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邵枫 《记者摇篮》2004,(12):44-44,46
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将中国亿万家庭都卷入其中。国企改革的动向与趋势.民营经济的发展与变化,消费、投资、理财等经济活动,社会保障与劳动就业.环境保护与城市建设,所有这一切,都与市民的生活休戚相关。经济新闻因而日益成为读者最为关注的媒体内容。因此.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环境,改进经济宣传和经济报道,提高经济新闻的“含金量”,为读者提供对其生活、工作、学习、就业、  相似文献   

2.
李佳 《新闻窗》2006,(5):35-36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市场经济因素已经深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经济信息的关注日渐成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作为一张面向市场的综合性市民生活报,如何为读者提供报道及时、内容鲜活、信息量丰富的经济新闻已变得越来越重要。如何让经济新闻报道贴近读者的生活、吸引消费者的关注、为广大受众服务,是做好都市类报纸经济新闻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蔡慧 《青年记者》2009,(16):58-58
如何让经济新闻“曲高和众”?最根本的方法是转变思维,用平民化思维采写经济新闻。平民化思维强调对大众生活的实用性、服务性的同时,还强调加强经济新闻特有的分析、解释、预见的专业功能。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报道已发展成为各新闻媒体的重头戏,怎样把经济报道写“活”?笔者认为,经济报道只有攀上“生活”这棵绿树才会有生命力,才能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源于生活关注百姓一些经济报道之所以出现了“理论化”“、学术化”的倾向,是因为记者跑“上”多,跑“下”少,听领导、专家“指出”的多,听群众反映的少。还有的经济报道片面追求“理性色彩”,忽视了事实的生动展示,犹如一篇冗长的说理文章。而有的记者却将自己的视角“下移”,从百姓生活的角度来加强经济报道,其生活性和服务性增强了,新闻也就“活”起来。1996年,…  相似文献   

5.
相对传统意义上的新闻来说,服务性新闻更注重发掘它为社会各界的沟通、为读者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尤其是衣食住行提供帮助等方面的价值,为广大读者“必读”和“实用”,成为读者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6.
博客世界的“两种经济”与三大现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约翰·费斯克的“两种经济”理论入手,将其应用于博客现象分析。诉诸博客读者的阅读快感和表达欲望的文化经济,与通过有选择的运作以追求点击率和关注的金融经济相互作用,推动了博客世界的繁荣。通过对“炒作”、“符号暴力”、“实名、匿名、昵称”三个逐层深入的具有代表性的博客文化现象的分析,揭示这些现象之下“两种经济”的运作与影响并做出思考。  相似文献   

7.
訚洪 《新闻传播》2009,(6):113-113
在媒体激烈竞争的今天,地方都市报怎样更好地遵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地增强报纸的服务性,真正地服务读者,立于不败之地?笔者认为,多为读者着想.深入实际了解读者的需求.真正做到与读者息息相通,要经常关注社会生活及其变化.及时地敏锐地捕捉服务领域的各种新信息.是报纸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法宝”。  相似文献   

8.
在新闻资源共享报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报纸的个性和特色越来越重要,也是报纸能否在市场“树帜”的关键所在。各家传媒都在不断推陈出新扬弃自我,以适应市场多层次的功能要求和读者多元化的阅读需求。《生活日报》在办报实践中,尝试以新闻实用性为重点突破口,坚持“生活本位”,强调服务性原则,力求  相似文献   

9.
褚瑶 《新闻实践》2004,(9):59-60
从百姓生活中挖掘鲜活题材 对普通老百姓而言,他们关注经济无非是关注自己的生活状态:房价会不会跌,电视频道多不多,买哪个股票才能多赚点钱。许多人还希望通过关注经济新闻来获得前瞻性的启示,从而引导生活。因此,把报道的主题与读者熟悉的生活结合起来,寓经济原理于日常故事中,并给受众以服务性的指导,不失为一条良策。 去年中秋节前夕,国家颁布  相似文献   

10.
所谓关注度,顾名思义,它是读者对新闻的关注程度。关注度大,说明新闻的吸引力强,达到了传播目的,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其新闻价值。否则说明其中存在传播障碍。关注度,从某种程度上看,是衡量一张报纸经济报道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尺。   经济报道的关注度主要受其实用性、服务性和重要性所制约,并与其接近性、直观性、通俗性密切相关。   一、找准经济报道的实用角度,靠实用性提高关注度   通过调查发现,读者看经济报道,越来越把目光投注在报道内容是否与己有关、是否对己有用这一点上。因此,越有实用性的经济报道,关注度越…  相似文献   

11.
我们的经济报道中经常是专家在唱“独角戏”。不可否认这种专业视角在经济报道中不可或缺.但如果仅仅只有专家视角却未免显得单薄。要真正学会从老百姓的角度来看经济动态和经济现象,学会关注日常生活,关注细节,实现平民化视角与专家视角的融合,让读者在了解经济事件是什么的同时,也能了解这些事件对他们日常生活的实际影响。[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于芙芳 《青年记者》2007,(14):100-101
一般来说,地市类商报通常定位为“经济生活类都市报”,或者是“通俗经济类报纸”。这种定位决定了读者定位比较宽泛,可以是企业的生产者,商场的经营者,也可以是普通的消费者,这就容易导致重点读者群不够突出。在实际运作中,地市类商报往往存在着这样的困惑它既不能像专业财经媒体那样专业,又不能像生活类报纸那样宽泛。那么,在当前读者市场细分化的形势下,地市类商报该如何找准市场定位呢?  相似文献   

13.
找准经济专刊的“生命线”经济专刊是随着现代城市经济生活的变化应运而生的,报纸开设什么经济专刊,经济专刊有没有生命力,不是看报纸自己的好恶,而是要看经济发展的趋势和人们对经济生活的关注程度。只有摸准市民经济生活的脉搏,才能找准经济专刊的“生命线”。1997年,笔者在齐鲁晚报专刊部《都市生活》干记者,主要负责对市民经济生活的报道。1997年年底国家要取消福利分房政策,住房要作为一种商品向市民出售,就有了推出房地产专刊的想法。1998年1月6日,齐鲁晚报在省内所有媒体中率先推出了房地产专刊。正如所预想的那样,越来越多的读者开始关注房地产市场,因为每个人在福利分房取消后都要面对买房问题;与此同时,政府也把推动房地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服务类专版在各传媒中数量激增。与此同时,各报都在走服务性新闻专版化的路子。几年间,《襄樊晚报》曾成功地创办了“生活服务”、“消费指南”、“居家置业”、“投资理财”、“行情”、“时尚”、“读者”等一系列服务类新闻专版。这些版面之所以能各具特色,受到好评,其共同点就是“读者可以根据它所提供的具体可用的信息决定是否做某种事情.或者如何做某事情”。同时也因为加强了服务性新闻专版的前期策划,才使这些服务类版面有了内在的魅力。 与单兵作战、单们报迫的方式相比,专版化的服务类新闻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即…  相似文献   

15.
步入市场经济以来,由于人们渴望获得经济政策、经济预测、产品信息、市场动态和商品知识,因此,经济版便成为一些报纸吸引读者的主要“卖点”。随着报业竞争的日趋激烈,相对严肃、呆板的地市党报要想赢得读者,迫切需要增强服务性,而地市党报经济版的服务功能尤其需要尽快提高。那么,地、市党报经济版的服务功能怎样提高呢?我认为应主要抓好三点:  相似文献   

16.
《经视新闻》是浙江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的一档主打新闻节目,如何办出她的专业特色,是我们的追求。经济生活频道的专业定位是“经济、生活,服务”,体现频道专业定位的《经视新闻》不走纯经济的路子,不做成宏观经济报道,也不做成财经新闻,而是从浙江地方特色入手,“以百姓的眼光看经济,以经济的眼光看社会”,努力寻求宏观经济与百姓生活的结合点,从市场,从消费领域入手,关注生活,强化服务。这是《经视新闻》从2001年1月1目开播时就确立的努力方向。《经视新闻》一年半的摸索,使我们有如下体会。  相似文献   

17.
陈建飞 《新闻实践》2005,(12):53-53
党报增强服务性是多方面的。其中,为读者创业提供服务,就是一个重要的领域。笔者结合金华日报的服务性周刊——《浙中赢家》,谈一些体会。 一、解读政策法规,为创业提供依据。 政策是一种资源,其中也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多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制定了很多与发展经济、“创业富民”有关的政策法规,这些政策法规与企业发展和个人创业息息相关,含金量很高。但对这些政策法规,有不少企业和个  相似文献   

18.
郑阳 《记者摇篮》2010,(7):49-49
经济频率作为一种重要的专业化频率,通常定位于“经济”或“财经”,已经成为国内广播市场的主力,其富有特色的经济类型节目有针对性地吸引着关注经济、关心股市的听众群体。但是,现在还有不少经济广播只相当于一个小综合广播,“经济”特色不突出。那么,经济频率如何才能更有“经济”味,并成为百姓经济生活的“好参谋”呢?  相似文献   

19.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搞好宣传,凝聚力量,这是党报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党报之所以成为党报的标尺。同时,在市场化的进程中,讲“导向”,讲大局,也要求党报必须是一张有“市场”反应的媒体,这个市场就是读者,也只有拥有广大读者,才能谈感染力、影响力。这就要求,党报在新闻操作中,必须把权威性和服务性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0.
叶蓉 《新闻前哨》2006,(7):36-36
经济新闻是关于人们如何进行经济选择和经济决策的报道,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记感到难写,读感到难看、难懂。一些经济新闻报道成了“新闻语言+经济术语+数字+图表”的“公式化”报道,从经济政策到实施手段再到落实结果。这种报道方式,只见政策不见人、只见事件不见人,忽略了经济新闻中最活跃的因素一人。以人的视角关注经济,关心与读生活息息相关的人和事,应该成为贯穿经济新闻报道定位和写作的主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