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理解是翻译的关键。在汉英翻译中,理解的过程应该是一个“语内译”的过程。从古到今的主要译论都阐述了翻译的本质是用顺畅的译语再现原语信息,这为“语内译”在汉英翻译中的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汉英之间的思维及语言差异决定了“语内译”的必要性。该文在这样的理论框架中论述“语内译”在汉英翻译中的具体操作及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变译理论”是黄忠廉教授在二十世纪末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填补了译论研究的空白。本文从译介学的角度分析变译在文学翻译中的必要性,通过变译理论指导,探究文学翻译中具有代表性的几种变译方法,并以运用变译手段的译例解释说明,以期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反思传统翻译观念与教学模式不足的基础上,以现代教育理念为理论依据,探讨英语专业翻译课程的教学新理念,并提出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译”中学习技能,体验规则,积累经验,形成能力。  相似文献   

4.
一百多年前,严复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随着全球化以及跨文化交流活动的增加,翻译工作者对于“信”的理解也有了不同的认识。黄忠廉先生基于“信”提出了变译。然而变译多被局限于科技翻译领域,甚少将其放在文学翻译的背景下进行探讨。该文以布莱克的《浮生六记》译本为例,探讨变译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以及由此产生的利与弊。  相似文献   

5.
"会话含义"在小说对话中的翻译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就格赖斯的合作原则及“会话含义”与小说对话的理解与翻译作初步的探讨。结合这一理论产生会话含义的典型情形,通过考证来自小说《名利场》原作及译品的诸多实例,证明了应用合作原则指导翻译的可行性,同时说明语用等效翻译也是译者追求的标准和目标。  相似文献   

6.
实用性翻译教学模式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翻译教学实践和翻译教学法的研究与分析,根据翻译教学的实用性特征,引入案例教学法。拟对翻译教学从教学方法的特殊性及“文本准备、分析与讨论、译例总结、确定译文”四个环节的实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译界对集道家之大成的《淮南子》关注不够,而其文化专有项作为汉语言文化尤其是道家思想文化的“异质元素”,既是翻译难点,也是翻译初衷之所在。《淮南子》英译本尤其是新世纪之前的诸多节译本经梳理后,发现相关文化专有项翻译主要存在语义空缺、信息传达不明确、错译误译漏译等三类问题,理论上可运用变译理论的“增益”“减修”和“变异”策略应对。实践中,马绛在“增益”“减修”和“变异”三种翻译策略指导下灵活采用诸多手段翻译《淮南子》中的文化专有项,产生了翻译质量较高的译文。因此,基于变译之“策”灵活运用诸多手段翻译文化专有项,可有力促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进而促进世界文化走向繁荣。  相似文献   

8.
试论翻译策略的灵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翻译理论强调把“等值”放在首位,要求译作尽量在内容、形式等方面与原作保持“对等”,但传统译论长期以来一直忽视了一点,即有为数不少的成功译作在分析原作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对原作做了相应的增、删、改等调整。事实上,国内外翻译界已有人对此进行了研究,其中包括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和国内黄忠廉提出的“变译理论”等。在实践中,译者应打破传统译论的束缚,从潜在读者的实际需要出发采用灵活多样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9.
以读者角度看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中对文化因素的处理一直存在着“归化”与“异化”之争,“归化派”与“异化派”都给出诸多理由支持自己的观点。本文基于两者的理论实践,通过对调查问卷统计分析看出:译作读者喜欢人名的异化翻译,而不太接受地名的异化翻译;对习语、习惯行为的翻译,英译汉时,喜欢归化翻译者较多;汉译英时,归化和异化相差不大,但是倾向直译和喜欢用自己所熟悉的单词翻译;宗教用语绝大多数受试者喜欢归化;受试者不喜欢带有浓厚的中国政治、封建文化色彩的归化翻译;对四字成语,喜欢中西方成语对译。  相似文献   

10.
文学翻译中有意"不忠"的顺应论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永中 《培训与研究》2006,23(1):116-120
传统译论认为译文应“忠实”或“等值”于原文,这种译论把翻译看作是在“真空”中进行的纯粹的语际转化过程。但翻译实践表明许多成功的译文往往是不“忠实”或不“等值”于原文的。从语言顺应论的视角来看,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译者要想实现成功的交际就必须顺应译语读者、译语伦理道德、译语文化语境、或译语情景语境等这些文本以外的因素,这些均是产生有意“不忠”的原因。因此,翻译中有意“不忠”有别于“胡译”、“乱译”,有其特定的语用价值,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习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与"文化传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习语翻译中化差异产生的原因,及英汉两种习语在体现化特征时的对应关系,指出了在习语翻译中如何处理化差异现象,真正做到“化传真”。“化传真”是习语翻译中的基本原则,只有在考虑异域化的前提下,才能使译“神、形”并茂,原汁原味地体现原,确保“化传真”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商标翻译是商务翻译的一种,与学术翻译不同,它有其独特的翻译原则、标准与方法。它以取得最大的宣传效果为原则,以化上的“入乡随俗”为标准,翻译方法不拘一格,有“音译、意译、增译、减译、转译、不译”等。  相似文献   

13.
翻译开发意识是一种能够根据读者对象的需求确定全译或变译的观念.全译意识是现行翻译教学的目标,而变译意识则是亟待改革增进的新要素.  相似文献   

14.
本文提出诗歌难译,非不可译,而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衍译”。本论文从东西方的角度阐述了“衍译”的由来,界定了“衍译”的性质,根据诗歌翻译具有的种种不确定性,提出诗歌翻译的最佳途径是衍译。衍译不是归化,而是最大程度地追求互文性,让译诗保持原文的精神和形式,让译者真正做到“一仆两主”。作者以所教学生的诗歌翻译为例,以说明“衍译”是如何在诗歌翻译教学中得到实践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诗词历史源远流长,是我国文学宝库中最为宝贵的珍藏,历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青睐。对于古诗词的英译,已是自古有之。由于译者主体的不同,译文和方法也千差万别。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借鉴其他一些跨学科的知识提出了“语义翻译”(semantictranslation)和“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translation)理论。用纽马克的翻译理论来指导古诗英译,不但可以使译品更富有诗意,而且也会丰富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16.
论译文的回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到目前为止,译论对语际翻译,尤其是英汉翻译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已归纳出不少翻译原则。这里从多语转换现象出发,提出了“译回译性”这个新概念,并对其分类进行了讨论。在从原到译的翻译过程 中考虑译的回译性有利于促使译“忠实”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神似”、“化境”,也有利于多语转换和化交流。据此认为,“译回译性”应成为译质量的评判指标之一,回译性研究应成为翻译研究的一个组成部门。  相似文献   

17.
以“翻”指称译事和“翻译”连文成词都始见于东晋。“翻”源于古汉语音韵学术语“反”,取义于字母拼读。  相似文献   

18.
翻译忠实问题一直是现代翻译理论中的核心问题,就“忠实”引发的争论似乎也未曾停止。在传统译论中,“忠实”一直被视为翻译的唯一标准。那到底“忠实”是不是翻译的唯一标准?译作是否一定要忠实原作呢?本文作者从中西文化差异和西方翻译学派对翻译标准的进一步认识这两方面来论证传统译论中把“忠实”作为翻译的唯一标准的缺陷和不足。  相似文献   

19.
李宁 《文教资料》2013,(8):28-29
本文从对朱光潜先生独特的翻译与研究、学习密切结合的学术路径的分析入手,对翻译与研究、学习之间的密切结合及其载体变译、思想与语言的统一结合进行系统、全面的论述,并就其在翻译理论研究及翻译实践中所追求的"和谐"进行客观的评价。"和谐翻译观"这一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活动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翻译功能理论的可释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翻译功能理论从一个新的视角对翻译理论进行了研究。翻译功能理论注重的不是译与原是否对等,而是强调译应该在分析原的基础上,以译预期功能为目的,坚持“功能 忠实”的标准。在翻译标题、广告及谚语等时,翻译功能理论对所运用的译改写、融合、删除等方法具有可解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