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与自然伦理关系建立的基础是"生命同根",作为道德共同体成员的人类与非人类存在物,道德所要保障的是所有成员的利益,但道德的终极目标只能是增进人类利益。发展中的生态伦理学需要在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冲突、争论中吸收与包容,在保障"人类利益"与"非人类存在物利益"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与方式,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互利共生、协同进化。  相似文献   

2.
道德的起源和目的:从个人道德需要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起源于社会的道德需要,亦即起源于社会存在发展之需要;个人道德需要——亦即完善自我品德的需要——则起源于道德,是道德被遵守从而得到实现的途径和手段。因此,道德的起源和目的只能是他律的,只能是为了道德之外的他物,亦即保障社会存在发展、增进每个人利益;而不可能是自律的,不可能是为了道德自身、为了完善每个人的品德。这就是被道德的最为深刻的本质——道德和美德是一种必要恶——所决定的道德起源和目的之客观定律。  相似文献   

3.
道德价值推导法是伦理学所特有的发现和证明方法。按照这种方法,发现和证明任何行为或规范的道德价值,首光必须弄清道德价值终极标准:道德目的、亦即道德终极标准究竟如何?这是道德价值推导法的一个前提;其次必须弄清道德价值实体,亦即弄清所要发现和证明的行为或规范之事实如何,也就是行为或规范的事实依据;是否实际存在抑或纯系子虚乌有?如果实际存在,它属于何种行为类型?它的本性是什么?这是道德价值推导法的另一个前提;最后用道德目的、道德终极标准来衡量这种行为或规范之事实,便可以发现和证明它们的道德价值;符合者便具有正道德价值,便是应该如何的行为或规范;违背者便具有负道德价值,便是不应该如何的行为或规范,这是道德价值推导法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非人类中心论在批判人类中心论的基础上,分别从道德关怀的对象、自然价值的主客观性、人类的道德义务等方面建立了截然不同的理论。本文分别对几个与“非人类中心论”相关的概念、“非人类中心论”的哲学基础、“非人类中心论”的思维角度进行了剖析,以此说明“人类中心论”、人本主义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食品安全与消费者的健康息息相关,因此社会对于食品有着特殊的道德要求。食品生产、食品监管、食品流通、食品销售任何一个环节如果违背了有关食品的道德,都可能产生不道德的食品。不道德的食品与食品生产者故意作恶、政府监管机构的共谋和消费者维权意识淡漠等密切相关。食品的道德应该包括生命价值、无害无毒与有益健康三个原则,其中生命价值原则是构建食品道德的绝对原则,无害无毒只是食品道德的消极原则,有益健康则是食品道德的积极原则,它们直接指向增进人类幸福这一终极目的。  相似文献   

6.
道德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是人类社会文明的特有现象。它不是一种外在的力量强加在我们头上的框框,而是我们作为人应该遵守的。从中国的道德起源和生成来看,它涵盖了两性关系、劳动与劳动分工、为辨别血缘和维护财产继承而制定的宗法制度、为规范人们的政治行为、生活行为和交际行为而制定的礼乐制度以及为维护政权和阶级利益而确立的法律等社会生活和社会现象。它具有维护生命脉、维护社会个体和社会利益,促进社会文明等多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7.
人类异化和片面发展问题的出现,具有深刻的认识论和价值论的思想根源.解决人类的道德危机需要从根本上转变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共生道德作为一种主体闻性规范,体现的是共存、共济、共享、共荣、共利、共进的智慧,其现实指向是在善待他者的基础上建立人类的和谐共生场.共生道德欲求"增进全社会与每个人的利益总量",作为人类和谐的价值尺度,它为"我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善恶、是非、利害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8.
浅谈道德价值及其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是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整个人与他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标准、原则和规范的总和,是人为了自身的存在和发展所创造的特殊的规范调节形式,是主体性和约束性的统一;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道德观。随着时代的发展,相继出现了自然主义道德价值观、个人本位的道德价值观、社会本住的道德价值观以及民主主义的道德价值观,本文将逐一详述之,以期总结出道德的核心价值以及道德的本质特点所在。为当前学校道德教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身并不具有伦理意义 ,它只是人与人伦理关系的表现和中介 ;“人类中心主义”是把人类的整体利益作为评价和判断一切行为活动的标准的一种价值观 ,它并不必然导致人类沙文主义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相反 ,由此出发同样可以提出保护环境的任务和责任 ;一个存在物是否具有“内在价值”或“感觉能力”不是它们是否应享有道德关怀的依据 ,而主要取决于道德主体对他与这些存在物的关系的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 ,为了保护全人类共同生存和发展的家园 ,人类理应为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做出贡献 ,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10.
道德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是人类社会文明的特有现象。它不是一种外在的力量强加在我们头上的框框,而是我们作为人应该遵守的。从中国的道德起源和生成来看,它涵盖了两性关系、劳动与劳动分工、为辨别血缘和维护财产继承而制定的宗法制度、为规范人们的政治行为、生活行为和交际行为而制定的礼乐制度以及为维护政权和阶级利益而确立的法律等社会生活和社会现象。它具有维护生命体、维护社会个体和社会利益,促进社会文明等多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