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杂谈更、点     
更,是我国旧时计时单位之一,用于夜间,汉代开始使用。高三册《孔雀东南飞》“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这是课文中出现“更”的年代最早的文章。但最早的还要推班固的《两都赋》(“周以钩陈之位,卫以严更之署”)。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说:“或问:‘一夜何故五更,更何所训?’答日。‘汉魏以来,谓为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又云鼓,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亦云一更,二  相似文献   

2.
何谓五更     
古人把一夜之间分为五更,一更是戌时,就是晚七点至九点;二更为亥时,是九点至十一点;三更为子时,是十一点至次日凌晨一点;四更为丑时,是一点至三点;五更为寅时,是三点至五点。至此也就到了通常所说的“五鼓(更)天明”了。(晓祁辑)何谓五更@晓祁  相似文献   

3.
时、刻、更、鼓、点,都是古代计时单位。时,即时辰。古代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以十二地支为序,从夜间十一点算起,十一点到一点是子时,一点到三点是丑时,依此类推。古代用漏壶计时,一昼夜共一百刻,一刻合现在十四分二十四秒,因此“倾刻”指很短的时间。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更,从晚上七点开始起更,一更约两小时,三更就是半夜十一点到一点。古人一更又分五点,一点  相似文献   

4.
高中语文“课标”出世以来,有两点似乎最被人称道:一是所谓“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是所谓“三态学法”,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但如何把这样的“理念”变为课堂上的实践.很多人感到茫然,有的人则为了赶风头而开始鼓邪劲,出邪招。在此说说我实施多年的“五子”方针.也许能提供一点借鉴。  相似文献   

5.
有的同学一看到含有“像”“好像”的句子就以为一定是比喻句,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在小学语课本中,有五种“像”字句不是比喻句。  相似文献   

6.
初中语文课本对《李愬雪夜入蔡州》中的“四鼓”作了这样的注释:“旧时一夜分成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用鼓报更,一更为一鼓。四鼓,即四更天,相当于凌晨三四点钟”。这个注释是不够确切。我国以更、点计算夜里的时间始于明朝。那时候,用作报更的鸣具有鼓有钟。一更开始就打一下,二更开始就打两下,因此将“四  相似文献   

7.
高中语文第三册《五蠧》是一篇课内自读课文,课本上的注释有的较详尽,有的地方显得粗略,有些学生尚难弄清部分词句。因此,本文试对《五蠹》作点补充注释,以利于对该文有一个更全面、更准确的理解。“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其中“以为民先”课本注为“带头干”,这是意译,落实到具体字词,有些学生就搞不清了。其实这句  相似文献   

8.
高中第二册课文《兰亭集序》中有一个这样的句子:“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这个句子中的“一”字如何解释?有的人认为它是名词“一点儿”的意思,因为课文下面的注解中就将“一觞一咏”翻译成“喝点酒,作点诗”;有人认为它是分指代词“有的人”,“一觞一咏”即“有的人喝酒,有的人作诗”;还有的人依据教师用书中“一边饮酒一边赋诗”的翻译将“……一…….”理解为并列关系的连词“一边……一边……”。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小说《阿 Q 正传》(高中语文第五册)中有这样一句话:“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 Q 将搭连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三更四点,有一只大乌篷船到了赵府上的河埠头。”其中的“三更四点”确指何时?谈点个人意见。“更”和“点”都是古代的计时单位。五更中每更包括两个小时,  相似文献   

10.
“一鼓作气”、“鸣金收兵”、“旗开得胜”、“旗鼓相当”,这四个成语可谓家喻户晓。但对成语里面的“鼓”、“金”、“旗”,很多人就不大了解了。其实,鼓、金、旗原来都是古代军队中指挥作战的工具,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11.
三国时,曹于建七步成诗,古今称誉,历来传为美谈。唐朝开元年间,零陵人史青,一次向唐玄宗上表自称,“臣五步之内即可成诗”。唐玄宗见表当即诏之,以《除夕》为题,命史青作诗,史青稍加思索,即吟:今夜今宵尽,明天明日催。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摧。风光人不觉,已入后园梅。玄宗听了,大货其才,当即授以左监门将军之职。相传,北宋大臣寇准从小天资聪敏,人皆称为‘神童”。一天,其父大宴宾客,饮至正酣时,有一客人提议说:“闻令郎善诗,请即席吟哦一首,如何?”主人乘酒兴答道:“好吧,让孩儿作诗助…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五点法”是函数y=Asin(wx φ)和y=Acos(wx φ)的图象的简便作图方法。由于高考不考具体的作图题,故一度对这一内容的复习有所忽视,然而熟练掌握这一内容,对解决有关图象问题大有帮助。 一、“五点法”的内容 所谓“五点法”就是在作y=Asin(wx φ)和y=Acos(wx φ)的简图时,先作出五个关键点(在y=Asin(wx φ)的简图中,是 列表:  相似文献   

13.
我校地处农村,是县办的两所重点中学之一。去年,我校三个高中毕业班学生(按就近入学原则招收)参加高考,录取大、中专的比例达到百分之六十九点二。有的同志看到我们的取录率比较高,总以为我们有什么“秘密武器”。其实,我们所用的都是“公开的武器”,这就是在平日工作中,始终着眼“双重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特别是在总复习中更加强调这一点。具体来说,我们抓了以下五个“防止”:  相似文献   

14.
对现行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五册所选柳宗元《捕蛇者说》中“而吾以捕蛇独存”的“独”,讲解者大致有以下三种态度。一、不解释。持这种态度者较多。我所见过的选了《捕蛇者说》的课本都对“独”字不注解,似乎认为“单独的独,有什么可解释的!不值得解释”。有的教学参考资料的增补注解中,也没有对“独”的解释,甚至讲解中也不讲解或解释,如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广西  相似文献   

15.
二次函数在中学数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中考必考内容之一.二次函数的知识点多且杂,不易掌握.本文将其梳理成“一、二、三、四、五、六”,即一轴、二性、三式、四点、五距、六符号,来帮助同学们理解、记忆.  相似文献   

16.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入了辛弃疾的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在这首词中有“烽火扬州路”这一句,课文编者对“扬州路”未予注解。有的同志把“扬州路”讲解为“州州路上”(见《高中古代诗文助读》),此说欠妥。  相似文献   

17.
当前家庭教育千姿百态:有的百依百顺,有的棍棒相加,有的拔苗助长,有的时冷时热,有的自家封闭,有的撒手不管……这些落后的家庭教育方式是不可取的。为此,我们在校本教程中用“五个一”配合家长教育学生。  相似文献   

18.
丢三落四的楠楠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小学部五(1)班蒋茜“楠楠,书包没背,怎么就去上学了!”妈妈一边喊一边跑了出来,“唉!我说楠楠呀,每次叫你带好东西再去上学,你总是……”没等妈妈〖例文引路〗写好人物,最主要的就是要写一人似一人,这就需要抓住人物的特点。所谓“人物的特点”是指一个人区别于他人之处。一个班级中,几十个同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爱好、品质。有的文静,有的活泼;有的细心,有的粗心;有的爱看书,有的爱下棋,有的爱唱歌,有的爱打球,有的爱收藏某种卡片……正因为各自有各自的特点,世界才显得丰富多彩。要把人物的特…  相似文献   

19.
说“鼓之”     
《曹刿论战》:“公将鼓之.”“之”是什么词?有的说是助词,有的说是代词,说法不一.假定是代词,指代什么?有的说指代鲁军,有的说指代齐军,说法也木一.“之”和“鼓”关系密切,了解“之”的词性,不能离开这个“鼓”字.“鼓”在这里是动词,“鸣鼓”的意思。古代行军作战,鼓声就是命令,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士卒行止全靠金、鼓.所以“鼓之”的“之”应该是代词,指代鼓声所指挥的士卒,做“鼓”字的宾语。在古书中这种例子是很多的,如: 1、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士闻鼓音,破碎乱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 越王击金而退之.(《墨子·兼爱中》)  相似文献   

20.
使动用法是中学生学习文言文难点之一,难主要难在不易辨别上。现行中学语文课本,对有的使动用法作了注解,而有的又未作注解,这就使得使动用法增加了扑朔迷离之感,到底根据什么来辨别呢? 使动用法是古汉语“词性活用”现象中一种比较特殊的现象,在文言作品中大量存在,有动词的使动用法,如“礼毕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归”;有名词、形容词、方位词用如动词的使动用法,如“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游黄山记》)中的“级”;“忿(?)尉”(《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