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也包括对生命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近年来我国频频出现大学生无视生命、伤害生命事件,残酷的现实使我们意识到我国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欠缺以进行及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本文就生命教育的内涵、意义进行了阐述,并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提出了实施生命教育的可行性策略。  相似文献   

2.
生命教育是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与存在形态,其蕴藏着广博而深刻的哲学内涵:生命教育作为真正人道的教育,它关涉一切“有生之命”;生命教育以“人性向善”为基本的价值预设,是对传统道德教育的超越与提升;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价值追求,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生命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它不仅是纯粹的理论或理念,而且是涵盖了多重主题的教育实践领域.在当下中国,以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为目标的生命教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3.
狭义的生命教育指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则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即包括对生命的关注.又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论生命化教育的要义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生命化教育是立足于生命视野对教育的一种重新认识和理解。它以生命为教育的基点,认为教育就是要遵循生命的特性,不断地为生命的成长创造条件,促进生命的完善,提升生命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而广义的生命 教育则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生命化教育是对教育本质的一种重新理解和界定,是以生命为基点,直面生命,遵循生命发展特征,完善生命价值的科学教育理念,它应渗透到我国各类教育活动之中,并通过教育实践形成一种教育机制。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高职院校的生命教育已备受关注,但研究成果甚少。笔者认为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生命教育研究应在生命化教育的视域下,坚持更科学的原则,探索更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生命教育是现代性生命与生活实践"问题意识"的产物。生命教育既是现代生命危机的表征,也被视为现代生命问题的解决之道。生命教育最有价值的启示之处在于它批判性地认为现代生命观的反生命性,建设性地认为生命的质量可以通过某种合乎生命原则的教育得到提升。然而生命教育对生命价值的诉求并未超越现代性。一种对生命教育的改进方案在于,生命教育是有生命的教育、有生活的教育,是一种走向生活的生命教育。  相似文献   

8.
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生命教育,是指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而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因此,所谓生命教育,就是指教师帮助学生在认识和思考生命的孕育、生命的成长、生命的关怀、生命的价值等问题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实践活动,对自己的生命有良好的认识和感悟,从而使学生珍惜生命、欣赏生命、感恩生命、敬畏生命、激扬生命、关怀生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生命观。由是,生命教育是一种关注师生生命状态,丰富师生生命历程,激发师生生命潜力,促进师生生命成长,提高师生生命质量的教育。[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教育与生命——关于教育的生命哲学的思考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教育不仅要强化技术层面的训练,更要切入生命层面,包括科学与人文的生命、教育者的生命和受教育者的生命。正是这三种生命的不断交流、对话和融合,构成"教育的生命"。对教育的生命哲学的探索,不仅有助于加深对教育的本性、宗旨和使命的认识,而且有助于从根本上纠正教育的过度外在化和空心化倾向,使教育真正切入并融于人的活生生的生命。  相似文献   

10.
高校德育的重要维度:生命教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生命教育是一种以生命为起点,发展生命、完善生命,以提升生命质量与意义为宗旨的新型教育。生命教育的内容应包括关爱生命存在的教育、丰富生命社会性的教育和生命精神教育。生命教育是高校德育的一个重要维度,开展生命教育有利于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促进温馨融洽的主体间性校园人际环境的形成、促进道德教育回归现实生活世界从而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生命是一种主体内在体验到的生命而非外在给予的,教育就应该给予更多的理解而不能仅仅是认知;生命是动态生成、创造的过程而非静止、既成的对象,教育对生命的滋养与提升既“可能”又“可为”;生命具有着非理性的特质,“直面生命、为了生命”的教育及其研究就不应忽略包括“直觉”在内的一切非理性思维方式或方法的运用。这些就是生命哲学所揭示的生命本质对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一词原本是针对美国20世纪60年代社会中的吸毒、自杀、他杀、性危机等危害生命现象的对策而出现的,起初是以死亡教育为主要形式,目的是通过生命教育唤起人们对生命的热爱,消解对生命的威胁。1968年,  相似文献   

13.
生命教育,就是尊重生命主体,为其创设生动活泼、充实丰富的环境和条件,以促进生命主体全面、和谐、主动、健康发展的教育,是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小学开展生命教育必须坚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强调促进学生认知、体验、实践相结合,在实施中应遵循以下原则: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原则、教育在先、预防在前的原则、突出重点、尊重差异的原则和整合资源、协调力量的原则.小学开展生命教育的途径主要包括知识传授、文化熏陶、环境感染和教师关爱.  相似文献   

14.
陈惠英 《文教资料》2013,(10):153-154
生命既是教育的逻辑起点,又是教育的最高目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①。从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1968年第一个倡导和践行生命教育的思想以来,生命教育一直得到关注与发展。在信息发达的时代,如何实施大学生生命教育不可避免地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取向。  相似文献   

15.
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为手段,倡导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作为教师,如果我们能把这种理论真正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我们一定会让学生的生命因教育而精彩。那么怎样才能把生命教育理念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呢?  相似文献   

16.
生命教育是指为了生命,借助生命活动进行的教育。从事生命教育的肖敬教授认为: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为手段,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将生命教育渗透到英语等学科教学中不可或缺。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渗透生命教育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首先是灌输适度。渗透生命教育要把握策略,避免喧宾夺主,如将英语课变为思品课,则将脱离英语教学的本真。其次是选材对症。渗透生命教育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教材编排有针对性地筛选生命教育素材,做到因材施教。再次是贵在坚持。  相似文献   

17.
王慧 《现代教育科学》2015,(2):44-45,58
中小学的生命教育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问题。从哲学的角度看,生命教育是一种关注人的教育,是一种关注人的生命的教育,是一种关注人的生命价值的教育。中小学生的生命教育应该从理念和实践两个角度出发:首先在理念层面上让学生了解生命、感知生命;其次,在实践活动层面上注重学生的体验,设置生命教育的专门课程、展开生命教育的学科和管理渗透、开展相关生命实践主题活动以及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并从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多个角度促进生命教育的开展。  相似文献   

18.
生命教育,就是尊重生命主体,为其创设生动活泼、充实丰富的环境和条件,以促进生命主体全面、和谐、主动、健康发展的教育,是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小学开展生命教育必须坚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强调促进学生认知、体验、实践相结合,在实施中应遵循以下原则: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原则、教育在先、预防在前的原则、突出重点、尊重差异的原则和整合资源、协调力量的原则。小学开展生命教育的途径主要包括知识传授、文化熏陶、环境感染和教师关爱。  相似文献   

19.
袁章奎 《贵州教育》2010,(22):19-21
在时下的中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中出现了一个共有的新名词——生命教育。什么是生命教育呢?从广义上说,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由此出发,生命教育有四个最基本的外延: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教会学生珍爱生命,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为手段,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近年来,我国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自杀问题,而青少年的自杀率也有升高的趋势,有人估计每年约有25万青少年自杀身亡.另外,人们刻意追求娱乐或是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等等生活状态对青少年产生着越来越严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