功能有了深切感受和体会.  相似文献   

18.
王德成  范国平 《中国广播》2010,(7):F0002-F0002
1950年的4月10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创办的《首都报纸摘要》节目正式播出。第二年,即1951年5月1日,《全国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也隆重登场。这两个新闻节目即是后来享誉中国新闻界的著名节目——《新闻和报纸摘要》和《全国新闻联播》(以下简称《报摘》《联播》)。在纪念人民广播70年之际。中国广播杂志特请来曾经在《报摘》《联播》工作过的同志。回忆那些难忘的岁月,讲述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相似文献   

19.
这是美国《读者文摘》1981年8月号刊登的署名文章。该文描述了70年代后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西玛林县(旧金山以北40英里)的一家小报《光明周报》,敢于向一个黑社会集团——“辛纳农基金会”作斗争,揭露其罪魁的罪恶勾当的故事。  相似文献   

20.
红旗渠大型水利工程位于河南省林州市(原林县),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战天斗地的一个伟大创举.工程建设于1960年至1969年,正是国家发展遭遇极大困难的时期.在每人每天只有0.5公斤原粮,1.5公斤蔬菜的艰苦条件下,林县农民凭着"一锤一钎"奋战于太行山的悬崖绝壁上,"劈开太行山",建成了1500多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