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今,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态势,有兼并传统媒体形式的势头,于是有人提出"纸媒消亡"的论断,然而,无论媒体形态如何改变,传统媒体的内涵和灵魂却是不会消亡的,纸媒的灵魂是"内容","内容为王"是纸媒不变的主题,文摘类报纸更是在内容的精制中凸显优势。  相似文献   

2.
报业"寒流"再次袭来.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弗朗西斯·加利2011年11月3日说,数字报纸将在2040年取代纸质报纸,而在美国,它们将于2017年消失."美国报纸六年后就消亡",这是自报纸被人称为进入"严冬"以来的最悲观的论调,自然又引起业内外重大震荡.中国报业怎么办?从接触到的一些纸媒管理者来看,并没有想象的那么悲观.笔者认为,要立足中国国情去思考,在这一前提下唯继续创新才是出路.全世界的报纸2040年会不会消亡,笔者无法判断,至于美国报纸6年后是否就消亡,笔者在一个论坛上与人争论过.我说从美国新媒体的发展和社会经济文化状况来看,肯定还会有一大批报纸跨台,但六年时间一闪而过,真的全部报纸在美国就消亡?不可能!大量报纸垮了,留下少量的稀有之物一定还会有人珍爱.  相似文献   

3.
正一、"纸媒消亡论"或许是一个草率命题在新的传媒时代形成过程中,包括报纸在内的传统媒体是不幸的,因为传统媒体延续了四百年的新闻生产与传播的霸主地位面临前所未有的动摇甚至颠覆,由此产生了一个流传甚广的论调;"纸媒消亡论"。但是,如果调整一下看问题思路与角度,正所谓凤凰涅盘,浴火重生,为什么不能说在这个历史变革过程中,传统媒体也可以成为幸运儿,纸媒可以化危为机,实现华丽转身呢?事实上,纸媒藉以与生俱来的敏锐意识与创新能力,早已自觉地开始了对自己转型之路的探索,越来越  相似文献   

4.
<正>伴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以及快速发展,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受到的冲击是有目共睹的:读者群流失、发行量下降、广告收益减少,纸媒的发展空间已经被严重挤压。在这种竞争格局下,有关"报纸即将消亡"的观点也是甚嚣尘上。以至于有人认为,纸媒作为主要大众传播媒介的时代已经结束。移动互联网时代,纸媒真的要被边缘化了吗?显然不是!今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有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思考如何更好地运用"互联网+"来促进转型升级,从而创造出  相似文献   

5.
随着数字化的迅猛发展,传统纸媒受到互联网强大的冲击,"报纸消亡说"开始成为报业界的热论。为了提高纸媒的影响力,报纸开始主动寻求与互联网进行融合互动,即报网互动,通过报纸和网络一体化的经营来扩大报纸利用和扩张。报网互动正成为一种新的传播形式,也是新时期报纸寻求转型突破的新途径。面临各类新媒体的兴起,作为传统主流纸媒的党报怎样利用网络增强影响力,打破传播局限性,也是新时期需要思考的课题。一、互联网对党报形成强力冲击。  相似文献   

6.
变革时代,传统纸媒仍有优势网络时代,纸媒寒冬,传统纸媒正日渐式微——这是最近几年来报界的基调。这种基调立足于报纸发行量的下滑、广告量的明显缩水或大幅度跳水,以及国内纸媒新闻用纸量的逐年下滑。传统纸媒的春天已经过去,纸媒消亡论不断累积,飘荡业界,纸媒人的眼神开始迷茫,内心有了不安甚至焦虑。报纸的春天真的过去了吗?传统纸...  相似文献   

7.
周奕 《青年记者》2017,(27):66-67
纸媒“再发展空间”需厘清两大问题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媒体市场格局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占据了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传统纸媒面临着生存危机,纷纷转型求变.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不少纸媒已经开始考虑“再发展空间”,逐步实施转型战略.但是转型之前,必须厘清以下两大问题: 1.纸媒是否会被新媒体取代 新媒体成为媒体市场的主角已是大势所趋,纸媒是否会被新媒体取代成为全世界关注的话题.纸媒消亡论已在西方出现,有国外学者对美国报纸的前景作出预测,认为将在2043年消失.  相似文献   

8.
纸媒是会否消亡的争论已好多年了,至今仍在探讨、争论中.在探讨这些问题时,往往很容易将"纸媒"、"纸媒产业"、"纸媒单位"混为一谈,这就很难理出一个头绪出来. 纸媒、纸媒产业、纸媒单位 各有自己的内涵 当iPad出现之时,纸媒业界曾出现一阵狂欢,就连美国新闻集团首席执行官鲁伯特·默多克也对纸媒转型中因iPad的出现而感到欣慰.他曾说过iPad"可能会拯救纸媒业,因为你不需要耗费纸张、墨水、印刷和运输".  相似文献   

9.
如今,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态势,有兼并传统媒体形式的势头,于是有人提出"纸媒消亡"的论断,然而,无论媒体形态如何改变,传统媒体的内涵和灵魂却是不会消亡的,纸媒的灵魂是"内容","内容为王"是纸媒不变的主题,文摘类报纸更是在内容的精制中凸显优势。  相似文献   

10.
"报纸消亡论"是近年来在世界报业影响较大的一个假说.2008年11月下旬,笔者与美国著名新闻学者、"报纸消亡论"提出者、美国北卡莱罗纳州立大学教授菲利普·迈耳(Philip Meyer)就此问题进行了数次沟通,澄清了有关"报纸消亡论"的一些误解.  相似文献   

11.
范以锦 《中国记者》2012,(9):105-106
对"严冬"怎么看怎么办 2011年11月3日,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弗朗西斯·加利预言美国媒体"2017年消亡",也就是五六年后就要消亡.在国内一次论坛上,有人断言"中国纸媒15年会消亡".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纸质媒体尤其是报业广告收入增长速度下降,网络媒体市场份额上升,引起了纸媒空前强烈的危机感,与此同时,纸媒行将衰败、并被网络媒体取代甚至彻底“消亡”的声音甚嚣尘上。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真的将导致纸媒尤其是报纸走向穷途末路吗?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15,(18):62-67
随着互联网与新媒体的高速发展,全球报业市场陷入集体滑坡的颓势中。在中国,报纸产业面临困境,"报纸消亡论"被讨论了近十年之久,并呈现愈演愈烈的态势。在报纸转型路径的讨论中,"报网融合"一直是个炙手可热的提法和转型策略,本文拟结合相关现实案例分析都市类纸媒"报网融合"的现实困境,指出其运行过程中将面临人事限制、运营矛盾、内容共享困境等诸多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报业特点,提出都市类纸媒发展的若干设想。  相似文献   

14.
刘磊  周炬  马超 《新闻前哨》2014,(9):47-48
新闻不会消亡 “报纸”这个词翻译成英语是“newspaper”,这一单词由“新闻(news)”和“纸(paper)”两个词组成,报纸就是“纸上的新闻”.新闻会消亡吗?答案是只要人类社会还存在,它就一定会存在.那么若干年后,会消亡的只是“纸媒”这种传播形式而已.认识到这一点,对于报纸的转型至关重要,因为不管什么媒体,都是内容为王,形式永远都是为内容服务,当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内容的传播需求,甚至开始阻碍内容的传播时,就应该被抛弃,被一种更适应社会发展的传播方式所取代.  相似文献   

15.
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世界报业开始进入低谷之年,报纸的"消亡论"和报业的"寒冬论"争议四起。然而同时,更多的报纸媒体不甘示弱,相信着报业春天一定会再次到来。它们尝试驾驭媒体环境,掌握竞争主动权,从报纸文体改革入手突破新媒体变局,保持传统纸媒优势的同时给了新媒体一个热情的拥抱。  相似文献   

16.
报纸消亡确定是“报存纸亡”吗?报纸读者确定会“渐渐老去”吗?报纸价值确定是“内容为王”吗?2014年对纸媒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亚马逊收购《华盛顿邮报》再次引发的报业存亡话题还未平息,上海解放文新两大集团合并给这个并不新的话题炉火添柴,直到2014元旦起新闻晚报停刊引发“纸媒之殇”,报业可谓哀鸿遍野。报纸存亡的高谈阔论,不仅无助于报纸的新生,而且充满了负能量;报业转型的纸上谈兵,  相似文献   

17.
世纪华文全国报刊发行检测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全国报纸总零售环比下降8.87%,达到历年下降最高值:截至2013年11月底,全国发行市场环比下降2.16%,同比下降10.83%。随着新媒体的兴盛发展,传统纸媒日益呈现出萎缩的趋势,传统纸媒必将消亡的声音不绝于耳。  相似文献   

18.
李南 《新闻前哨》2013,(2):80-81
近年来,随着新兴媒体的发展,以纸媒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生存空间不断被挤窄,有关报纸消亡的预言喧嚣尘上。国内外的主要报纸媒体都在谋求如何与新兴媒体进行融合,开拓自身发展的新蓝海。在美国,已有多家百年以上的报纸停止纸质媒体的发行而向网络化发展。  相似文献   

19.
李洪洋 《传媒》2013,(2):23-26
互联网高速发展,新媒体层出不穷,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一时间,创新、突围、转型、变革成为纸媒相互传递、呼唤的热词。与其凄凄哀哀地"等死",不如大胆地探索出一条新路。何谓"云报纸"2012年5月17日,《京华时报》在京举行了"云报纸"全球首发仪式,来自全球的专家、学者和新闻从业人员80多人参加仪式,《京华时报》成为第一家将图片识别技术与纸媒相结合的媒体。  相似文献   

20.
论文微缩     
死的是纸,活的是报朱夏炎在2007年8月(下)《新闻爱好者》发表文章说,就报纸而言,今后纸媒这种传播形式必定会不断萎缩乃至消亡,可报纸的灵魂——报道,以及报道体现出的思想和观点,肯定会以新的载体来表达。概括地说,就是"死的是纸,活的是报"。作者说,当前我国网民数达到1.62亿人,手机用户突破6亿户。谁能将这些未来"话语权"的拥有者掌握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