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元代诗学"宗唐复古"成风,作为"元诗四大家"的虞集也对唐诗推崇备至。在对诗学的评论中,他从儒家传统道德出发,注重性情之正,主张冲和雅致。这既是元代延祐处于社会上升时期必然要求,也是他受诗学和乡学的诗学影响结果,更是诗学发展流变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米芾是宋代文人中个性突出者,其文艺作品具有极强的个人色彩,彰显"个性"是其主导的书学思想,"自我"意识渗透在诗歌创作之中。他在诗、书方面都注意学习古人,诗学唐,追求平淡自然的诗风;书宗晋,在注重基础点画同时力求表达真实性情。其诗学思想与书法理论互通互融,构成独特的文艺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3.
"万古之性情"是黄宗羲在明清易代之际提出的诗学命题,"万古之性情"的诗学价值表现在:对儒家政教观的超越、人伦大爱的浓缩和爱国情感的渗透三方面.  相似文献   

4.
在程朱理学作为官方学术思想的时代,袁枚却沿着清初至乾隆以来性情论重"情"反"理"的倾向树立了"诗本性情"的诗学观念,并以此对孔子《诗》说进行了批评与改造,表现出一定的反理学色彩。袁枚摒弃了孔子诗学强调的教化作用,以"诗言情"而反"思无邪",唯性情"真"而反"郑声淫",抑《雅》《颂》而扬《国风》,重情诗而立艳体。他将"兴观群怨"解释为以感发真性情为首要目的的审美功能,把"温柔敦厚"阐释成以表现真性情为前提的含蓄诗风,以《诗经》为典范倡导诗歌的唯情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儒家诗学的政教精神和伦理主义,促使诗歌从言志载道走向世俗人生。  相似文献   

5.
黄宗羲作为极具代表性的遗民老耆,多变的时代赋予他多变的人生,但作为文人,他重"情"尚"奇",馨香瓣折"情至之情"和"万古之性情",兀傲奇崛,诗歌意象奇特,意境荒寒,对有清一代"祧唐祢宋"的诗学思想变革具有开疆拓土之功.  相似文献   

6.
在明代中期诗坛崇尚盛唐诗风的大背景下,杨慎的六朝诗论显得特立独行。他的六朝诗学观在溯源六朝与唯唐是尊的诗学取径上及"性情"与"格调"统一的问题上与明中期主流诗论明显不同。分析其间原因,杨慎的诗学主张——崇尚六朝,不仅是为了革除时弊,还与其被贬云南所造成的心灵创伤有关。  相似文献   

7.
乾嘉诗坛,派别纷争。洪亮吉论诗,却以平正为特色,独立于各个派别之外。他的诗学思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标举性情,但强调性情要符合儒家的伦理道德,尤其注重作家的人品;二、推崇创新,尚奇但强调要合乎情理;三、提倡学古,但崇尚学古出新;四、主张多读书,重视学以养性。由于持论公允,他的诗学思想在当时影响不大,但在清代诗学发展史上,有其独特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元代诗学"宗唐复古"成风,作为"元诗四大家"的虞集也对唐诗推崇备至。在对诗学的评论中,他从儒家传统道德出发,注重性情之正,主张冲和雅致。这既是元代延祐处于社会上升时期必然要求,也是他受诗学和乡学的诗学影响结果,更是诗学发展流变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王韬论诗主性情,反对模拟古人,求新求奇,要求诗歌创作应有自己的个性、见解和学识;在诗歌功能上重视济时用世及立言传世。王韬诗学思想中的创新精神在清代后期拟古主义诗风普遍笼罩的情况下,具有大胆变革冲出窠臼的积极意义。他的诗歌理论直接影响了黄遵宪,推动了梁启超的"诗界革命",可以说是"诗界革命"的先锋。  相似文献   

10.
嘉道诗学以反思袁枚性灵诗学的流弊为逻辑起点,针对“性灵”概念流行和泛滥,诗坛重新祭出“性情”这一古典诗学核心概念,并就性与情、性情与道德、性情与学问的关系展开讨论,将“性情”概念放在诗学史的演进、发展中加以锤炼,终于完成了对这一传统概念的周密诠释,为嘉道诗学的平衡发展以及此后诗学观念的转型并融入近代化的潮流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代通儒,顾炎武在诗文创作上提出了不同于俗的独特见解,他提出了"诗主性情,不贵奇巧"的深刻命题,强调"文以明道""文须有益于天下"的创作主张,并在对古代诗歌传统的推原考究中重新阐释诗学传统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古代诗学发展史上 ,文体问题一直是倍受关注的理论问题 ,而对诗与其他文体关系的认识 ,则往往反映出诗人和诗学理论家的审美意识及文学观念的嬗变。明末清初的王夫之曾对诗与其他文体作过严格界分。王夫之严格区分诗与其他文体 ,与他批评宋诗“以意为主”是一致的 ,旨在重申“诗道性情”的特殊本质 ,维护抒情诗的纯洁性。王夫之强调诗“陶冶性情 ,别有风旨” ,表现出他的诗学卓识 ;但决然割断诗与其他文体的联系 ,也暴露出船山诗学观念的褊狭、保守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诗学理论中的"性情"说,发展到宋代,受到理学的深刻影响.北宋的中后期开始,理学思想及方法对于诗歌理论和诗学方法的渗透,儒家传统诗教中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内涵,因理学的观念和概念的提出而扩充了.其中首先是对"发乎情志"的界定.此时的"情志",已经不是原先单纯的出于自然的诗人个人情感,而是所谓合乎"天理"的"自然",这样,诗人的自然之情便要受到某种制约,而不是像先前那样,是随意的流泻.这里藏伏下来的因素,日后便成为后代诗学方法中,强调"性情"与"法度"统一的先兆.诗学理论与实践中,所谓的"自然"与"法度",或者"性情"与"法度"的统一,在"理"和"道"的层面上,根本无法实施,而只能落实到具体的诗歌技巧如"平仄"的运用中去.理学范畴中的矛盾最后导致诗歌创作实践中摹拟措施的产生.严羽及<沧浪诗话>中的许多观点的形成,都与宋代理学观念与方法有联系,而并非仅仅是"以禅喻诗".甚至可以说,严羽只是对前期深受理学方法影响的唐诗观的一次专业性总结.  相似文献   

14.
叶维廉长期从事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他的理论具有一套独有的文学思辨模式.抓住他在专们解读他的理论的一个必要的渠道.在<比较诗学>一书中,理解"模子"、"同异全识并用"、"时间空间化"、"空间时间化"和"修辞上的明辨"这几个诗学术语,将有助于我们理解本书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15.
傅山诗学思想的核心是尚"真"。唯其如此,他才能在明末清初万喙一音抨击竟陵派的氛围中标举钟、谭之诗。傅山崇尚的"真",包括创作主体的性情之真与创作手法的"直下掂出"之真。他不崇"古",不拘"法","号令自我发,文章自我开",以真诗表现真我。  相似文献   

16.
"自然观"作为中国古代诗论重要的美学范畴,以情感的真实、词句的平淡自然以及意境上的浑然天成等方面构成其独特的审美特征。曹雪芹在《红楼梦》一书中就通过贾宝玉其人与诗反映出了他崇尚"自然"的诗学观。论文从贾宝玉诗作在情感表达、遣词用字和意境生成上的自然之致,及其原质原生的自然之性情的缘由,探究曹雪芹在诗歌创作上通过人物性情与诗情的对接融洽所形成的诗歌之自然美。  相似文献   

17.
方东树"诗文一理"说是其诗学观念之核心,是其对诗歌史上"以文为诗"之创作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其建立"以文论诗"之批评体系的理论基础和重要原因。这一观念综合了道学家重道、古文家重文之批评特点,表现出重视创作主体道德修养和艺术修养的结合。方东树在思想倾向上强调变而不失其正,旨在确立一种既合乎风骚精神又有自家面目的诗学品格。他对诗歌体用的认识,正是这一诗学观念的深刻体现。因熔铸了方苞、刘大櫆、姚鼐等人诸多观点,"诗文一理"说亦可视为桐城派诗学观念之核心,体现了桐城派的诗学理论基础和价值倾向,是把握桐城派诗学观念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范畴。  相似文献   

18.
以戴表元和袁桷为代表的宋末元初时期"宗唐复古"派批驳宋诗的重理、重文的诗学观点,他们认为宋诗丧失了诗之蕴藉,企图回归含蓄蕴藉的盛唐诗风,掀起了宋末元初的复古诗潮。而吴澄反思这一复古潮流,认为复古之诗已落入复制、模拟他人情感之窠臼,忽略了宋诗的变革价值,成为了死板的诗学理论。因此,吴澄回归到理学思想之中,从哲学性情的角度为个人性情找到论说的依据,超越了尊唐复古所带来的局限。  相似文献   

19.
王船山对我国儒家正统诗学与审美诗学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总结,对我国古典诗学与古典美学具有重要贡献.他的"诗教"观泾渭分明,妍媸并存.  相似文献   

20.
叶维廉的诗歌创作经历了从现代到古典、从西方到东方的转变和回归。跨时代、跨文化的双重视角,为他的比较诗学理论开拓了思路,并寻求到诗学理论的据点:"文化模子"理论。随着国际性文化境遇的恶化,叶维廉感到强烈的文化忧虑,进而走向文化批评的诗学理论建构期,这显示了他深沉的人文情怀和知识分子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