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创业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一部分,是适应知识经济发展、拓宽学生就业门路和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长远大计.高校应结合我国实际,将创业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2.
创业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一部分,是适应知识经济发展、拓宽学生就业门路和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长远大计.高校应结合我国实际,将创业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5,(A5):150-151
就业乃民生大计,创业是就业之基,推动大学生创业是新时期高校实现优质就业的重要途径之一,开展创业教育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举措。然而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在实践过程中存在各种问题,分析创业教育现状,寻求创业教育新出路,是完善创业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创业已经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手段,高等院校需要做好充分准备,以便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平台和优惠。其中,社团承担重要角色。这主要体现在社团可以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从发挥社团教育功能、开辟大学生创业教育新途径,扶持社团创新活动、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建立社团创业基地、丰富大学生创业平台,社会需要营造"创业光荣"的环境、支持大学生创业;国家和政府需完善创业政策、全力支持大学生创业等5个方面,探讨实现社团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机制。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创业是地方政府工作中需要重视的一个环节,地方政府对大学生创业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些地方政府并没有顾及到自身在大学生创业中的角色,定位缺失的情况还是普遍存在的,具体表现为创业政策制定者角色缺位;创业协调监督者角色错位;创业服务者角色模糊等等。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必须要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做好补位措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好的条件,这样国内大学生创业才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创业教育: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时代诉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一部分,是适应知识经济发展、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和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长远大计,也是高等教育功能的扩展。从高等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角度,高校应正确认识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以推动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培养新型人才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中国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回顾与展望(1999-2011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若以1999年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的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为计时元年,大学生创业政策至今已走过了整十二年。十二年间,大学生创业政策以极大的影响力迅速推进;十二年间,大学生创业政策也发生了诸多变化。十二年是一个坎,大学生创业活动过程中暴露的诸多问题使其必须进行新的选择;十二年也是一个节点,是政府创新大学生创业政策的良好时段。目前,"让更多人愿意创业,让更多人成功创业"应是新时期大学生创业政策的主轴。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则需要继续在政府主导下,以创业教育为基础,以创业商务支持为重心,切实提高政策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自主创业是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新型企业家成长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实现自身发展价值的过程。相对于其他就业途径,大学生自主创业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其人力资本效益的最大化。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有两个重要的原因:一是创业教育的质量控制问题;二是缺乏优良的创业环境支持,尤其是创业文化支持。因此,需要通过高质量的创业教育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品质和能力,也需要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和创业文化来支持大学生创业。  相似文献   

9.
高校共青团组织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大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是适应知识经济发展、拓宽学生就业门路和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长远大计,也是高等教育功能的扩展。高校共青团通过活跃第二课堂,组织丰富的创业教育活动等形式发挥自身优势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在培养创业意识,提高创业素质,提升创业能力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创业创新,必须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高度综合化的知识、个性化的思想以及扎实创新创业知识。针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开展研究,论述了高校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分析了高校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列举了高校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存在的问题,如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淡薄;缺乏创新创业的专业教育师资队伍;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有待完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校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是最活跃的社会创业群体,但由于自身经验不足,大学生创业常要经受挫折的心灵熬煎,这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继续创业的激情。因此,加强弱势大学生创业活动中挫折心理教育极为必要。弱势大学生创业挫折心理教育包括创业前、创业中和创业后的挫折心理教育。做好弱势大学生创业挫折心理教育,需要教育者、大学生、亲戚朋友和社会人士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2.
包奕峰  沈菁 《教育》2012,(35):44-45
大学生创业需要学生坚忍的毅力、原始资金的支持、市场动态的把握等条件,但是除了这些学生内在的创业素养和市场敏感度以外,外部的支持条件也不容忽视。由于大学生创业是处在进行学科学习中或者刚刚完成学业的状态,对创业没有完善的准备,他们急需外部创业政策的指导,需要模拟运营过程,需要有硬件和软件支持的交流平台,甚至需要创业场所,而这恰恰是高校创业园能够提供的。因此,逐渐发展的高校创业园必将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创业。高校创业教育及创业园的发展高校创业园是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创业政策指导,多方搜集创业资讯、引导具有发展潜力的  相似文献   

13.
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社会和经济结构调整时期人才需求变化的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高校开展创业教育需要通过完善创业目标、激发创业意识以提升大学生创业教育方向;营造创业氛围、发挥示范作用以夯实大学生创业教育根基;专业理论熏陶、全程融合渗透以拓宽大学生创业教育途径;开展实践锻炼、及时孵化能力以巩固大学生创业教育成果;建立多元体系、辐射实践平台以深化大学生创业教育内涵;更新培养模式、加强师资建设以创新大学生创业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14.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认识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探索两种教育模式,需要正确定位,需要处理好教育管理与建设问题。这是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遇到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需要加以认识。  相似文献   

15.
当前,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努力依托创业基地无疑是最为有效而实际的指导大学生创业就业的途径。这其中,理工科高校需要依托创业基地培养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就业能力,大学生应参与创业基地实践活动以切实提升就业能力,从而实现共同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16.
在校大学生自主创业方式研究的意义有三个,一是自主创业方式的认定,有利于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扶持在校大学生自主创业政策措施的制定;二是有利于大学生选择创业方式,避免盲目投入;三是有利于大学生自主创业人数的统计。目前,针对在校大学生创业的扶持政策较少。同时,在校大学生自主创业人数的统计是以在工商部门注册为依据。这样带来的问题是许多大学生实际上在创业,但不能纳入自主创业统计范围,享受不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扶持政策,不能真实反映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状况。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归纳出涵盖在校大学生自主创业各类情况的五种方式,为统计在校大学生自主创业情况,研究在校大学生自主创业需要制定的政策措施提供了统计口径和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17.
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高校需要进一步探讨以创业教育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营造校园创业氛围,尝试和开展创业实践,建立创业网站;思政课教师必须从思想上强化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突出学生个性;思政课内容要融合创业知识,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对创业教育作用得以体现和加强。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创业是潮流也是趋势,不可阻挡,也日渐成为中国创业教育的一部分。大学生创业既是个体行为,强调个体的专业技能、心理素质和精神状态等主体因素,同时大学生创业也是一个浩大的社会工程,需要集群体之力,发挥各方力量为这一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条件。为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国家、地方以及学校积极出台相应的政策,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相似文献   

19.
民办高校在大学生创业方面投入巨大的热情和支持,但这依然不能保证大学生创业成功。创业是一项竞争激烈的市场活动,需要系统完备的条件方能保证成功。大学生创业难度远非社会人士创业可比。然而,民办高校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缺乏系统的支持,进而导致创业成功率非常低。因此,为提升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保证国家创业就业政策顺利落实,我们有必要在分析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支持系统的缺失表现的基础上,对如何培育知识系统提出具体的意见。  相似文献   

20.
张宇 《华章》2011,(31)
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针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总体状况,要通过转变传统观念,建立科学、合理的创业课程体系以及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来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