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日,某单位开宣传干事工作会。一个上任不久的干事写的本单位事迹见了报,人们向他表示祝贺,还有人建议,让他拿给单位人看看,说是准能得到好的反响。哪料到这位干事打着手势连忙阻止说:“稿件水分太多,是为应付任务写的,千万别让单位人看,看了,还不炸了窝!”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不真实的新闻,即使写得天花乱坠“丰富多彩”,一  相似文献   

2.
同样的新闻事实或新闻事件,有的人可以写得波澜壮阔,扣人心弦,让读者爱不释手,有的人却写得空洞乏味,令人不忍卒读;采访的都是同一家企业同一个人,有的人写出的新闻作品别出新裁,让人回味不已,有的人却写得平淡无奇,让人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还有的人则认为其中根本没有新闻。  相似文献   

3.
有人说:“写好了一个导语相当于写好了一篇消息。”这话很有道理。一篇消息能否紧紧抓住读者,导语至关重要。同样一条消息,导语写得新颖别致,精彩动人,就能紧扣住读者的心弦,牢牢地吸引住读者的目光。反之,导语写得刻板老套、平淡乏味,读者看一眼便兴致全无。  相似文献   

4.
詹德华 《记者摇篮》2008,(12):64-65
怎样才能让你写的新闻一下子引起读者的注意?让他有欲罢不能的感觉?除了新闻本身的吸引力外,就要看导语写得如何了。“立片言以居要”,古人的这句话恰好形象地比喻了导语对于新闻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5.
翻开报纸,充斥版面的会议新闻多数是一副生硬的面孔,不是某某领导强调,就是某某领导要求,让读者望而远之。会议新闻的这种状况,造成读者既不愿看,也不愿听,这让部分记者和编辑在思想上存在着写会议难、写会议烦、写会议新闻难出新的认识偏差。  相似文献   

6.
干江东 《新闻窗》2007,(4):114-115
如何把经济报道写好写活,更具贴近性和可读性?如何才能更好地反映党的经济政策、社会经济生活,吸引更多的读者?著名记者艾丰曾经说过:一个人困了,躺在床上,看我们的经济新闻,还愿意看,还能看明白,那样,经济报道就可算是写好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何琨 《新闻采编》2001,(6):32-33
不可否认,随着报纸品种和版面的增加,各报纸之间的新闻竞争是越来越激烈、越来越白热化了。在这场竞争中,如何能让新闻有可读性、有必看性,使读者不但想看、而且争抢阅读,在诸多原因中,笔者认为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让新闻“动”起来,让读者通过看报纸新闻,就能随时知道有什么事发生,掌握到最新的新闻动态。 一般来讲,动态的新闻,肯定是鲜活的新闻;鲜活是新闻的本质要素之一,也是读者愿意看、想看的想知道的新闻。 至于如何才能让新闻真正“动”起来,让报纸新闻成为读者爱不释手的读物,大连日报今年  相似文献   

8.
宋庆祥 《青年记者》2002,(11):25-26
我经常看到这种场面:一位读者手拿一张报纸,眼光在纸页上匆匆掠过,搜索到好的标题,停下来,再看开头一句话,有兴趣,看下去,没有兴趣又翻过。我的结论:一篇好的稿子,首先要有一个好标题,然后要写好开篇第一句。没有一个好标题,读者常常不看这篇文章;写不好开篇第一句,读者往往不会耐着性子看完。  相似文献   

9.
非专业报纸的财经报道往往容易陷入普通人看不太懂,专业人士又不屑于看的境地。其实,经济活动的主体是人,人的思想、性格和机遇对经济活动的发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如果把人写真、写透了,即将新闻故事化,那离经济规律性的东西也就不远了。将财经报道中的数据尽可能“化”到事例和人物的言行当中,让各个层次的读者从故事中自然而然地发现规律,  相似文献   

10.
让经济新闻充满魅力!越来越多的读者发出这样的呼唤。有读者曾感慨地说:如果看经济新闻能像看社会新闻一样轻松,像看小说一样有趣就好了。当然,经济新闻不同于小说,但是,新闻的重要、及时、新鲜、真实等特性往往比小说更能吸引读者、震动读者,这就是新闻特有的优势。因此,作为一个报道经济新闻的记者,应该学会运用新闻这一优势,认真研究经济,研究生活,研究读者,在经济新闻的判  相似文献   

11.
1.让你的语言更有文采作家汪曾祺先生概括作小说的技巧,一言以蔽之:写小说就是写语言。其实,写新闻何尝不是写语言?近读新书《1901年》,见到一位英国记者这样描写到英国议会旁听辩论的大清国重臣李鸿章:"他蓝色的长袍光彩夺目,步伐和举止端庄,向他看的每一个人投以感激的优雅的微笑。从容貌看  相似文献   

12.
写新闻的目的就是要传播一种信息,让人知道在什么时间以及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事。新闻的概念有多种表述方式,所揭示的内涵也不尽相同,但基本的特点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要写事。二是要写清楚事。不写事的新闻恐怕没有,写不清楚事的新闻,用毛主席的话说就是发誓不让人看,因为看了也不明白。如果在新闻写作中没有抓住这两点,恐怕算不上是好  相似文献   

13.
李爱领 《新闻世界》2011,(11):41-42
企业报相对于综合性报纸,特别是“国”字头的大报而言应属“窄众化”媒体,易于圈定读者边界,采编对象多是身边人和事,这些优势使其与读者有着更亲密的关系,容易形成身边人看身边事、身边人写身边事的新闻互动格局,但事实好像并非如此。针对企业报如何做到“三贴近”,本文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4.
巩向红 《青年记者》2007,(12):73-73
一篇新闻稿件,如何找出自己的卖点,激起读者的兴奋点,把读者牢牢地抓住?这就需要记者写的稿件,编辑编的稿件,要“短下来、活起来、亮出来。” “短下来”。老一辈新闻工作者早就提出,新闻要“短些,再短些”,而现在有些人步人一个误区——喜欢长。这一方面来自作者本身,认为写短了显得自己没水平,还生怕读者看不明白,一句话分成三句话,文风不正;  相似文献   

15.
细节是让典型人物鲜活起来的重要元素。独到的细节描写,可以再现富有人情味的新闻事件,可以激发读者的情感之弦,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拉近报纸与读者的距离。所以,要将典型人物写活写出彩,就要在细节运用上多下功夫。[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煤矿新闻的报道内容主要是安全、生产、效益三方面,要一个人成日成月成年地向读者介绍这些方面的实际工作和具体经验,这些报道还要对有关单位有所启发或有借鉴作用,无疑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笔者的深切感受是,写煤矿新闻写久了,往往就会陷入自己不爱写,写出来编辑不爱发,发出来读者也不爱看的怪圈。那么,怎样跳出这个怪圈,让读者觉得煤矿新闻可亲可读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7.
凌翔 《军事记者》2008,(10):48-49
我一直不知道别人是怎样将文章写得活灵活现的,是怎样将不容易让读者感兴趣的那类文章写得引人人胜的。前不久,看了美国著名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一书,我似乎豁然开朗起来。  相似文献   

18.
报纸人物新闻以浓缩的时空和语言文字形式,通过报道对象的生存、生命、生活中的动人图景,把读者带入社会生活某一领域、某一横截面或某一时空隧道,不仅让读者体验到与这个世界紧密联系的喜怒哀乐,而且还让其从中获取信息和机会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其最终在读者心中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要么改造客观世界为人所用,从而更好地实现人的创造价值;要么改造主观世界,形成正确的观念和思想,从而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但这种被我们通常称之为“舆论导向”的引导,只有在感染读者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发生作用。 从体裁上看,人物新闻目…  相似文献   

19.
何学元 《新闻界》2003,(1):63-63
会议报道历来是令人头痛的一个大问题,读者怕看会议报道,报纸怕用会议报道,记者通讯员怕写会议报道。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很多人想到要求记者、通讯员少参加会议,少写会议报道,主张多下基层。然而实践证明这是很困难的。道理很简单,作为党委机关报,党委开会记者不参加不行,记者、通讯员参加了会议,不写报道也不行。解决的办法只有一条,就是从会议报道写作的程式化开刀,既深入会议,又跳出会议,寻找新的视角,新的亮点,用“神来之笔”写出有精气神的会议报道,从不同角度满足报纸、编辑、读者的需要。抓住一个精彩场面。记者、…  相似文献   

20.
有人把导语比作消息的"眼睛"。"立片言以居要"。如果导语写得好就会使读者看下去,否则,读者便会失去兴趣,"移情别恋",这就说明导语应具有引诱读者读完全文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把导语写好呢?除了新闻事件本身、文字功底等因素外,还有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看记者有没有好的构思技巧。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论述如何写好导语,从而提高导语的可读性。一、导语必须提供最重要事实,突出最新的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