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维 《江西教育》2012,(Z5):90-91
"鲇鱼效应"源于这样一个故事:挪威人捕沙丁鱼,抵港时如果鱼仍然活着,卖价就会高出许多,所以渔民们千方百计想让鱼活着返港。但种种努力都归失败,只有一艘船却总能带着活沙丁鱼回到港内。后来,人们才发现了  相似文献   

2.
正有这样一则故事:过去挪威人出海捕捞沙丁鱼,回到港口时死鱼满仓,而死鱼卖价大跌。但有一条渔船能做到带着活鱼回港。后来,人们发现这条船的鱼槽内不过是多了几条鲇鱼而已。原来当鲇鱼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己分子"后,也会因紧张而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延长了寿命。这就是所谓的"鲇鱼效应"。在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中也需要引入这一效应,这时就需要一些"异己分子"的"活"来"搅动"课堂,让课堂气氛活跃  相似文献   

3.
"鲇鱼效应"是教育心理学中的著名理论。本文从"鲇鱼效应"类比出"船长——教师、鲇鱼——精英学生、沙丁鱼——普通学生"之间的关系,继而从班级管理和课堂管理两方面探讨如何在寄宿制学校学生教育管理中运用"鲇鱼效应"。  相似文献   

4.
我曾看过这样一则故事:过去挪威人出海捕沙丁鱼,回到港口,往往鱼死满舱,而死鱼卖价大跌。一些聪明的渔民想出了个方法:在鱼舱里放进几条鲇鱼,鲇鱼生性好动,四处乱游,而大量的沙丁鱼因见到几个“异己分子”,便紧张起来,加速游动,增强了机体的活力,因而死亡率大大降低,渔民的收益也就高了。其后把这种利用鲇鱼以增加沙丁鱼活动频率,激发其活动、延长其活期的现象,称之为“鲇鱼效应”。其实,我们只要稍加思考便不难发现学生上课插嘴与“鲇鱼效应”之间的关联。上课时插嘴的学生就如放在沙丁鱼中间的鲇鱼,他们能赋予课堂强大的生命力,使之活跃、…  相似文献   

5.
过去挪威人出海捕捉沙丁鱼,回到港口,往往死鱼满舱,卖价大跌。聪明的渔民想出了一个办法:在鱼舱里先放几条鲇鱼(Silurus asotus),由于鲇鱼生性好动而四处乱游,大量沙丁鱼见到这几个“异己分子”便紧张骚动起来,加速游动,增加了机体活力,因而死亡率降低。生物学家称此现象为鲇鱼效应。鲇鱼效应说明了  相似文献   

6.
很久以前,挪威人从深海捕捞的沙丁鱼,总是还没到达岸边就已经口吐白沫,渔民们想了无数的办法,想让沙丁鱼活着上岸,但都失败了。然而,有一条渔船总能带着活鱼上岸,他们带来的活鱼自然比死鱼的价格贵出好几倍。这是为什么呢?这条船又有什么秘密呢?原来,他们在沙丁鱼槽里放进了鲇鱼。鲇鱼是沙丁鱼的天敌,当鱼槽里同时  相似文献   

7.
<正> 据说在古代挪威人出海捕捉沙丁鱼,回到港口,往往满舱死鱼。尽管采取了许多防范措施,总不见效。后来有位聪明的渔民想出一个极其简单的方法:在鱼舱里先放进几条鲇鱼。因环境陌生,鲇鱼四处乱游,而大量的沙丁鱼因见到几个“异己分子”,便紧张起来,加速游动。几条鲇鱼,使整舱的沙丁鱼为了生存,增大活动频率.从而生命得以延续——生物学家称此现象为“鲇鱼效应”。  相似文献   

8.
"鲇鱼效应"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经常应用的一种理论,即采取一种手段或措施,刺激一些企业或员工活跃起来积极参与竞争,从而激活市场中的同行业企业或同事.其实质是一种负激励,是激发活力的奥秘.本文将"鲇鱼效应"理论应用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激活和改造高校就业环境和学生群体,产生就业激励作用,从根本上提升高校的就业指导水平.  相似文献   

9.
祁丹凤 《教书育人》2000,(15):27-29
教师管理的实质在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合理组织人力,不断提高工效,并使教师个体从中得到发展。本文拟在阐述鲇鱼效应。门槛效应、赫洛克效应等三种心理效应的同时,对其在教师管理中的运用进行研究,探索开发教师潜在能力,充分发挥教师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的有效途径。 一、鲇鱼效应 挪威的渔民们捕捉了沙丁鱼后就急忙赶到市场出售,但由于沙丁鱼喜群集、生性不好动,往往窒息而死。唯一老渔民每次都能卖出活蹦乱跳的鲜鱼,其奥妙是在沙丁鱼中放几尾生性好动的鲇鱼。鲇鱼在沙丁鱼中穿来穿去,沙丁鱼受到影响也摇头摆尾,促进了空气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元分析方法深入了解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真实状况。通过文献查阅收集44项使用包含"情绪耗竭"、"去人性化"和"低成就感"三因素测评工具的关于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样本总量为14467人,根据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婚姻、岗位和职称等5个因素)分组,进行元分析处理。结果显示,人口学变量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有一定影响,表现在性别、年龄和职称三个方面,平均效应量分别为0.19、0.46和0.20,达到中效应水平;而婚姻状况和岗位类型影响不大,平均效应量分别是0.06和0.02,为小效应。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群体内差异不受研究类型影响,但研究工具造成的差异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1.
鲇鱼跑了     
傍晚,爸爸回来了,喜滋滋的。他买回了三条活蹦乱跳的鲇鱼,说是小贩要回家,廉价卖给他的。看见这群鲜活的鱼,我似乎看见一碗热腾腾的散发香味的鲇鱼汤,哇,真美……  相似文献   

12.
傍晚,小青鱼吃过晚饭,闲悠悠地在水里游来游去。它看见鲇鱼游过来,问道:“鲇鱼公公,你吃过晚饭了吗?”鲇鱼笑着说:“晚饭还没有吃呢,现在就去捉老鼠当晚饭吃。”小青鱼摇着尾巴说:“你在水中,老鼠在岸上,你怎么能捉到老鼠呢?”  相似文献   

13.
我曾看过这样一则故事:过去挪威人出海捕沙丁鱼,回到港口,往往鱼死满舱,而死鱼卖价大跌。一些聪明的渔民想出了个方法:在鱼舱里放进几条鲇鱼,鲇鱼生性好动,四处乱游,而大量的沙丁鱼因见到几个“异己分子”,便紧张起来,加速游动,增强了机体的活力,因而死亡率大大降低,渔民的收益  相似文献   

14.
鲇鱼路径     
《初中生》2011,(16):19
"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会是什么味道。"近些年最为诡异无常的台风是"鲇鱼","无常"正是它的重要特征。"鲇鱼路径"是一种类似"我没去爱  相似文献   

15.
从前,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如果能让它们活着抵港,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好几倍,但只有一条渔船能做到带活鱼回港。后来,人们发现这条船的鱼槽内不过是多了一条鲶鱼而已。原来鲶鱼进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便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类",也会因紧张而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延长了寿命。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运用"鲶鱼效应",通过个体的"中途介入",使群体产生竞争,这种方法能够使人产生危机感,从而更好地工作。由此,我联想到我们的教育工作。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应该大胆地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改变教师的育人观念、教学方法和工作作风。  相似文献   

16.
从话题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幼儿认知的盲点(清道夫鱼到底吃什么、如何饲养小蝌蚪)及其争论的焦点(清道夫鱼到底是吃活着的小蝌蚪还是死的小蝌蚪),而幼儿的认知盲点和争论焦点恰恰是非常有价值的教学资源,也是教师生成新的教育活动的生长点。聆听幼儿,发现认知"盲点"和兴趣"焦点"  相似文献   

17.
据说挪威渔民出海捕捞沙丁鱼时,由于这种鱼不好动,等到回港的时候鱼大都死了,而活鱼的价格比死鱼要高出许多,有个渔民便想了个办法,在鱼槽里放进一条好蹦跳的鲶鱼,搅得沙丁鱼也都游动起来,这样它们就能活着抵港了。这就是现在所说的“鲶鱼效应”。  相似文献   

18.
大鲵的智谋     
<正>每一种动物都有它独特的求生本领。比如鸥鸟水中捉鱼,让人感慨之余不得不佩服和羡慕。但鸥鸟属于鸟类,鸟类动作敏捷,纵能捉鱼,也在情理之中。如果有一种鱼,能够捉到天上飞会的鸟,那就有些让人匪夷所思了。这种鱼原产巴西的一个原始密林中,属于大鲵的一个变种。大鲵是一种有"鱼特性"的两栖动物,它形貌像鲇鱼,没有翅膀,因叫声酷似人类婴儿的啼哭而又名"娃娃鱼"。大鲵喜食蚯蚓、小鱼  相似文献   

19.
长胡子的鱼。印度洋中有一种刀口鱼,这种鱼长着几乎有其身体一半长的大胡子,胡子末端还具有一种天然的发光功能,诱惑小鱼小虾纷纷游来,成了它口中的美餐。会钓鱼的鱼。在墨西哥发现一种鱼,它的头上长着一条长达3米的肉带子,上面还长着一个肉质钩子,钩子能散发鱼儿喜欢闻的气味,它自己藏在洞内,伸出“鱼钩”.常常可以钩到鱼吃。会捉鼠的鱼。我国南海有一种能捉老鼠的鲇鱼。晚上它游到岸边的浅滩,把尾巴露出水面,装成一条死鱼,觅食的老鼠发现后,便会去咬住它的尾巴,这时鲇鱼立即使出全身力气,趁机把老鼠拖入水中。会眨眼的鱼…  相似文献   

20.
问题学生是指由于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不良因素的影响及自身存在的有待改进的问题,从而在思想、认识、心理、行为、学习等方面偏离常态,需要在他人帮助下才能解决问题的学生。可以运用心理学效应对问题学生进行矫治:运用"苏东坡效应"帮助问题学生认识自我、找到自我;运用"马太效应"帮助问题学生树立信心、建立自尊;运用"鲇鱼效应"让优秀学生帮助问题学生;用"登门槛效应"在无声处矫治问题学生的不良行为;运用"霍桑效应"帮助问题学生释放压力、张扬个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