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时下,人们评论中国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评价教育那就是:孩子苦,家长急,教师累,校长忙;评论老师那就是: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形容孩子是:一到五忙上学,六到七忙培优,每周七天无闲时。简而概之:中国教育很忙,中国教师很忙,中国孩子很忙,中国家长很忙。忙,意味着负担很重。中国教育为什么就负担这么重呢。大家都知道:负担过重,会让教育偏离正常的轨道;负担过重,孩子就会变成非正常就学的孩子。其实,负担过重的问题早就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重视,中国教育年年都在呼吁"减负"。今年新学期,全国各地"减负"之风刮得比往年更重。去年,个别省份主要领导同志还专门为"减负"呐喊。中国教育走在"减负"的道路上。作为一个老话题,今天,本刊编辑部还是推出"减负"一辑,以期与读者一起探讨"减负"之困,期待"小马"不再拉"大车"。  相似文献   

2.
“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与学生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已成为当前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减负”最直接的原因是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发展,“减负”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和可持续地发展.文章从“减负”是为了学生发展这一命题出发,从“减负”与“适度”、“减负”与“加负”、“减负”与“增效”三个方面阐述“减负”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生活中到处都是美。同样,生活中到处都有美的创造活动。美育,通常亦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即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教育人。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说:“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即意志)、美育(即情育)是也。”教育的宗旨,就是要通过体育“发达其身体”,通过智育、德育和美育“发达其精神”,以建立学生的“真善美之三德”。中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阶段,美育尤为重要。当前在强调语文教学必须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同时,还应重视美的教育。修订后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社会主义觉悟。”  相似文献   

4.
教育要追求一种“大致合理的水平”,超越学业过剩。当前实质性的教学改革,增进学习的科学性,需要更新持续多年的学习观、学生观、课程观,使之与当前的变革相适应。具体到学校教学,就是要体现学习的真谛,“不要考第一”。治理中小学过重的课业负担,我们需要“源头减负”,只有设计好“源头”,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亚洲一些国家的教育改革,或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5.
“生成”(Becoruing)的意思是“变成某物”(Coming to be)。“生成”是现代哲学的最强音,也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强烈呼唤。在教育学界,“生成”理念是一种崇尚回归生活世界的思维方式,主张教育是通过引导学习来促进人的自我生成的实践活动(即从知识技能的掌握上升到态度、观念和价值观的生成,从知识的习得上升到社会生存实践),使个体走向社会化、成熟化。它打破了预成性思维统治下教育的诸多局限和束缚,还原了教育的本质。“生成”理念既强调了教育的过程性、发展性,也重视教育的结果性和实效性;既关注主体在适合情境中的发展,也关注客体的干预行为;它对差异的关注甚于对同一的关注,对创造的关注甚于对规律的关注,这对于特殊教育的指导意义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谈学生管理中的惩罚行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惩罚的历史及其产生的根源为规范学生行为而对学生施以惩罚的历史源远流长。《学记》中被称为“教之大论”的七条管理措施之一就是教师要备好教鞭和戒尺,以维持严肃的教学秩序。明清国子监设有绳衍厅,内置集衍册,记录学生所犯过错,绳愆厅有权对学生施以惩处。中国过去的私塾的体罚之酷是有名的。在古代各民族的儿童教育中,体罚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古代埃及、古希腊罗马、西欧中世纪及其以后都有关于体罚的格言流传下来。中国的“教”字则是由表示教育目的和内容的“孝”与表示教育方法的“攴”(扑打)组成的,说明无体罚即无教育。…  相似文献   

7.
对“教育掠夺”这一提法,乍一看,似乎有点令人惊讶,然细细回想当前中国学生的生存状态,便觉这样的形容还是不足为过的。其实我们现行的“教育”已经掠夺了学生生活的诸多方面,且看下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严杰夫 《中国教师》2010,(18):57-59
<正>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全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话题,仅1985年到2000年的15年间,中央就下达"减负令"49次,近几年更是成为教育界有识之士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共同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一、学生负担过重,为何积重难返学生负担过重并非全是由教育自身的问题所致,而是当前教育内外各种深层次原因交错纠结的  相似文献   

9.
“精讲精练”,是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良好方法,也是当今教师必备的业务素质。“精讲”是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是要言不繁,条分缕析。教师课前要深钻“课标”,挖掘教材内涵,结合本班学生实际编写教案。教学时用精练语言.突出重点,准确揭示教学内容的本质特征和知识问的内在联系,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对一位教师讲的《孔乙己》公开课,记忆犹新且感想深刻。这位教师把课文的重要情节概括为“四、三、二、一”,即“四笑”(短衣帮的笑、小伙计的笑、孩子的笑、掌柜的笑)、“三辩”(孔乙己的三次争辩)、  相似文献   

10.
《新读写》2013,(4):17-17
苍,草色,即翠绿色,一引申为泛指草木色,如“苍松”、“苍山”。 沧,本义为“水之寒冷”,如“沧沧凉凉”(《列子·汤问》);后假借为形容海水的青绿色(即蓝色),所以常用以形容海,“沧海”即大海。  相似文献   

11.
学生课业负担问题是当今实施素质教育所研究的重要课题,下面从学校内部的角度就此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目前学生课业负担现状 由于多年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的教育思想和观念还比较陈旧,对学生课业负担的认识和安排与素质教育要求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学生的课业负担问题,说到底还是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目前,在学生课业负担问题上存在着六多六少:重智育能力培养多,德育、体育、美育及劳动技能教育少;动脑书写作业多,动手实践活动少;本学科知识联系多,跨学科知识联系少;机械记忆模仿多,创新灵活运用少;注重整体学生…  相似文献   

12.
李涛 《教育探索》2001,(4):24-25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已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本分析了减负的现实根源和理论依据,提出并阐述了减负的措施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从“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到“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再到“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进行了战略部署,这是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之举。  相似文献   

14.
对“教育掠夺”这一提法,乍一看,似乎有点令人惊讶,然细细回想当前中国学生的生存状态,.便觉这样的形容还是不足为过的。其实我们现行的“教育”已经掠夺了学生生活的诸多方面,且看下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当前教育改革的一项新课题是“减负提质”。“减负”即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质”即提高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整体素质,由过去的单一抓教学质量而转入培养多能性人才。要切实做到减负提质,必须抓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发扬“尊重人格、尊重差异、思想自由、个性解放、自知自律、自主发展”的人文主义精神,一改以往的教学模式即:重视教忽视学、  相似文献   

16.
韩愈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其中“传道”一事是教师职业领域的半壁江山.即“教书育人”中的“育人”之职。而“传道”的两种途径(即言传与身教)之中我以为“身教”更为重要。教育作为影响学生人生的事业.就要以崇高的人格与高雅的言行去影响、熏陶感化学生.这一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相似文献   

17.
缪瑞珍 《云南教育》2008,(13):43-43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简称“减负”)由来已久。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因此,“减负”就不单是教育部门的重要话题,也成了社会最为关注的热门话题。各地教育部门纷纷出台了“减负”令,明确了各项“减负”的措施和要求,以期符合这一社会心理,适应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要求。但作为教育教学一线的教师,我认为要理性地看待“减负”,从根本上追寻学生负担过重的主要因素,在教育教学中找到减负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一、教育技术已由“教”转向对“学”的关注 教育技术领域比较早地把自己关注的重点由教师“教好”转向到努力让学生“学好”这一问题上。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以戴尔“经验之塔”为核心的视听教学论只强调使用视听媒  相似文献   

19.
当前,学生“问题意识”之淡薄、提出问题能力之低下,令人忧心忡忡。笔者认为,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时刻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在化学教育中大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已成为新形势下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已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妨碍了学生个性发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已成为全社会的呼声。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纷纷出台件,限制中小学校每学期考试次数和考试规模,规定考试后不准公布学生分数,更不准按成绩排名次。上海、广东等地更是全面取消了学生期中考试。笔认为,想通过取消考试来达到“减负”的目的,实在是号错了脉,开错了方。学校教育不能没有考试,学校教育需要考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