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问题的提出 在教育者的性别方面,我国学前教育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女性教育一统天下.这种情况会对幼儿产生某些消极的影响,例如导致男女幼儿的性别发展存在严重的女性化倾向,进而阻碍了两性儿童男性化特质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倡导教师应当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注重帮助幼儿形成社会责任感。从个体心智发展角度来看,对于任何社会个体而言,责任感的形成并非是先天的,有赖于个体在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通过自身阅历与经验的增长而逐步形成。为此,幼儿教师应该关注幼儿责任感的培养,使幼儿成长为富有责任感的人。  相似文献   

3.
幼儿素质教育是指对幼儿进行全面基础的教育。幼儿素质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幼儿的正常发展。先天因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基础,而后天因素则是个体发展的条件。幼儿正是在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的相互作用下逐步发展起来的。但在现实中,人们又常常会被一些具体问题所迷惑,从而偏离了正确的发展观。教育者应正确地实施  相似文献   

4.
行为在人的整体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幼儿期是个体行为发展的非常时期,一方面幼儿的行为潜能正向实际的行为能力转化,另一方面受身心发展水平的制约,幼儿易于出现许多问题行为,正确认识并主动开展行为的教育与指导工作,对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将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屈瑞芳 《考试周刊》2015,(22):187-188
幼儿的心理发展有其内在规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符合客观规律,不能与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发展相背离,拔苗助长式教育教学方法只会使幼儿产生厌学心理。只有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尊重幼儿才有利于幼儿健康发展,才会使整个教育充满生机与朝气。尊重幼儿,就要学会遵循幼儿的成长规律;尊重幼儿,就要学会耐心、认真地聆听他们的声音,认识他们的世界;尊重幼儿,就要正视个体的差异,给他们自由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的小学教育中粉笔+课本的教学模式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教学模式单纯地关注整体的教学效果,而并不考虑个体的差异,往往会使那些基础不牢固、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更  相似文献   

7.
现代教学技术具备生动、形象等优势,多媒体教学在某些方面能够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将其运用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使幼儿教育更加具有活力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当幼儿的言行符合成人的价值观时,成人往往会情不自禁地表扬或鼓励幼儿。表扬和鼓励历来被当做有效的教育手段在教育过程中广泛应用。但是表扬如果运用得不当,其弊端也清晰可见。1.易使幼儿形成悦人型人格倾向。教师是幼儿心目中至高无上的“权威”,教师对幼儿的评价与态度会被幼儿当做自我评价的主要甚至惟一标准。为了满足自尊的需要,某些幼儿会注意教师的好恶,以此调节自己的行为,取悦于教师。长此以往,这类幼儿容易形成悦人型人格倾向而缺乏独立判断  相似文献   

9.
现代教育者都知道,鼓励对幼儿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十分必要的,更懂得要对幼儿进行赏识教育。要鼓励幼儿、赏识幼儿,总要让幼儿知道:自己为何被鼓励、被赏识,自己的优势在哪里?每个幼儿在发展方向、起点、速度及最终达到的水平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就幼儿自身来说,还是存在着某些方面的优势的。如有的孩子对音乐有特殊兴趣,表现出艺术方面的发展优势;有的孩子对艺术形象有深刻的记忆表象,并对颜色有很强的敏感性,表现出对绘画或手工活动的兴趣和发展优势;有的孩子爱听故事、爱看书,也会讲故事;有的孩子会收拾整理玩具,自理能力很强;有的…  相似文献   

10.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类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更加强烈。"在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这种强烈的需要必须有一个强大的支撑点——自信心。自信心常常会使孩子积极大胆,好思善问,敢于尝试;同时又会使他们别出心裁,与众不同。多年的科学实践活动使我感觉到,科学活动中蕴涵着许多影响幼儿自信心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家园合作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幼儿园和家庭是幼儿生活的两个最重要的环境,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有其不同的特点,如家庭教育针对幼儿个体,情感性和随意性较强,而幼儿园的教育相对来说就更加专业,更有计划,因此两者的配合对于幼儿的成长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幼儿的健康成长需要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一致性,如果家庭和幼儿园之间出现分歧会使夹在两者中间的幼儿无所适从,而良好的家园关系形成的合力能够促进幼儿身心各方面的发展。因此对于幼儿园来说,建立良好的家园合作关系意义重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在第一部分总则里就明确指出:“幼儿园…  相似文献   

12.
新入园幼儿由于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人群会产生不安的心理,或是失去家长的依靠而产生不安的心理,亦或是对于在幼儿园中开展的活动内容不熟悉所产生不安的心理,这些即为"幼儿分离性焦虑"。若不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改变这种现象,不仅会影响幼儿适应环境的时间长短,还会影响幼儿的生理发育及心理机能,阻碍教师正常的教学工作。因此,本文以儿童发展心理学中依恋理论为依据,分析了新入园幼儿产生分离性焦虑的成因,并提出了使幼儿能尽快适应入园生活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3.
<正>在《现代教育科学》2018年第11期中撰文指出:个体水平中父母心理健康水平、敏感性和受教育程度与整体水平中家庭经济地位、环境氛围和家庭结构并不独立作用于幼儿的攻击行为,而是通过消极的亲子互动刺激幼儿内部认知加工过程而间接产生攻击行为。因此在预防幼儿攻击行为方面,大多干预方案以家庭因素研究结果为依据提出适用于不同对象的有效家  相似文献   

14.
幼儿礼仪启蒙教育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幼儿礼仪指幼儿在幼儿园、家庭、社会活动中所必须遵守的一些简单的行为规范。幼儿礼仪教育应是人之初的“必修课”。 一、实施幼儿礼仪启蒙教育的必要性 国内外的不少研究表明:在个体的发展中,某些行为的习得有一个关键期,期间,个体处在一种积极的准备和接受状态,如果给予必要的刺激和帮助,某种行为能力就会迅速发展起来,并产  相似文献   

15.
《考试周刊》2020,(9):164-166
童话故事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教育性,对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积极的影响。教师可以从童话故事内容和主题入手来选择恰当的切入点,引导幼儿通过学习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发展观。童话故事情节生动,语言形象,在幼儿教学活动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教师采用这种形式来优化幼儿心理教育,会促进幼儿主动接受,锻炼思维,同时在阅读中形成丰富的情感体验,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异质同构与幼儿艺术启蒙教育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事物的外部形式与个体的视知觉及情感之间存在结构上的一致性,这会使个体产生异质同构的心理反应,从而直接感受到事物形式的美.幼儿艺术启蒙教育正是要借助多种教育途径促使幼儿个体产生这种异质同构的审美心理反应,为此教师要在尊重和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的基础上,精心营造充满童趣与童真的艺术环境,以实现儿童多通道审美感知的同构;组织和实施游戏化教学,实现多领域教学的融合,以让儿童在体验多种艺术形式的过程中实现审美同构;通过年级组活动审议的方式保证综合艺术特色活动的有效开展,以让儿童在与同伴、教师及家长的互动过程中感受多种审美经验,发展审美素质与能力.  相似文献   

17.
观察不仅是人们感知世界、获取经验与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幼儿教育要想得到长效持久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观察方法。观察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前提与基础,是成人或教师了解幼儿行为的关键,没有实效的观察,幼儿教育很难获得持续健全的发展。通过认真有效的观察,教师不仅可以真实地了解幼儿整体与个体的发展特点,掌握各个年龄段幼儿的发展差异与最近发展区,而且能够更好地反思,建构适合幼儿发展的适宜性课程与教育。因此,“观察不应该因某种理论和观点而展开,并使其符合某种理论和观点,而应将其作为帮助观察者更好地了解幼儿及其需要的起点”。  相似文献   

18.
焦虑是人类最基本的一种情绪,“教育焦虑”可以概括为人们因教育过程中某些不确定因素对个体发展和需要构成威胁而产生紧张、不安、恐慌等复杂的心理状态,个体的焦虑情绪被群体感知而聚集和扩散传播,到一定程度就形成群体性焦虑情绪,在社会层面相互作用和影响。不同教育群体“教育焦虑”具有明显差异,教师“教育焦虑”是基于职业体验和教师角色价值思考而产生的;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是源于教育竞争压力和对子女教育过高期望;学生“教育焦虑”则是学生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体察感受。  相似文献   

19.
美国幼儿教育专家、特夫茨大学教授D·埃肯特最近指出,美国幼儿教育中主要存在着两种错误;这两种错误如不迅速加以纠正,就会使美国的幼儿教育处于危险之中,甚至会摧残幼儿的健康成长。埃肯特认为,美国幼儿教育中的一个十分严重的错误就是:当儿童很小的时候,就对他们进行某一学科或某一方面的教育,如阅读、计算、游泳、体操、芭蕾、健美、武术等;并且在进行这种专门的和固定的教育的过程中,片面强调技能技巧的训练,忽视培养幼儿的兴趣爱好。例如在幼儿的阅读教育中,就存在着下面这些问题:(1)不考虑幼儿个体发展的水平和个人的学习方式;(2)对幼儿的期望太高,阅读训练太正规、太严格;(3)只重视幼儿单一的技能技巧的发展,忽视听、说、读、写技能的综合运用;(4)因加速学习而造成的压力,使幼儿无法自由地运用语言,内化概念;(5)没有使幼  相似文献   

20.
<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在经历不可控制的情境后,容易学会放弃而最终变得无助。个体在一种情境下习得的无助感容易泛化到其他情境之中。而且,个体可以在观察另一个人的无助表现的同时而习得无助。这种习得无助容易使个体在认知、情绪以及行为等方面表现出消极的心理状态。对幼儿来说,初次和父母长时间分离,初次体验陌生的集体生活,初次接触不同类型的陌生人,幼儿容易产生不可控制感和无助感,从而出现心理不适应,甚至产生严重的抵触情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