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就教育学生而言,总的来说,教师与学生家长有着一致的目的,因此他们之间有许多共同的话题。但双方对学生的情感在教育方式和合作愿望方面也有一定的差异。因此,教师在与学生家长联系和交流中还应认真分析研究,掌握恰当的原则和方法,才能产生良好的协同效果,不致发生矛盾和冲突,在教育孩子上达到共赢。  相似文献   

2.
田学岭 《天中学刊》2006,21(4):138-140
在对实验班学生、教师和学生家长等三类研究对象的综合实验研究中,通过发现问题,确定目标,收集资料,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实验对象,分析总结实验结果等方法,发现了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作用的规律;找到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这些方法和措施在实际中的应用,激发了教师和学生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提高了教师和学生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创造能力;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一、班级教育共同体是班集体建设的基本保障 班集体是在一定的教育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下成长和发展起来的,班级全体任课教师和学生家长都是影响班集体建设最为重要的因素。现代班集体建设成功的一条十分重要的教育经验是:学校和班主任应当致力于班级教育共同体的建设,才能使班集体获得健康、持久发展的动力。所谓班级教育共同体,是指以班级每位学生个性的健康和谐发展为共同目标,由班级全体任课教师、学生家长和班级学生共同组成的、相互协作支持、彼此关系融洽、并在班级发展、教育价值和教育方式上达成高度一致的共同体。班级教育共同体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在学校支持下,通过班级全体教师、学生家长和学生集体之间的积极互动(包括对话和合作)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中,班级教师集体与学生家长之间的互相合作与关系的不断调整尤为重要。因此,本文中的班级教育共同体主要是指班级全体任课教师和学生家长组成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4.
教师的职业性质和工作特点决定教师要与学生、同行、学生家长及外界经常保持密切的联系。教师与这些群体及个人之间关系处理得是否得当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教育与教学工作的成效。因此 ,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  相似文献   

5.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在认识上的存在着诸多不足。因此,首先需要端正认识,进而建立一个统合型的、面向学生和教师以及学生家长的教育体系,并且还要加强相应的硬件、软件建设。  相似文献   

6.
我们知道,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教师的关系、教师与学校管理者的关系、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班主任,一个班级的直接管理者,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家访是班主任走进学生家庭,了解学生家庭的具体情况与学生家长交换意见、共同完成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方式。现代社会呼唤教师家访学生、家长呼唤家访,现代的教育理念需要教师“巧妙”的家访。  相似文献   

8.
董桂娟 《中国教师》2014,(16):92-93
<正>家长会是学校与学生家长沟通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家长会可以让家长了解学校的阶段性决策、班级的学期工作计划和学生的发展情况,集中讨论一些普遍性的问题,使家长对学校、教师和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家长会之后的个别交流,能让教师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父母的教育态度与方式,也有助于教师指导学生家长改善教育方式,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及与孩子沟  相似文献   

9.
师专毕业生教师职业道德状况总体上是好的他们能认识到教师职业的崇高性;教师之间团结协作;关心尊重学生;业务上精益求精.但也有问题与不足选择职业的心态存在不良倾向;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教师与学生家长沟通不够等.因此,建议加强对师专毕业生多渠道多方式进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注重师专生在校学习期间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进行社会职业选择与评价的教育;实施岗前培训.  相似文献   

10.
教师与家长的有效沟通是家校合作成功开展的前提,但家庭背景较差的学生家长常被排斥在教师的沟通网络之外.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研究发现:(1)在控制家长主动沟通和学校固定效应等因素后,教师与家庭背景较好的学生家长沟通频率显著高于家庭背景较差的学生家长,存在"差别化沟通"行为;(2)家庭背景对教师的关注、表扬、沟通等合作育人行为存在影响,并会强化弱势学生对不平等的感知;(3) KHB分析表明,家庭背景对教师行为的影响中,25-44%通过家长教育参与这一中介变量产生.据此,应引导教师平等地进行家校合作育人,加强对弱势家长教育参与的指导,减少家庭背景对学生不利的影响,促进微观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11.
生命教育与构建和谐校园的链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同时针对学校教育的特点,和谐校园应该是校园中的人际关系和谐,即包括师生关系、教师关系、学生关系的和谐;师生与校园氛围、校园环境的和谐;学校与上级主管部门、周边社区、学生家长关系的和谐,而生命教育是让学生认识生命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注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和敬畏生命的情感,没有生命谈不上和谐,更谈不上构建和谐校园,因此和谐校园建设需从生命教育入手,而生命教育的目的是构建和谐校园前提和归因。  相似文献   

12.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实施,教师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状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有资料显示:与其他人群相比,教师的心理压力偏大,这与教师职业、角色的特殊性有关。他们是学生群体的领导和管理,有指导管理学生的责任;他们又是学生家长的代理人,要照顾关爱学生;他们还应是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平等地交流思想和感情。此外,他们既要与任课老师、学生家长协同工作,又要应付自身生活和人际交往,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有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随时进行角色转换。  相似文献   

13.
就教师的人际关系而言,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是教师需要正确处理的关系之一.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直接的和现实的意义,为此,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在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第六条中明确规定:"尊重家长.主动与家长联系,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取得支持与配合,积极宣传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不训斥、指责学生家长."这一规定对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做出了明确规范,是教师处理与学生家长关系的重要指针和依据.教师在处理与学生家长的关系时,应针对家长的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离不开沟通,教师与家长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引路人、监管人,需要两者齐心合力,有针对性、连贯性和配合性地实施教育管理,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步调一致,使教师与家长互相配合,和谐施教,共育新人。首先,尊重是教师与家长沟通的前提。要尊重学生家长,摆正自己与家长的关系。家长与教师都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相似文献   

15.
定期召开学生家长会,是加强学校与家庭联系的最好方式。与学生家长集中讨论共同关心的问题,辅以家访、通信联系等形式,能增进教师和学生家长间的相互信任,及时沟通受教育者动态变化信息,调整、改进教育举措,促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使之更具一致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召开学生家长  相似文献   

16.
小学生年幼,安全意识淡薄,因此在校园里易发生安全事故,由此引起家校的不和谐。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取得学生家长的积极配合,提高教师处理和解决安全问题的能力是学校安全教育工作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身处教育教学第一线的基层教师,长期担负着繁重的教育工作,现行教育体制下,我们承受着学生人身安全、教学质量要求以及家长、社会过高的期望等巨大的压力,我们每天早晨迎着太阳或冒着风霜雨雪匆匆赶到学校,然后上课、批改作业、找学生谈心、辅导学生作业改错、接待学生家长;晚上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里,还要做饭、做家务、辅导孩子写作业,还要在灯下备课、阅读,反思自己一天的工作。我们有着来自教育的困惑,或来自生活的烦恼,也因此而叹息乃至流泪。因此,教师普遍存在着工作压力过重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我俩身为教师,又是家长,对如何搞好家庭教育有几点思考和建议,愿与广大教师,尤其是学生家长共同商榷。一、家庭教育必须重视抓好思想品德教育。在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学校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由于当前社会上各种不良风气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一些格调低下的文艺作品、影视、刊物充斥市场,而且进入家庭,使许多少年儿童的心灵受到污染。有不少的家长,只注意让孩子吃好、穿好、玩  相似文献   

19.
在新课程改革中,特别强调了教师对学生的鼓励与赏识,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特性,从而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又加上《教师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教育法律法规对“教师不得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规定,因此让许多教师谈“惩”色变,唯恐因此而遭到学生家长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的责骂和批评,甚至因此而惹上官司,所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小心谨慎,如履薄冰,对违纪学生不敢批评,就即使稍加批评,也只是轻拂一缕“春风”,平时更是大力实施鼓励与赏识的“政策”。这的确有效地保护了学生的合法权益,然而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却有不利的一面。1·过度的…  相似文献   

20.
初中生所接受的教育不仅在学校课堂以及学校教师的教育,也需要通过学校与学生家庭的紧密配合。随着教育素质不断改革,学校在学生管理方面越来越重视。班主任在学生管理中,不仅包括对学生的引导,还有和学生家长之间的合作。本文简要分析初中班主任与学生家长合作中将会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进行简要分析,希望对有关教育工作者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