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潜力、动力和目的,对其教师的“道”与“术”有更高要求,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内容更要具有实践性、操作性,高职教师要在教师的“道”上继承坚守,在教学的“术”上传承创新.  相似文献   

2.
日本在吸纳中国文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实务主义传统,曾经给自身的发展带来过便利,也在近代化迟速问题的认识上为中国提供过历史性镜鉴。但是,其自古阙如的“第一哲学”思考,却反衬出实用理性的局限性和终极思考的弥足珍贵。与此相对,宋明理学捕捉到的宇宙根本原理在哲学上已超越周孔“圣人之道”的事实,曾经使中国的形而上认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然而,在“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形”和被“形”牵连而成的“一个世界”框架的绑缚下,其忽而一元、忽而二元的悖论性表达,反而降低了“第一哲学”的高度和纯度。在人类生灭与共、彼此依存的今天,对中日哲学不同范式的重新讨论,或将被赋予整体认知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确认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改变教师的角色、工作方式、教学技能和教学策略,对于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文章分别阐释了"道"、"术"、教育三个概念在当代教育中的内涵与外延,并围绕中国当代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认为"道"既指科学上的基本原理,也指为人的人格基础;"术"指实用之技。在当代教育中,前者为"体",后者为"用",应两者并重。  相似文献   

5.
袁仕伦 《四川教育》2020,(14):14-15
“道”是思想、是理念、是规律、是方向,“术”是策略、是手段、是方法、是技巧。教育要做到“道”“术”结合,“魂”“体”统一,就必须要深度研究学科课程标准,明确课程目标,要在课程目标引领下,认真研究和运用符合新时代教育教学规律的教法与学法,只有对二者都有了深刻的研究、认识和理解,教学才是有效的,才能够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正从经济层面向社会层面延伸、发展,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已成为基层政府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如果基层政府不能及时、正确地解决社会矛盾和利益,就往往会激发突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若此,社会稳定局面破坏,基层政府的公信力就会受损。从我国现阶段基层政府在维护社会稳定的观念和措施方面存在的问题来看。要提出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维护社会稳定的新思维、新措施.从而提升基层政府的公信力.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7.
任玲 《今日教育》2011,(4):42-42
《庄子·养生主》中写到庖丁解牛的出神入化,简直把解牛写成了一种享受了,他动作娴熟,刀子游走自如,就连发出的声音,也如乐音股动听,“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相似文献   

8.
“为师之道”与“治学之道”,是教育界尤其教师群体中一个颇为重要的话题。当前与今后一个时期,廓清在这个问题上的一些迷障,还校园一块净土,是颇有价值的。根据本人的长期体验与观察,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先说说“为师之道”。从世界历史角度看,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崇尚教育的文明古国。无论从中国古代“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诠释,还是近些年我国专设“教师节”的重大举措,教师历来是受到社会各界普遍尊重的一个神圣职业。特别是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与名望将日益提高。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们教师…  相似文献   

9.
李肖莉 《广西教育》2010,(1):61-61,64
文道结合是我从教十年一直追寻的目标。我认为,体现“文道一体”的语文课,是依托文本的语言文字去感受、领悟、体验情感,进而领悟文章思想内涵的课,这样的课“缘情而悟道”,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陆一平 《文教资料》2010,(20):49-50
要让语文课堂焕发出蓬勃生机,教师就要使"道"与"术"有机统一,即语文教育的思想体系和方法体系的有机统一,让教学模式成为统一"道"与"术"的纽带,让《语文教育改革指导意见》成为统一"道"与"术"的范式,让微型课题研究成为统一"道"与"术"的孵化器,让校本研修成为统一"道"与"术"的动力源。  相似文献   

11.
文本解读《自然之道》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八册的一篇主题课文。讲的是作者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结队来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旅游,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人大海的。他们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食肉鸟咬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接着,成群的幼龟得到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  相似文献   

12.
13.
"学"与"术"兼备是曾国藩的重要特点。曾国藩的学问是以通识之学和躬行实践为特征的"士大夫之学"。曾国藩既能"躬行践履",又能"涵养本原",做到了本末兼修,体用兼备,在"学"——"术"——事业的模式下,以"诚"为"术"之本,以醇正之学,化成其贞正之术,终以成就其事业、事功。  相似文献   

14.
王维一生,无论其浮沉起落,都秉承着一种纯正的心态,坚守着自己的人格精神。本文主要从王维精神层面的追求出发,借住其主要人生经历,透析其达观品性中儒释道思想的哲思沉淀,并最终在王维处被精炼成的一种与宇宙同高度、与生命同长短的天人合一的大道无形的处世观,其所留下的精神品格和处世态度绵延生辉,泽育代代。  相似文献   

15.
肖爱招 《文教资料》2010,(26):71-73
《庖丁解牛》中关于“技”与“道”关系的思想内核使我们得到启发:语文教师应努力练就高超的教学技巧,遵循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使语文教学由“技”而“道”,从“有法”到“无法”,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无非就是三大任务——识字、阅读、表达。 世间万物都由道和术两个部分组成。语文教育的道,应该是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让学生建立起起码的开放思维体系,掌握较为熟练的阅读和文字表达(写作)能力。术呢?  相似文献   

17.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道与技相互融合的统一体。在这个统一体中,总是以外在技的形式承载着内在道的内涵。具体地说,在一个教学模式中,道就是内在的教育教学思想,技就是在活动过程中较为稳定的程序及策略,它们是不可分割的生命体。  相似文献   

18.
张劲松 《文教资料》2013,(14):77-78
老子的《道德经》并不是谈论道德修养的,而是谈他所认为的"道"与"德"的基本概念。老子所说的永恒之"道",就是个"无"字,"无"就是"道"。孔子讲的"道",不论是自然之道,还是仁爱之道,都是具体的,看得见的,摸得着的。老子所讲的"上德",说得完美无缺,一尘不染,实际上他是把"德"束之高阁,是谁也无法做到的"德";其"下德"看上去是在谈德,实际上已把"德"说得一无是处了。孔子所谈的"德"属于伦理范畴,重在修身。  相似文献   

19.
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是在一定教学理念、结构和组织氛围等综合因素作用下所表现的组织、言行等行为方式,具有目的性、序列性、个体性等特点。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受教学目标、教学管理规范和学生学习状态的制约,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周期性和个性色彩。在课堂教学这个系统中,教师行为  相似文献   

20.
朱新民 《教学随笔》2007,(11):27-27
一堂课能否成功、学生是否有兴趣,能否在上课伊始,也就是上课的导入阶段就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所以,除了按课程标准和阶段目标的要求,认真研究教材、设置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以外,还要开动脑筋,精心设计一节课的导入,力求一开始上课就将学生的注意力紧紧抓住,用独特的导入方法激起学生的兴趣,并把激起的兴趣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更好地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本文就一些比较成功课例的导入谈谈自己的看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