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立足于厚土上农民们古老、贫困、沉闷、闭塞的生活状态,从厚重的生活、厚实的权力和厚道的女人三个方面浅析了李锐《厚土》中“厚”的涵义,由此弹唱出了一曲生命的悲歌。  相似文献   

2.
在当代文坛,李锐是一位有着明确的自觉意识,寻求不断超越的作家。20世纪80年代的《厚土》诸篇中高度控制、简洁内敛、井然有序的书面语言及叙述风格成为他难以超越的制高点,而《无风之树》和《万里无云》中的“口语倾述”成为李锐小说创作的一次整体超越。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文坛,李锐是一位有着明确的自觉意识,寻求不断超越的作家。20世纪80年代的《厚土》诸篇中高度控制、简洁内敛、井然有序的书面语言及叙述风格成为他难以超越的制高点,而《无风之树》和《万里无云》中的“口语倾述”成为李锐小说创作的一次整体超越。  相似文献   

4.
李锐的系列小说《厚土》,在艺术上有着很强的象征性。本从人物代码的化意味、情节模式的终极指向以及细节和景物的隐喻色彩等角色,就其象征性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从而体察出作家创作的最终旨-那早已化在吕梁山农民的生活习惯和方式里的群体氛围和这种氛围酿就的一种达到极致的死寂和沉闷的人类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5.
李锐《厚土》中的女性群体 ,虽然个人形象并不突出 ,但组成了一个女性的浮雕群。整体上具有以下特征 :物质化的“他者” ;妓女化的生存 ;母亲化的拯救  相似文献   

6.
李锐是一位站立于民间乡土观察中国历史与现实的作家.在他的笔下,乡村的沉滞落后、历史的虚无荒诞、革命的非理性、农民在现代社会的悲惨遭遇和心灵撕裂都得到一一呈现.在《太平风物》的“农具系列小说”中,李锐以农具为切入口,深刻地描绘了古老的农耕文明在现代化浪潮中的起伏跌宕和激烈矛盾,并对农村这片广大土地的消失寄予深深的忧虑.  相似文献   

7.
李锐的小说基本上是两个系列:一个是以他插队时的吕梁山区为背景,描述他所熟悉的农民生活;另一个是以他的老家四川自贡为背景,通过想象再现一段历史。前一个系列主要表现了作者对民族根性的思考,后一个系列主要展示了作者的传统意识和古典情怀。如果说《厚土》系列是李锐寻根文学的代表作,那么1990年代以来的《无风之树》、《万里无云》、《银城故事》、《旧址》、"农具系列"等则是他后寻根文学的代表作。李锐的创作历程基本体现了他从寻根走向后寻根的文化寻根历程。  相似文献   

8.
李锐的农具系列小说以农具为切入口,通过农具在现代社会用途的变化折射出了当下农民的生存境况。其中《残耱》和《袴镰》视角独特,笔调凄哀,表现了存活于黄土地上的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心理遭遇和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9.
李锐的小说《无风之树》以其鲜明的语言特点吸引了读者.“口语化倾诉”的语言表达方式传达了作者对等级化书面语的反抗,对建立“现代汉语主体性”的思考.口语化特点主要体现在重复修辞、人物对话和标点省略三方面.以此来探究李锐创作“回归口语”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理念中,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难免要对学生的过错或失误进行“批评”。“批评”虽然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手段,但也要注意批评的方式,批评也要讲究“艺术性”。艺术性的“批评”,往往直接决定“批评”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明代伟大戏曲家汤显祖所写的《南柯记》、《邯郸记》两部传奇,对其艺术性,一般都是比较肯定的。但是,对“二记”的思想内容,历来则有所争议。如有的批评《南柯记》“成为汤显祖失败的作品”,《邯郸记》“作者在揭露之后剩下来的是失望、彷徨和消沉”;有的赞美“二记”“象这样的杰作,在全部明人传奇里,也属罕见”,  相似文献   

12.
论陈奂生——什么是陈奂生性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要论及的,是高晓声同志系列小说的主角陈奂生。提起此人,大大的有名,可惜他成不了生活的主角,国家的主人公。 系列小说:《“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  相似文献   

13.
李普 《学习之友》2009,(8):58-62
我认识李锐是1938年在长沙,我在湖南文化界抗敌后援会,他是中共湖南地下省委的青委负责人。我们这些后进很崇敬他们那些“老干家”,李锐是其中的一个。有一次大概足在《观察日报》,许多人一起谈天,李锐高谈阔论,他说:“现在领导学生运动,如果要闹次把学潮,那是绝对有把握、毫无问题的。”  相似文献   

14.
《集宁师专学报》2017,(5):25-29
作家李锐在《太平风物:农具系列小说展览》中,以近乎预言的形式展开了对农具、农民、农村未来发展走向的预测。传统农具的逐渐消失,给农耕文明画上了句号;农民和农具的变异,使得二者的命运发生了悲剧转变。作者以超拼贴文本、倒叙、戏剧化的处理手段,给故事的情感蒙上了沉重的悲剧效果,以此表达出自己对于农民生命困境的体验和不安。  相似文献   

15.
红高粱家族的“童话”和民族记忆的复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借鉴原型批评等方法,对莫言的“红高梁系列小说”进行宏观的评论。较贴切地剖析了莫言小说的艺术特征和深沉的内涵。在手法和论述角度上都有新意。  相似文献   

16.
知识经济与高等教育的社会化、现代化李锐70年代初以来,对未来经济出现了多种说法,先是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提出的“后工业经济”,后是奈斯比特1982年在《大趋势》中提出的“信息经济”,再是英国福莱斯特1986年在《高技术社会》中提出的“高技术经济”...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代文坛,李锐是一个对理论有着浓厚兴趣的作家,他在完成两个长篇《无风之树》、《万里无云》之后开始执著地思考“写作”与“本土中国”这一问题,发表了《语言自觉的意义之一、之二、之三、之四》、《被简化的语言》、《网络时代的“方言”》等一系列文章,在他的引导下,我们又重新去体验、发现语言,重新审视“语言自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十余年来,英国女作家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文学作品风靡全球。本文分析了古希腊罗马神话和希伯来基督教文学对该系列小说的影响,进而应用原型批评理论对其主角哈利.波特进行两希文学原型分析。  相似文献   

19.
《四库全书总目》中的《诗经》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诗类”与“诗类存目”共收《诗经》研究著作 1 47部 ,对于从两汉至清乾隆时期《诗经》研究的特征进行了总结 ,尤其对宋、明两代的研究进行了批评。在批评思想上 ,《总目》坚持汉学正统观念 ,坚持“发乎情 ,止乎礼义”的批评原则 ,反对明代竟陵派诗学理论对《诗经》研究的影响 ,推崇以意逆志的批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本土”是个复杂多变的概念,相对于李锐的具体创作,“本土”是指“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种“双向煎熬”的体验成了李锐关于“本土”的核心体验。李锐对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转型做出了自己的回应,表现在对历史现代性的质疑和对民间世界的关注两个向度上。李锐对“本土中国”的思考还集中地表现在他对现代汉语的思考上,他强调回归到口语之海是确立现代汉语主体性并且实现文体自觉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