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机会均等的历史演进与现实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机会均等的内涵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深化,在我国现阶段,教育机会不均现象仍在一定程度上普遍存在,为此,有必要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措施,努力实现教育机会均等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受教育机会不平等现象浅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谭细龙 《教育科学》2001,17(4):4-6,50
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是法律规定每个公民都享有的基本权利。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公民接受义务教育的平等机会尚未完全实现。本文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入学机会、受教育条件和受教育过程三个方面分析了受教育机会不平等产生的原因,并从教育投入、师资配置和师生关系等方面提出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3.
教育供求新探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现行的教育供求实际上仅指教育机会供求,本认为,教育供求应包括教育机会供求和教育产品供求两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并就此进行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4.
对我国教育公平与效率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在我国存在着事实上的教育不公平,通过对我国教育公平现象的分析,对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进行了理性思考,从经济学的角度提出了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同时必须通过制度安排和政策调整来增进教育公平,通过劳动力市场的重构来促进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一、教育公平需要发展职业教育 教育公平就是每个社会成员享受教育资源时要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机会公正、教育过程和教育质量公平,既让人人享受到较高质量的教育,并使受教育者有同样的成功机会。当然,这是理想状态下的教育公平,但我们不能因为目前条件的制约而不去追求,不去努力,更不能人为的去扩大差别,制造更多、更大的不公平。  相似文献   

6.
论教育机会平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教育机会平等的涵义至少应包括发展机会起点的平等、教育机会实现过程本身的平等、承认并尊重社会成员在发展潜力方面的“自然”差异及由此所带来的教育机会拥有方面的某些“不平等”。教育机会平等可分为“共享的教育机会平等”、“有差别的教育机会平等”和“形式上的教育机会平等”、“实际上的教育机会平等”等类型。影响教育机会平等的主要因素有个人天赋、家庭、制度化教育、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等等。政府在创造教育机会平等中应承担重要责任。  相似文献   

7.
教育机会从其提供者的情形来看,可以分为两类:社会提供的教育机会与非社会提供的教育机会。非社会提供的教育机会比较复杂,主要包括:天赋提供的教育机会、家庭提供的教育机会、运气提供的教育机会、个人努力提供的教育机会,等等,它们皆属私人权利,是教育机会享有者的个人权利。社会,主要通过政府提供的教育机会,则与天赋、家庭、运气、个人努力等提供的教育机会根本不同,它属于公共权利,是全社会人人均应享有的“人权和幸福”。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基于社会机会函数(SOF)构造机会指数(OI)和机会益贫指数(PIO)的方法测度中国义务教育的益贫性及其动态变化。结果显示,1989-2009年中国7-12岁儿童的平均受教育机会扩大12.19%,机会益贫指数(PIO)的值由98.77%升至98.83%,仍小于1,益贫性虽有所改善,但这期间小学教育不具有益贫性;1989-2009年中国13-16岁青少年的平均受教育机会提高17.86%,1989年中国初中教育不具有益贫性,经过20年的发展,2009年中国初中教育机会益贫指数(PIO)达到100.22%,大于1,表现出一定的益贫性,但益贫性仍有较大改善空间,最低收入组家庭子女享有义务教育的平均机会仍然是最低的。  相似文献   

9.
尽管现代教育系统的选拔过程似乎是以能力标准为主,但许多研究发现,非能力的身份性特征仍然对人们的受教育机会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家庭出身与教育获得之间的联系,几乎跨越国界而普遍存在。20世纪以来,许多国家进行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弱化这种联系,但是几乎毫无例外,这种联系仍然存在着。事实表明,在绝大多数国家,教育机会的分配仍然是不公平的,这种机会明显地向家庭出身背景较优越的人倾斜。有学认为,  相似文献   

10.
我国已签署《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教育平等权是联合国人权公约规定的基本权利,其不仅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也包括教育结果的均等。我围的法律对教育平等也作了比较详细的规定,关键在于遵守和执行。然而,在实际生活中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常常出现一些侵犯公民教育平等权的行为,这与我们“依法治国”的原则极其不符,应引起我们对“教育平等权”的深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