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等待》中描述了一个军医孔林,一个平凡的、甚至有点迂腐的文化人,为了同乡下老婆离婚,同自己的情人结合,整整等了18年才达到目的。叔本华有一句名言:“人生,真如一个钟摆!”为一个目标而努力,等待结果,若失败,则等待你的是“钟摆”的痛苦的一极,如果达成目标那么你便摆到了另一极,即短暂快乐之后随之而来的无聊。小说中主人公的经历好似恰恰遵循了这一“钟摆”理论。作者娓娓道来,其中不乏关于其等待观哲理的人生智慧与启迪。  相似文献   

2.
著名作家萧平“文革”题材小说独具特色,完美地展示了那一特殊时期的人性的残缺。这种完美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真实感受的抒写,将扭曲的人性艺术地、淋漓尽致地呈示出来,在残缺中绽放了美丽;二是用“爱”来疗救、弥补残缺的人性,最终使人性走向完美。作品在反思批判历史、揭露残缺人性的同时,也让读者看到了美与爱的存在,这也是萧平“文革”题材小说的最大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3.
对美国华裔作家哈金的小说《等待》的阐释往往囿于两种路径:一种是将其视为东方主义的建构,另一种是将其视为手法陈旧的现实主义小说.从叙事伦理的角度切入,进行文本细读,可以发现小说对传统与现代、爱欲与道德这些人类基本疑难的追问.同时,其处理历史事件与个人经验的手法也为当下的文学写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荒诞派戏剧家贝克特创作了具有迷幻般色彩的戏剧《等待戈多》。剧本用荒诞离奇的形式呈现了不确定人生所带来的人性断裂,写出了对人性断裂的救赎。  相似文献   

5.
美国华裔作家哈金的小说<等待>通常被看作是对中国的现实主义描写,但是从文本的叙事逻辑出发,我们仍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解读其表现的主题,即借用西方现代性批评的视角来解读其中爱的主题.说明<等待>突破了作为海外华裔文学所通常关涉的身份认定等命题,进一步丰富了华裔文学在思想性上的探索,为全球读者提供了新的现代性的阅读经验.  相似文献   

6.
主要就严歌苓文革记忆题材中对穗子物语系列进行总体上的把握,从小穗子的成长和变化中透视文革年代可怕的成人世界对儿童心理摧残,造成人性的嬗变,使天使与魔鬼奇怪的融合。  相似文献   

7.
余华文革小说以其独特的欲望视角,展示了时代氛围根底下人的欲望的深层动机,人性的优美在欲望化空间下悲剧式的生存现实,从而体现了余华对人性及历史的深层反思,对历史-现实序列非理性本质的反思,反映了余华更复杂深刻的反思精神。  相似文献   

8.
龚平 《文教资料》2012,(12):25-26
余华在中国当代先锋派作家中独树一帜,对苦难的叙述一直是其小说创作的重大母题。在余华看来.苦难可以折射出人性的两面:丑恶与美善。他的八十年代的小说主要表现苦难中的人性之丑恶,而九十年代后主要表现苦难中的人性之美善,前后期的创作出现了转型。余华认为苦难永远是人类不可超越的生存状态,呼唤人性中的美善是他现在也是以后小说创作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孔会侠 《语文知识》2012,(4):18-18,24
南豫见的长篇小说《红色劳改营》直面民族历史中的黑暗记忆,对那段民族历史做出了深刻的观照,映照出了深刻的历史真实。同时,对特殊状态下的人性做了深刻而微妙的展现。  相似文献   

10.
美国华裔作家哈金作品《等待》揭示出生命的"延异"特质。采用法国哲学家德里达的"延异"符号,我们可以发现《等待》中主人公的"暧昧性"、"无归属感"和"非中心"化。  相似文献   

11.
毕飞宇的中篇小说《玉米》,描写了七十年代发生在王家庄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村支书王连方,几乎玩遍了村里的所有女人,包括他比较钟爱的柳粉香。其妻施桂芳对此坐视不理。其他受侮辱之人则敢怒不敢言,王连方可以为所欲为。作为王连方长女的玉米,要强、早熟、颇有心计,作为全篇的女主人公,在她开始掌家时,她的权力意识就彻底浮出水面:“权力就这样,你只要把它握在手里,捏出汗来,权力就会长出五根手指,一用劲儿就是一只拳头。”直到最后玉米不惜任何代价攫取权力。故事中的王家庄是典型的封闭、沉闷、被统治得滴水不漏、吹不进风的中国农村的代表。故事的背景是文革,这是作者由对“宏大叙事”的哲学的历史的表达转向对生活原野作“日常书写”的人间之路后,对“文革”的思想根源及遗毒进行探讨、采用新的技巧。作者故意疏远宏大的历史背景,代之以平民化的生活场景。正是这平淡的生活却包容了如此恒定和残酷的思想意识。  相似文献   

12.
“伤痕小说”主要是指控诉“文革”罪恶,揭露“文革”的黑暗现实给党和国家造成危害,给人们身心造成创痛的小说。在“文革”历史背景下,对人性的扭曲理解变本加厉。我们从惯常的“伤痕文学”主题出发,透视“文革”中被政治主题所掩盖的人性主题。即“伤痕小说”体现出的“文革”中的人性主题,即病态畸形的人性和健康优美的人性。“文革”时期,由于“社会生活变得残酷无情,人性的水平日益下降”。即使在“文革”那个恶劣的政治气候大环境下.也仍然有优美健康、催人感动的人性存在。  相似文献   

13.
哈金,美籍华人作家,其作品《等待》作为一部现实主义力作,获得1999年美国"国家图书奖"、2000年美国笔会/福克纳基金会所颁发的"美国笔会/福克纳小说奖"两项殊荣。《等待》所讲述的是一段发生在1966—1976年间的三角爱情故事,哈金用极其细腻的文笔展现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苦恋,基于此,试图结合小说中的主人公形象,对小说中的"等待"蕴含进行浅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孔林是小说中作者着力刻画的男主人公。他正直善良却又优柔寡断,在与自身的对话中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现实。孔林真实地再现了千千万万个普通人的内心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15.
《淮南子》人性与治道思想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南子·泰族训》称:“圣人之治天下,非易民性也,拊循其所有而涤荡之。”于此,“人性”与“治道”被明确地联系起来。相应地,人的生存状态、欲望等人性问题在《淮南子》诸篇中得到了充分的阐论。一、天人相通在“究天人之际”的理论建设中,《淮南子》秉承旧说,肯定了人“最贵于天下”的存在价值[1](《祭义》),并把人的精神归之于天,人的骨骸归之于地,认为人的受胎、孕育等生命发育过程与宇宙生成次序相类;人的生理结构、心理状况都与天地有着相似及对应的关系。天与人的同根同质的“相感”、“相召”、“相通”造就的可比、可推性,使得人…  相似文献   

16.
《等待》这部小说被认为是美籍华人作家哈金最成功的作品之一。他在《等待》中表达了与存在主义哲学一致的主题与内容。本文尝试运用萨特和加缪的存在主义理论解读主人公孔林一等再等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孔林十八年的等待是荒诞的外部世界的产物,他的第一次的等待是活在自我欺骗当中。而孔林的第二次等待反映了他真正的存在和对本真的追求。通过把读者带到主人公孔林的内心世界,哈金鼓励他们反思自己的生存状况和寻找通向本真和幸福之路。  相似文献   

17.
张学良是对 2 0世纪中国历史有重要影响的人物 ,他关于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回忆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但不能以此作为历史记载的根据。以张学良自述为基础写成的《张学良世纪传奇》一书由于在史料选择上过分偏重张学良本人的回忆 ,因而在“九·一八”不抵抗、“西安事变”等历史事件的记述上和大量第一手资料显示的历史真相存在距离。这提醒我们 ,历史回忆不等于历史真实 ,对任何人都是如此  相似文献   

18.
自20世纪80年代起,刘庆邦的文学书写就一直充分体现着一位知识分子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他将创作的视野投向乡村与城乡的结合地带——矿区,视乡民与矿工为小说的主角,用现实主义的笔法,呈现着他们的人性景观。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霍米·巴巴杂合理论的视角,从语言和文化二个方面分析美籍华人哈金作品《等待》,具体从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来分析在第三空间二者的相互协调,在加入新元素的同时也保留原有元素,达到读者可接受的程度。  相似文献   

20.
《天浴》是严歌苓文革叙事中直接以知青生活作为表现对象的短篇小说。作品紧紧围绕"天浴"这个核心意象,在两次"天浴"的叙事中贯穿了少女文秀的文革经历,将基于少女视角的"祛欲望"化的"天浴"以及政治与"性"交织下人性恶的裸露相互辉映,籍由个人的文革经历与命运浮沉呈现了极富象征与寓言性的人性与历史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