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小说《药》的第一部分,是故事情节的开端,通过对华老栓去刑场买“药”的描写,着重写华老栓一个人对革命者夏瑜被反动派杀害一事的反应,刻画华老栓一个群众愚昧落后的性格。第二部分是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对华老栓夫妇烤“药”和服侍华小栓吃“药”的描写,着重写华老栓一家人对革命者夏瑜被反动派杀害一事的反应,刻画华老栓一家群众愚昧落后的性格。第三部分是故  相似文献   

2.
在鲁迅先生的小说里,故事情节的展开,人物的活动,环境景物的展现,往往通过小说中人物的眼睛去观察,就象电影摄影机拍摄下一个个电影镜头一样,使人们看了如同身临其境,感到十分真切。那么,在一些小说中,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眼睛去观察的呢?观察点又是怎样选择的呢? 且看小说《药》的第一部分人物观察点的选择。在《药》的第一部分里,写了两件事,一是华老栓清晨买“药”,一是夏瑜刑场就义。作者同时写两件互相联系的事,作了这样的处理:明写买“药”,暗写就义,把夏瑜被害作为老栓买“药”活动的背景事件,让华老栓成为这一事件的目击者。  相似文献   

3.
文学大师们在描写人物时,十分注意对其手的刻画。本文试以中学教材中的鲁迅小说为例,看一看鲁迅小说中刻画“手”的作用。一、通过“手”透视人物的心理在《药》的开头,华老栓准备为儿子去买“药”,他接过华大妈给他的一包洋钱,“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走到半路,又“按一按衣袋”,等到买时,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的小说《药》写于一九一九年的四月,最初发表于同年五月《新青年》杂志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这篇小说以一九零七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秋瑾被清朝反动统治者杀害的事件作为背景,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运动初期我国的社会现实.小说通过写华老栓买“药”的故事,集中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的思想状况和觉悟程度,并由此说明人民群众所受的封建统治思想的深重毒害和辛亥革命严重脱离群众的弱点.  相似文献   

5.
鲁迅作品总让我想到木刻。虽是一字一词的咀嚼,也能感到刀锋的犀利。 且看《药》中的华大妈。华老栓天没亮起身去买“药”,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这一个“掏”字,真是入木三分。  相似文献   

6.
《药》是鲁迅小说的精品,它所反映的内容是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现实的一个局部缩影。除了作品的主题开掘很深以外,作品另有巧妙的设置,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情节安排精巧如果小说只写华老栓一家人的不幸遭遇,那只是个人的悲剧,小说的主题就很难超越“反迷信”、“反愚昧”的高度,而不能上升到社会悲剧的高度。因此,作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的小说《药》命题的精深,不单表现在标题设置、情节安排、形象塑造、环境描写等方面,还表现在给小说的主要人物——“华老栓”、“夏瑜”的命名中。  相似文献   

8.
叙述事件,不求写得太满。鲁迅擅长写“残缺”,《药》中老栓手中一盏灯笼弱光出景:“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灰白的路,看得分明,灯光照着他的脚一前一后的走,有时遇到几只狗,可是一只也没有叫。”这里的“黑”,隐去了不必要的景物。“灯笼”又照出相关事物,突出“人血馒头”:“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在一点一点往下滴”。这里的事只突出“两只脚”和“一双手”,构图鲜明,主题突出,感情强烈。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的《药》,用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了华老栓等人物形象、精确地渲染了小说环境、深刻地表现了小说主题。这种“以微知著”、“以小见大”的细节描写手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相似文献   

10.
品《药》     
鲁迅先生的名篇《药》,颇多精妙之处,世人几多评说,教学之余,我慢尝细品,亦出二味。一、工于细节,巧用标点“见微知著”.一个成功的作家,总长于人不经意之处,表现出人物性情,鲁迅先生即是.当深夜未眠的华老栓起身准备去买药时,《药》中写道: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作品中写尽了狗相,如“乏走狗”、“洋狗”、“叭儿狗”等各种蕴含深意的狗形象,成为了一种“社会相”的类型形象,既构成了鲜明生动的艺术特征,也反映了“狗”这一类型形象在多个历史时期的精神特质。“狗相”的产生是强大的民族文化心理后援、历史语境的契合及书写者个人的立场及其思想发展历程合力推演的结果;而鲁迅先生的批判与呐喊精神在当今社会思想层面与社会层面仍有一定的时代和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究竟谁是鲁迅小说<药>的主人公?关于这个问题,前人早已展开过激烈的讨论,且也得出了多种结论.有人认为华老栓是主人公,有人认为夏瑜是主人公,也有人认为华老栓和夏瑜都是作品的主人公.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小说《药》中的“人血馒头”和“丛冢馒头”是两个重要意象,历来评论一般认为,“人血馒头”即“药”,《教师教学用书》中提到“主人公华老栓愚蠢地相信人血馒头能治痨病,居然让孩子把革命者的鲜血当药吃。”对于“丛  相似文献   

14.
鲁迅说过:“孤独的精神界的战士,虽然为民众战斗,往往为这‘所为’而灭亡。”(《华盖集·这个与那个》,《药》里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夏瑜的悲剧就是这样造成的。《药》的突出特点是双线结构:一条明线,写华老栓等群众的愚昧、麻木;一条暗线,写革命家夏瑜的清醒、悲哀。明暗线的交织可用屈原的一句话“众皆沉醉我独醒”来概括。《药》里写群众的沉睡麻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一致认定人血馍头包治痨病;二是一致攻击嘲笑革命家夏瑜。  相似文献   

15.
在小说《药》中,鲁迅以爱憎分明的感情,塑造了夏瑜、华老栓和康大叔等几个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深刻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同时,作者在给人物命名上也是煞费苦心,匠心独运的。 《教参》中只为人们揭示了两点。 一是“华、夏合指中国”。也就是说华夏的两家的悲剧,就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悲剧。二是“夏瑜暗指秋瑾”,因为“夏”和“秋”即是姓氏,  相似文献   

16.
20年前,当笔者还是中学生的时候.也曾学过鲁迅的经典小说《药》,当时脑海中对“眼光正像两把刀”的刽子手康大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年后的今天,自己已然由学生变成了老师,但惊愕地发现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师教学用书》上依然是这么写的——“主人公华老栓……对革命者这样冷漠无情,对刽子手康大叔反倒必恭必敬”:“康大叔的肖像描写最为精彩,  相似文献   

17.
鲁迅写于1925年的《狗的驳诘》这首散文诗,题目的意思是:(对)狗的(势利的)责问。虽然全诗写的都是梦境中事,但却无一不切中时弊,入木三分地揭露出当时势利小人还不如狗的社会现实。诗的开篇写“我梦见自巳在隘巷中行走,衣履破碎、像乞食者”。接着写“一条狗在背后叫起来了”。这是梦中的现实,也是现实的梦化,符合“狗咬破衣人”的生活常理。起初,“我”对狗的吠叫尚能“傲慢地回顾,叱咤说:‘呔!住口,你这势利的狗’”我为什么要责斥狗呢?因为它一如现实的狗:“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后写狗一反只会“汪汪”吠叫的常态,发出“嘻嘻”的笑声,并且说出“愧不如人”的话来。这里的狗能说话,已远远超越了现实,将人带进了一个迷离的梦境界。而我面对这情景,既不惊讶,也不奇怪。有的只是受到“极端侮辱”的“气愤”。并终于经不住狗的“驳诘”。“一径逃走,直逃出梦境,躺在床上”。这些描写使人确信梦境是那样的真实。  相似文献   

18.
鲁迅《药》中有一段描写华老栓在丁字刑场看见的情景的文字:“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部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对其中“无形的手”的正确理解与否,是能否深入理解《药》的主题的关键.这“无形的手”究竟该怎样理解?或者说它是指谁的手?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语文教学通讯》(1988年9期)上傅勉文撰文说:“这‘无形的手’是小说主人公夏瑜的手.”这种看法,实在大有商讨的余地.假如有人追问:仅凭夏瑜的这只“无形的手”能“捏”住这  相似文献   

19.
《药》写于“五四”运动前十天,当时,“民主”“科学”的呼声响彻云霄,改革、开放的飓风席卷神州大地.《药》发表于1919年5月第六卷第五号《新青年》上,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激动了青年读者的心.由于《药》的主旨深远,寓于巧妙的艺术描写之中,也由于评论家的认识不同,七十余年来,众说纷纭.或曰是“劳而无功”的“失败”之作;或日是写“鲁迅对于世间的恐怖”;  相似文献   

20.
20年前,当笔者还是中学生的时候,也曾学过鲁迅的经典小说《药》,当时脑海中对“眼光正像两把刀”的刽子手康大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年后的今天,自己已然由学生变成了老师,但惊愕地发现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师教学用书》上依然是这么写的——“主人公华老栓……对革命者这样冷漠无情,对刽子手康大叔反倒必恭必敬”:“康大叔的肖像描写最为精彩。‘浑身黑色的人’,‘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满脸横肉’,‘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只这几笔,就勾勒出一个凶残、蛮横的刽子手形象。”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