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陕西省工业部门为研究对象,计算和分析工业部门22个细分产业的碳排放特征、影响力系数和平均影响力系数,根据碳排放强度和平均影响力系数两个指标,将工业部门22个细分产业分为4类:(1)平均影响力系数高,碳排放强度大;(2)平均影响力系数高,碳排放强度小;(3)平均影响力系数低,碳排放强度大;(4)平均影响力系数低,碳排放强度小。针对不同的产业提出既降低碳排放、又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低碳转型路径。  相似文献   

2.
针对国际日益严峻的碳减排形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节能减排是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减排目标的重要途径。在论述当前产业碳排放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碳生产和消费视角,设定产业全碳足迹概念;通过修正直接消耗系数,构建平衡性投入产出的产业全碳足迹生命周期测算模型BEL-TCP;基于产业规模创立绝对碳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以归纳的中国27个产业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新旧常态下各产业全碳足迹流;以碳关联产业重要性构建散点图,分类提出差别性减排建议。  相似文献   

3.
徐大丰 《软科学》2011,25(3):42-46,56
我国的碳生产率存在明显的行业差异,建立在碳生产率基础上的低碳经济结构调整虽然可以降低碳排放,但是由于经济系统存在复杂的产业关联,这种产业结构调整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构成较大的冲击。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既要考虑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又要考虑产业对碳排放的影响力。运用投入产出数据,计算各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和碳排放的影响力系数,综合考虑各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和碳排放的影响力,指出既可以降低碳排放、又可以保持经济增长稳定性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策略。  相似文献   

4.
针对具有不同碳排放系数的发电机组,考虑将其分为高排机组和低排机组两类,构建了基于差异化配额分配策略的Cournot博弈模型,并给出其解析解,在此基础上研究各种碳排放权配额分配策略对机组发电量、碳排放量及市场电价的影响情况。分析结果表明,在高排机组严格配额分配的基础上,对低排机组宽松的配额分配策略具有较强的减排激励作用,能够在减少碳排放量的同时更好地保护低排机组进行低碳生产的积极性,促进高排机组进行低碳技术改造。  相似文献   

5.
四川省38个部门产业关联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斌 《软科学》2009,23(12):83-85
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计算出四川省38个部门产业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对38个部门产业关联情况进行分析,判断某个产业对四川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和四川经济发展对其的需求程度,并结合四川省目前产业发展基础,选择确定在整个经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主导产业作为四川省产业发展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以高新技术产业中的生物产业、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为研究对象,根据我国国民经济2002年和2007年投入产出表,建立了相应的投入产出模型,利用产业关联理论,进行产业关联分析,计算出上述三个产业的带动度系数和感应度系数,以此比较分析它们及相关行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战略性地选择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有突破带动作用高新技术产业及行业,同时提出它们各自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为厘清旅游产业集聚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采用区位熵和分解加总法分别测算2001—2016年中国旅游产业集聚度和碳排放强度,继而运用重心分析、空间自相关法探究其空间演变及内在关联特征,最后构建二者的回归模型。研究结果表明:①旅游产业集聚和旅游业碳排放强度在空间上分布不均衡,旅游产业集聚呈现出东中部高、西部低的分布格局,而旅游业碳排放强度与其相反;②旅游产业集聚重心分布在河南省驻马店市与南阳市及其交界地带,其演变轨迹整体向西北小幅偏移,移动距离约为112.362 km;旅游业碳排放强度的重心分布在陕西省商洛市、安康市和湖北省十堰市境内,其重心轨迹整体呈现出南略偏东的态势,移动距离约为256.734 km;③旅游产业集聚会显著降低旅游业碳排放强度;旅游产业集聚和旅游业碳排放强度存在空间负相关关系;高集聚-低排放类型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广东、贵州和云南等省区;低集聚-高排放类型分布在新疆、内蒙古、宁夏、甘肃以及青海等省区。  相似文献   

8.
赵建安  郑宗强  曹植  姚建华 《资源科学》2016,38(9):1791-1800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水泥生产国,水泥生产碳排放量大。除因产能、产量规模差异形成省区间排放总量差异外,碳排放系数区域差异也影响着总排放量不同。本文以省区为单元,基于全国20个主要水泥生产省区的碳排放系数抽样调查基础数据,分析和比较了省区间水泥熟料工艺碳排放系数、熟料燃料碳排放系数、水泥工艺碳排放系数、水泥燃料碳排放系数及间接碳排放系数的空间差异,结合ArcGIS对各类碳排放系数的空间差异分布进行直观体现;并以生产线为对象分析省区间水泥生产碳排放系数存在空间差异的原因。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水泥熟料工艺碳排放系数在总体上呈现由西部、中部省区向东部省区递减的态势,差异性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省区间水泥用石灰石品质的不同,即生料中石灰石的CaO含量起到基本决定作用,替代材料用量及CaO比例也会产生一定影响;熟料燃料碳排放系数总体分布格局是东部沿海省区相对较低,中西部省区较高,差异原因主要是各省区水泥生产线所用煤炭种类及低位发热值的差异。煤炭低位发热值较高的省区,燃料碳排放系数就越小;水泥工艺碳排放系数及燃料碳排放系数的总体格局是多数东部沿海省区相对较低,中西部多数省区相对较高。差异主要与水泥熟料比直接相关,熟料比越低则水泥碳排放系数亦越小;间接碳排放系数主要由大区电力生产碳排放系数所决定,但水泥生产线余热发电对间接碳排放系数亦有影响。  相似文献   

9.
基于投入产出角度分析山东省房地产业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房地产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以投入产出表为基础,运用影响力系数和推动力系数分析了山东省房地产业在经济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房地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影响.通过分析得出房地产业对其他产业部门的前后向关联很大,对整个山东省经济的发展带动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0.
建筑行业作为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给环境带来的压力较大。将建筑碳排放全生命周期分为生产阶段、施工阶段、运营阶段和拆除回收4个阶段,分别建立碳排放量化模型,通过测算京津冀地区建筑行业碳排放量,分析碳排放量变化趋势及原因,提出使用可再生清洁能源等建议,为实现建筑低碳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陈洁  焦建玲  李方一  李兰兰 《资源科学》2016,38(7):1373-1382
确定行业二氧化碳减排的优先次序并实施差别对策对减排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投入产出Ghosh模型和敏感性分析,从结构减排、技术减排两个方面,提出了国家或区域行业二氧化碳减排优先次序确定的一般方法。将该方法应用到中国行业减排,采用2002年和2012年全国投入产出表和行业碳排放数据,依据各行业的经济增长贡献率、感应度系数、边际增长的完全碳排放量、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年均下降率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增加值弹性5个代表性指标,确定行业减排的优先次序,并提出差别的减排对策建议。结果表明:在考察的40个行业中,技术减排优先级I的行业包括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在内共18个,结构性减排优先级I的行业包括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在内共13个,针对行业技术减排和结构减排的三级优先次序,可以确定四类减排对策。应用研究一方面证明了本文设计的一般方法的实用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为中国制定分行业的减排政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弥补缺乏从行业附加值视角研究碳排放强度和部门生产环节碳排放结构的不足,以更好地分析碳排放变动情况,基于消费者视角,同时考虑附加值对碳排放的影响,将引起碳排放的因素分解为能源结构效应、能源强度效应、附加值效应、投入结构效应和最终需求效应并构建研究模型,以广东为例,利用其2007年、2012年和2017年投入产出表数据,采用结构分解分析(SDA)法和结构路径分析(SPA)法对广东及其部分行业碳排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广东而言,能源强度效应是碳排放减少的主要因素,最终需求效应是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直接碳强度和完全碳强度增加的部门主要是能源部门,其碳排放呈现增加状态,其中直接消耗引起的碳排放比例增加,间接消耗引起的碳排放集中在第1和第2层生产环节上;能源强度效应是非能源部门直接碳排放和完全碳强度降低的关键因素。最后,从应对最终需求高碳化对碳排放的影响、能源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以及政府调控手段等方面对促进广东碳减排提出有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刘祥霞  王锐  陈学中 《资源科学》2015,37(2):280-290
利用修正的投入产出法和2001-2012年中国海关货物进出口商品分类数据,研究和测算了中国进出口商品中的隐含碳排放量。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的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和进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都有明显增长,但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增长更快;中国是典型的隐含碳净出口国,且少数产业部门集中了国内绝大多数的碳排放。为了改善国内的生态环境,本文以贸易差额、生态环境差额和碳排系数为依据进行了产业归类,提出了绿色贸易转型的相关策略,以便更好地实现国内节能减排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与中国工业碳排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拓展环境效应分解模型基础上,运用差分模型将碳排放变动的环境效应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环保技术效应、生产技术效应、混合技术效应、结构生产技术、结构环保技术以及整体效应等因素,以考察1998-2010年技术进步、工业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对中国工业碳减排的贡献程度,结论显示:生产技术效应、结构效应能显著降低工业碳排放,而规模效应、结构生产技术对工业碳减排存在明显的负面影响;相对于高排放行业而言,生产技术效应、结构效应对中低排放行业的积极作用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广东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增长的结构分解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广东省1997年、2002年、2007年可比价投入产出表以及历年能源消费资料为基础数据,从碳排放系数、能源消费结构、能源消费强度、中间投入结构、最终需求结构以及最终需求规模等6个因素对1997年-2007年广东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增长进行了结构分解分析。结果表明:①1997年-2007年广东省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增加了204.50Mt-CO2,其中,最终需求规模扩张对碳排放增量的贡献率为182.8%,相反,能源消费强度的变化使碳排放减少了41.9%,其余4个因素的变化使碳排放减少了40.9%;②最终需求规模是引起各部门隐含排放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但是在其他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半数部门因其产品需求而引起的隐含排放在1997年-2007年间并没有明显的增长。  相似文献   

16.
中间品贸易隐含能源要素与碳排放所带来的产业发展影响问题已开始引起重视。本文从环境友好全球价值链视角出发,将增加值核算方法与SupSBM模型相结合,分别测算出2000—2014年中国和美国两个贸易强国产业部门整体及三次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要素投入效率及碳排放效率。研究发现:①美国整体产业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高于中国,但是这种差距逐渐变小。主要归因于中国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国内劳动投入效率的提升。②按年平均统计,中国整体产业部门国内劳动投入效率高于美国,而其他要素投入效率均低于美国。③按年平均统计,与美国相比,中国第三产业发展向环境友好方向演变,但第一、第二产业环境友好发展不显著,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以政策为引导,补齐产业部门投入产出效率短板,扩大产业链间效率溢出效应,是实现中国产业部门环境友好全球价值链视角下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中国工业部门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及减排潜力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国涓  刘长信  孙平 《资源科学》2011,33(9):1630-1640
本文首先采用修正的Laspeyres指数分解方法,分析了1994年-2007年中国工业及分工业部门CO2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解析了差异原因。然后,基于退耦理论深入研究了工业部门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耦合状态和减排政策执行的有效性。最后,对各分工业部门的减排潜力进行定量分析。本文的主要结论是:①工业产出是中国工业部门碳排放增长的主要正向影响因素,能源强度效应是主要的负向影响因素,它们对碳排放的影响分别为357.20%和-248.67%;食品工业、纺织工业、机械工业和其它工业的碳排放呈现出递减的趋势,而石油、电力工业部门的碳排放量增加最多;②1994年-2007年和2000年-2007年工业部门碳排放的退耦指数分别为0.63和0.56,说明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处于弱退耦状态,减排政策的执行还缺乏一定的有效性;③深度挖掘石油、电力工业、煤炭工业及冶金工业部门的减排潜力将是工业部门减排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张兵兵  李祎雯 《资源科学》2018,40(2):250-261
在全球生产网络分工不断深化的背景下,生产和消费活动的跨境分离变得日益普遍。原来以跨境和最终产品为标准的传统贸易统计方法,已无法对一国贸易利益进行准确描述。因此,基于传统贸易统计视角,运用竞争性投入产出法所测算的贸易隐含碳排放数据则会存在被高估的可能。本文运用新附加值贸易视角下的非竞争性投入产出法,在考虑技术异质性情形下,对2000—2014年中日两国27个行业部门的贸易隐含碳排放进行了再测算,结果显示:① 中国对日本是贸易逆差国,但却是隐含碳排放的顺差国;与新附加值贸易统计方法相比,传统贸易统计方法高估了中国的贸易隐含碳排放;② 就行业整体来看,在样本期内中国对日本出口贸易隐含碳被高估了约9.82亿t,进口贸易隐含碳则被高估了约3.92亿t;③ 从细分行业类别来看,在样本期内中国的采掘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属制品业是被高估最为严重的行业部门,平均被高估率高达68.2%。  相似文献   

19.
中国投资引致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空间特征及脱钩测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蕾  唐志鹏  刘毅 《资源科学》2015,37(12):2330-2340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依赖投资,在低碳经济时代下,投资引致的碳排放和经济增长脱钩关系应受到关注。以往对此研究相对较少,且忽略了投资通过不同区域间产业联系所引发的间接脱钩。本文引入面积元并结合投入产出表以改进脱钩模型,研究了2007-2010年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直接、间接引致的中国30个省区市碳排放和经济增长的空间特征及脱钩关系。结果显示:①大部分省份由投资引致的经济增长比碳排放略快,两者为弱脱钩关系;北京和上海实现强脱钩发展,内蒙古、宁夏等资源型省份多为扩张负脱钩;②投资直接引致农林牧渔业实现脱钩发展,建筑业和服务业的直接脱钩状态相对较差;工业投资引致不同区域各产业的间接负脱钩状态最多,服务业受其他行业投资间接影响多呈现负脱钩状态。低碳发展相关政策的制定应考虑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产业间的拉动作用,适当补偿承担高碳生产环节的地区,避免盲目发展可能转移大量碳排放的产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