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收获的季节,我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薛法根执教的《天鹅的故事》。欣赏着薛老师实实在在、扎扎实实的课堂教学,我真切地感受到他是位“实在之中有思想,踏实之中有新意”的人。于是,我不由想起《江苏教育》上那篇关于他的特写中的一句话:“山是山,水是水;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山还是山,水还是水。”我想:用佛家这句禅语来评述他的这堂课应该一点也不为过。  相似文献   

2.
在收获的季节,我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薛法根执教的《天鹅的故事》。欣赏着薛老师实实在在、扎扎实实的课堂教学,我真切地感受到他是位“实在之中有思想,踏实之中有新意”的人。于是,我不由想起《江苏教育》上那篇关于他的特写中的一句话:“山是山,水是水;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山还是  相似文献   

3.
就像这世界缺不了山也少不了水,文学的世界上也必“山”、“水”相融才能“百草丰茂”、“桐花万里”。然而正像灵动的水永葆蓝色不变,沉稳的山幻化出万千色彩,“水”性的诗人也有“山”的刚强,“山”性的作家也充满“水”的柔情。今年考生的佳作中,有一批紧扣山水,大量引用古诗文来证明中国文学传统中灵动或沉稳的作品。虽说创意还不够,但也充分体现了这些考生文学积累之丰厚,构思谋篇之灵动,能够最大限度地激活自己的文化积淀,在写作时灵活运用的过人  相似文献   

4.
人生三境界     
这一期的“作文材料宝典”有了一点小小的改动——一部分文章后面加了编辑的提示,又增加了几段“名人睿语”。对于这种改变,你喜欢还是不喜欢?你还有什么更好的意见?欢迎写信来!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了。这个世界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  相似文献   

5.
另一种写法     
“妾为水,君为山;水灵动,湛不变;山沉稳,色不坚。”作者从自己熟悉的课文中,拈出一个刘兰芝来,并且把她和秦罗敷以及古老的情诗粘合在一起,对焦仲卿的休妻和刘兰芝的改嫁作出了“别一种”解释。如果说《玉在椟中求善价》之类是用“水的灵动、山的沉稳”来套解人物性格的话,那么,《<孔雀东南飞>新传》之类就是用具体的故事来演绎“水的灵动、山的沉稳”。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  相似文献   

6.
“马一角”本名马远,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画家。马远作画有一特点:画山,只画山的“一角”;画水,仅画水的“一角”。可是他作的画,总是意境深远、内涵丰富,让观众能联想到许许多多的东西。“马一角”的雅号也由此而来。  相似文献   

7.
范国强 《海南教育》2014,(22):50-50
哲人说,人生有三重境界:看山只是山,看水只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句话用于教学生涯同样合适。笔者执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多次,几年来不断深入文本研读,深刻感悟到季羡林笔下德国民族养花、爱花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花”只是花。人自打来到这个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鲜花怒放,清纯美丽。懵懵中,知道了这是花,于是对花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看花是花,很单纯、很真实的。《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是一篇500字的美文,篇幅不长,全文直接描写花的“奇丽”更是惜墨如金。  相似文献   

8.
禅宗对于悟道,认为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没有“不是山,不是水”的过程,“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就不过是简单的、没有意义的回归,或者说“倒退”。当新课程已行进到第6个年头的时候,有些人却常常抑制不住“简单回归”的冲动。  相似文献   

9.
作为后现代主义诗歌的突出代表,韩东的诗鲜明地体现了后现代主义诗歌“反英雄”“反崇高”的基本特征。他的诗,大多都疏离英雄及其业绩,而着重表现平凡世界的芸芸众生,强化平民意识而淡化英雄意识。在平淡如水、质丰无华的语言中,以一种冷静淡漠的叙述来表现自己的人生体验,在漫不经心中流露出对人生、对社会、对历史乃至对一切的无能为力、无可奈何。《山民》即是很好的一例。《山民》是一首现代寓言诗。诗的第一节便展示了一个落后、闭塞的山村环境。首先是自然环境的闭塞。群山环绕,“山是那边”是“山”,“山的那边的那边”还是“山”。…  相似文献   

10.
2006:新课程行进的坐标在哪里——以语文教学实践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禅宗对于悟道,认为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没有“不是山,不是水”的过程,“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就不过是简单的、没有意义的回归,或者说“倒退”。当新课程已行进到第6个年头的时候,有些人却常常抑制不住“简单回归”的冲  相似文献   

11.
我寻求挫败     
(1)我一直在寻求挫败。(2)有人出发去“征山”,我却从来不是,而且刚好相反,我爬山,是为了被山征服。有人飞舟,是为了“凌驾”水,而我不是,如果我去亲近水,我需要的是涓水归川的感受,是自身的消失,是自我复归于零的一次冒险。(3)记得故事中那个叫“独孤求败”的第一剑侠吗?终其一生,他遇不到一个对手,人间再没有可以挫阻自己高人,天地间再没有可匹敌的力量,真要令人忽忽如狂啊!(4)生来有一块通灵宝玉的贾宝玉是幸福的,但更大的幸福却发生在他掷玉的刹那。那时,他初遇黛玉,一见面,彼此惊为旧识,仿佛已相契了万年。他在惊愕中竟把那块玉胡乱砸…  相似文献   

12.
自由精神是贾平凹散艺术魅力的根源,表现为三重境界:“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和“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对社会历史的反思,对双重化身份的超越是贾平凹散自由精神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我寻求挫败     
我一直都在寻求挫败,寻求被征服震慑被并吞的喜悦。有人出发去“征山”,我从来不是,而且刚好相反,我爬山,是为了被山征服。有人飞舟,是为了“凌驾”水,而我不是,如果我去亲近水,我需要的是涓水归川的感受,是自身的消失,是形体的涣释,精神的冰泮,是自我复归位于零的一次冒险。记得故事中那个叫“独孤求败”的第一剑侠吗?终其生,他遇不到一个对手,人间再没有可以挫阻自己的高人,天地间再没有可匹敌可交锋的力量,真要令人忽忽如狂啊!生来有一块通灵宝玉的贾宝玉是幸福的,但更大的幸福却发生在他掷玉的刹那。那时,他初遇黛玉,一照面之间,彼此惊…  相似文献   

14.
广西小语专家黄亢美老师在他语文教学“三字经”中借用佛“家三境界”说来解说语文课堂教学“的三境界”:第一境界“山是山、水是水”,即语文课就是语文课,故要扎扎实实、实实在在地学习语文知识和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第二境“界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即语文课又不是(像)语文课,我们要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状况,要体现多学科融合的综合性,于是在多元目标上有机地渗透人文教育、审美教育、良好习惯的养成等;在运用的形式上,让学生或唱之、或蹈之、或画之……此时,似乎“山不是山”“,水不是水”,语文课不像语文课了。第三境“界山还是山,水还…  相似文献   

15.
夏盛 《同学》2003,(10)
刘禹锡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话一点也不可信。你瞧咱寝室,无仙无龙,但就是威名远播人杰地灵。先说“土匪”。“土匪”是咱寝室老幺,湘西土著,人称吉首印第安人。用“土匪”自己话说,他是生不逢时也不逢地。这一点,我以良心支持。客观地说,按照“土匪”的模样,再加他走路时的地动山摇,可以初步判断他应该出生在侏罗纪早中期,和恐龙兄弟们从早到晚首尾相搏大争天下的年头才对。同时,“土匪”长在美丽可爱的湘西也实在是人类的一大损失。  相似文献   

16.
一阵清风迎面吹来。我突然想到了陶公不为五斗米折腰,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什么让他放弃了官场的浮华与富贵而寄身于山水田园之间呢? 这篇记叙类散文在构思立意上有一定特色。考生没有直接从“水的灵动”和“山的沉稳”展开自己的联想和感悟,而是写一直忙碌于高楼和学校之间、几近迷失了自己的“我”,在来到了一心向往的山水之间时,心扉顿启,联想到陶渊明等古代文人志士寄情山水的故事,从水的灵动里感受到人性的自由和才思的飞扬,从山的沉稳中领悟到精神的独立和生命价值的永恒。文章联系思想和生活实际,构思精巧,立意深刻,写出了当代优秀青年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文章结尾句,内蕴丰富,颇有意味。  相似文献   

17.
正泉子的诗似乎都有一个牵挂在心的意指,萦绕不散的情愫,就像他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但又不尽然是山,不尽然是水;是山在水中的倒影,是水对山的欣悦接纳,和以自己的形态,呈现山的另一种面相:庄重、巍峨之外的秀丽、轻盈。就趣味来说,泉子的诗明显有士大夫的情怀,古旧的,超拔  相似文献   

18.
人生三境界     
池莉 《教师博览》2004,(11):18-18
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了。这个世界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进入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人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  相似文献   

19.
六朝山水诗歌仅局限于“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唐初山水诗歌仅局限于“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至盛唐时波澜起伏、蔚为大观,进入了“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的最高审美境界。那么,唐代诗人在山水诗创作中是如何审美的呢?实际上,这是唐代士大夫心态的潜移默化的反应。本文认为,从社会发展与大文化背景的角度来探索唐代士大夫的心态,从唐代诗人山水审美中的“尴尬”来寻求山水诗创作的价值,那么,在阐述山水文学的发展规律时,也一定会持之有据。  相似文献   

20.
一《古兰经》上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大师,曾当众表演移山。他一会儿到山的南面,一会儿到山的西面,一会儿到山的北面,一会儿到山的东面,然而,大山皆纹丝不动。最后的结局是:大师走进了大山。大师说:世界上没有移山之法,既然山不过来,我就过去。“山不过来,我就过去。”改变不了“山”的位置,就改变自己的位置,这才是大师真正的移山“大法”。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启发?请以“改变别人与改变自己”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写作导引]世上本没有移山之法,唯一能移动山的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