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国江南》是六十年代初文艺政策调整的产物 ,随后成了政治祭坛上的牺牲品。在《北国江南》中 ,阳翰笙一方面试图保持主流文化的纯正性 ,另一方面他又融入了自己的生活感受。对《北国江南》的批判是促成文艺朝着“文革”时期那种依附于阴谋政治的“符码文学”转化的开端。  相似文献   

2.
论新女性陶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左联”五烈士中,塑造女性形象的作家,要算柔石的成就最为突出。他的力作《二月》里的陶岚,几乎已成为人人皆知的新女性形象。1962年谢铁骊同志把《二月》搬上银幕,陶岚的形象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后来,电影《早春二月》遭到批判,有的文章,还涉及到柔石的《二月》。一直到新时期后,才对《早春二月》有了全面的评  相似文献   

3.
《早春二月》已经平反,从而给《二月》也恢复了名誉,我们也没有必要再说什么的了。可是回想起在批判《早春二月》的过程中,我们也曾感受到一些委曲和苦痛,母亲更为此而胆颤心惊,在忧愤中死去。现在痛定思痛,也不无意义的罢! 记得在《早春二月》拍摄之前,一九六二年的春末,编导谢铁骊等几个同志曾到宁波来找过我们。见面后,他们谈到要将《二月》改拍电影,作为对烈士的纪念,当然也为了题材  相似文献   

4.
电影《北国江南》(阳翰笙編剧,沈浮导演)最近上映后,引起了两种根本不同的評論。这是一場具有原則性的討論。《人民日报》在編者按中指出:討論中接触到的問題,不仅是《北国江南》影  相似文献   

5.
郁达夫在《江南的冬景》里写道:“凡在北国过过的人.总都道周炉煮茗……”  相似文献   

6.
郁达夫在《江南的冬景》里写道:“凡在北国过过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梁实秋在《北平的冬天》里写道:“说起冬天,不寒而栗”“冬天实在是很可怕”。驻足别地的冬天,你可能会如临大  相似文献   

7.
早春二月,乍暖还寒,金灿灿的蒲公英却已开遍了江南的山野。怀揣出版社刚寄来的杂志,我骑车急速向县城奔去。上完两节课,见办公桌上放着两封信。一封捎来喜讯:经花老师指导的散文《希望的田野》发表了;另一封带来噩耗:花老师患贲门癌,已于前天离世。老师的墓地,黄土已经垒起。没有墓碑,只有金黄耀眼的  相似文献   

8.
刘娟 《文学教育(上)》2008,(13):129-131
2008年的春天,是在南方大面积的冰雪中降临的,“今年的这个冬天/江南不再江南/江南变成了冰封雪锁的北国/雪挨着雪在下/整整下了二十天/”(《诗刊》〈今年的这个冬天〉)南方的这场大面积雨雪冰冻灾害,让全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遭受了重大的考验。在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冰雪时,  相似文献   

9.
也许,你见到董洁时,感觉她的外表依然保持其刚出道时的清纯自然,说话时依然是那样轻声细语、客客气气的。但当聊起演艺圈某些事及自己的未来时,她的观点便显露出了一种在塑造多个角色之后积淀的成熟。除了幸运和演戏的灵性,董洁这些年把“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为人处事真诚而不张扬”当成一贯坚持的原则,这正是她远离是非漩涡、保持健康形象的原因之一。从张艺谋影片《幸福时光》到偶像剧《白领公寓》,再到《金粉世家》,董洁完成了自己演艺生涯的三级跳。《早春二月》和《天若有情》让董洁的演技更成熟。《早春二月》将在央视电视剧频道强…  相似文献   

10.
学习宋代大词人柳永的代表作《雨霖铃》,恰逢有吉林长春的教师听课,我顺势导入:“今天教室里来了几位北国长春的客人,北国风光与江南截然不同,著名画家徐悲鸿曾拟了一幅非常有名的对联概括了两地的风景,下联是:杏花春雨江南,描述的是柔美婉丽的江南风景,同学们知道上联吗?”一学生回答说:“铁马秋风塞北。”我肯定了他并指出:“是铁马...  相似文献   

11.
我生于江南,长于江南,对江南的四季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正是江南四季的清秀与灵动,造就了江南人的优雅、淡泊、平静与高洁。我爱江南的春,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江南的春天更是如此。江南的春,在带走了冬日的严寒之后,迎来的是一种清新的泥土气息,它夹杂着生命的律动,仿佛是一个生命的孕育。江南的春,来得比北国早,当北国寒风凛冽时,江南的新芽,已经露出了它那羞涩的笑脸。正如朱自清的《春》一样: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我爱江南的夏:"小荷才露尖尖角,  相似文献   

12.
中篇小说《二月》是左联革命作家柔石的代表作。写于1928——1929年间。作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社会的某些生活面貌和人情世态,塑造了一个不满现实,在人生的征途上彷徨,苦闷,最后逃避现实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肖涧秋。鲁迅最早给了《二月》以热情而充分的肯定,对于小说主人公肖涧秋的性格做了鞭辟入里的分析。这些,对于我们今天阅读《二月》是一个有益的启示。过去,因为电影《早春二月》所遭的厄运,连带使小说  相似文献   

13.
近来,由于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影圈内外对于电影改编问题的讨论,逐渐热烈起来。其中争论较多的,是电影改编应该怎样对待原著?如何忠实于原著?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接触过—些改编作品,其中,谢铁骊同志根据柔石的《二月》改编的《早春二月》,曾促使我思考过一些问题。在影圈内外对电影改编问题展开热烈讨论之际,笔者不避浅陋,想就《早春二月》中肖涧秋形象的再创造,谈一点个人的看法。并由此兼论及电影改编的一些问题,求教于诸位。柔石的《二月》,是现代文学史上一部有影响的中篇。作者塑造的主人公肖涧秋,被公  相似文献   

14.
2008年的春天,是在南方大面积的冰雪中降临的,今年的这个冬天/江南不再江南/江南变成了冰封雪锁的北国/雪挨着雪在下/整整下了二十天/(《诗刊》〈今年的这个冬天〉)南方的这场大面积雨雪冰冻灾害,让全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15.
我们说说: 听哈尔滨市三棵树小学的同学们怎么说: from:刘安琪长在北国哈尔滨的我要在寒冷的冬天去江南看一看。人们都说江南的风景美,古代的诗人都为江南做了好多诗,像我们学过的《忆江南》,我喜欢。我还想去北京科技馆了解一些知识。  相似文献   

16.
《早春二月》问世之初,即受到左倾思潮的批判和否定。批判者认为影片同情并肯定了“资产阶级的自我完善和人道主义”精神,是一株“毒草”。新时期以来,对《早春二月》的正面价值的认定,则又主要集中在认为它批判了“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和个性主义”思想上。被颠倒的历史就这样被简单地再颠倒过来。今天看来,这样截然相反的两种评价,都不符合影片的实际,都简化了它所描绘的“五四”时期初生的现代思想遭遇前现代社会的复杂图景,忽视了它所揭示的“五四”反负面思想传统及其艰巨性这一重要主题,对“五四”知识分子的人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思想价值及其局限也缺乏全面准确的认知。  相似文献   

17.
早春二月,汉城银装素裹。高楼大厦林立的主要街道上,几十座新闻快讯大型电子屏幕显不出“复活汉字”的报道。今年伊始,总统咨询机构二十一世纪委员会向总统建议,“为培养国际人才,应从小学就进行英语和汉语教育。”二月七日,韩国最大的报纸之一《朝鲜日报》,在第一版重要位置开辞“学习汉字”专栏,题目为《亚太时代我们的国际文字》。韩国汉字振兴协会等七家团体联名  相似文献   

18.
早春二月,浙江音乐厅,弦乐合奏《小夜曲》和长笛独奏《莫扎特第一协奏曲第一乐章》在极其辉煌灿烂的华彩之后悠扬地走来,让人仿佛听到花草静静发芽孕蕾的声音。弦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的田园牧歌──张文廉《柳笛集》序杨金亭(《诗刊》社,北京,100026)还是在早春二月,淮海诗友张文廉,便将他新编定的第二本诗词集《柳笛集》寄来,向我“请教”。此前,我读过作者的《乡风集》和在报刊上发表过的一些作品,喜欢他朴素清新的诗风。在青岛...  相似文献   

20.
江南秋韵     
雪枣 《班主任之友》2004,(11):56-56
郁达夫曾写过一篇散文《故都的秋》,说江南的秋“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达夫先生是性情中人,一生多历坎坷,笔下多抒心底愁情悲绪,自然欣赏北国“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秋了。其实江南的秋,它的韵、它的味,就正在这种“半开半醉的状态”之中,在不是春光而又似春光之间。对于江南的秋韵秋味,我是从我上学时窗外的那丛美人蕉开始领略的。这丛美人蕉在春天开始抽芽,夏天绿肥红艳,我常在窗下听雨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