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方昆曲与高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续新中 《档案天地》2004,(3):23-23,26
河北省高阳县,是闻名遐迩的“戏曲之乡”,北方戏曲几大剧种的起源都与高阳密切相关。明末清初,高阳纺织业逐渐发达,人口繁庶,商贸活跃;而高阳地处“九河下梢”之地,十年九涝,大量的农闲时间直接催生了戏曲艺术的进化和专业演出团体及其演员的出现。昆、弋腔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传人高  相似文献   

2.
周丹 《现代出版》2015,(3):53-55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昆曲文献受众范围小,出版企业往往出于经济压力,忽视乃至排斥缺乏市场销量的昆曲文献出版。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出版环境与市场变得更为复杂,昆曲文献出版又面临新的挑战。昆曲文献的出版还需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出版单位调整出版策略。  相似文献   

3.
熊友军 《兰台世界》2014,(10):143-144
昆曲在我国传统戏剧艺术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前后传承发展六百余年,是备受民众喜爱推崇的古老剧种之一。谈到昆曲的起源与发展,必须提到一个特殊的人物——昆曲鼻祖顾坚。  相似文献   

4.
穆藕初先生是民国时期著名实业家,也是热心提倡昆曲、支持昆剧事业的曲友名票。黄炎培《追忆穆藕初先生》一文说:“中年忽爱好昆曲,师事昆曲名家,收藏曲谱多种,朝夕习奏,既卓然成家。乃以起衰救敝自任,捐资立社传习,至今昆曲界犹多先生门弟子。先生且抱笏登场,播为一时佳话矣。”穆氏出资为“江南曲圣”俞粟庐灌制唱片,接办苏州昆剧传习所,创设上海粟社,参加江浙名人会串等等,都是近代昆曲剧史上耳熟能详的美谈。但是关于他的昆曲藏书及其归宿,知之者甚少。现就穆氏后人精心保存的一组珍贵史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全国新书目》2010,(6):1-1
台湾知名作家白先勇9日在上海图书馆开讲昆曲《牡丹亭》、《玉簪记》,吸引了大批上海观众及台商妇女,现场人气火爆,座无虚席。终身担任昆曲志工的白先勇说,昆曲是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资产,但之后由于种种原因没落了,非常可惜,他希望有一天能够让昆曲重生,恢复“大汉天声”。白先勇并且以“中国式的文艺复兴”来形容昆曲的重生,获得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相似文献   

6.
在“拯救戏曲”不乏表现的今天,一部主打“女同”题材的昆曲新作,加以男旦版的噱头,一亮相便引来关注目光。不过这出颇具心机的作品用意却不仅限于此。  相似文献   

7.
昆曲男旦绝迹70年后重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昆曲的音乐太美了,我听着那音乐,然后告诉自己:噢,这就是中国的音乐。”  相似文献   

8.
2001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中国昆曲为: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本文撰写,为此庆贺.文章从"吴门"的话题入手,考辩了对昆曲认识上的一些误区,阐明了它在实践和历史上的况貌及发生与发展,概括出了:一曲"水磨调",包容了上下千年的南北曲,建立了中国曲牌体戏曲音乐的体系,唱出了当时中国人民的心声,谱写出了十六、七世纪光耀昆曲的人文精神,同时奠立了中国戏曲独具于世的表演艺术体系.  相似文献   

9.
面对“越拯救越速朽”的中国传统文化,或许我们应该有新的思路和眼光,为其寻找一个全新的存在方式北京东二环一角,近日连续招引来不少文化名流纷纷前往,不仅姜文、陆川、汤灿,还有如二胡演奏家宋飞、笛箫大师  相似文献   

10.
《文化遗产》2008,(4):24-34
浙江昆剧团新编历史剧目《十五贯》是1950年代最重要的戏剧作品,通过原始材料的重读,可以确定目前流行的改编本于1955年冬成型、1956年元旦首次公演。但这并非《十五贯》唯一的改编本,国风昆苏剧团1953年前后就已经开始改编并且演出该剧目,通过对现存三个《十五贯》早期剧本的对比可看到通行本《十五贯》的改编得失。而《十五贯》改编的深远意义,也需要从超越剧目甚至昆曲这个剧种的立场解读,《十五贯》的成功为大量以"清官"为正面主人公的传统剧目赢得了重登舞台的机会,为传统剧戏曲在当代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做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张玲 《今传媒》2016,(12):80-81
本文从多个角度去阐述,首先阐述了昆曲发展的历史,接着提出昆曲文化和文创产品之间的关系,根据上述不同情况分析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昆曲博物馆的所设计的产品是向公众传播文化为目标的产品,在实施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在此会有更多的思考.整篇在论证昆曲文创产品再设计的重要性,并试图设计出具有独特性、品牌化的昆曲文创产品进行推广.传统的创造性继承、产业与文化能够深度融合,就会涌现出更多的文创形态,最终目的也是能够拓宽苏州的文创产品市场.  相似文献   

12.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最需要有正确的态度,对比古今作者、评论者、演员及观众对待昆曲的态度后可以看出,古人对于昆曲创作与演出的重视程度近于苛刻。目前虽然昆曲入遗十年,但经典剧目传承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重视,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态度问题。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从古人对待昆曲创作和演出的态度上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3.
昆曲作为我国传统戏曲艺术是我国第一批收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瑰宝,是一颗耀眼的珍珠。魏良辅为昆曲的发展做了重大贡献,使昆曲艺术体系更加完整。  相似文献   

14.
昆曲和意大利歌剧分别是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中的艺术典型。本文通过比较研究昆曲和意大利歌剧的起源、发展、传播、对后代艺术的影响等不同方面,探讨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借鉴意天利歌剧的成功,让传统昆曲艺术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昆曲作为我国传统戏曲艺术是我国第一批收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瑰宝,是一颗耀眼的珍珠,、魏良辅为昆曲的发展做了重大贡献,使昆曲艺术体系更加完整。  相似文献   

16.
苏州作家范小青在《到平江路去》一文中说:"平江路已经是古城中最后的保存着原样的街区,也已经是最后的仅存的能够印证我们关于古城记忆的街区了。"的确,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河街相邻,水陆并行"的格局以及星罗棋布的名胜古迹、名人故宅、园林寺观、古桥牌坊  相似文献   

17.
李炜 《兰台世界》2014,(4):110-111
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艺术形式,它源于元末明初的南戏和昆山腔,经过魏良辅等优秀民间艺术人才的改创而兴起于明代初年。由于唱腔优美,又注重吸收其他曲艺的长处,昆曲在明代戏曲舞台上逐渐占据中心位置。  相似文献   

18.
19.
上海昆剧院演出的全本昆曲《长生殿》去年在上海首次亮相,获得了满堂喝彩。今年它将进京连演4天,再现昆曲之美。  相似文献   

20.
沈慧瑛 《档案与建设》2004,(5):26-29,32
江太仓刘家港在元朝是国内外贸易的港口,发达的海运带来了城镇的繁荣,为南北各地戏曲、散曲小唱、歌舞技艺的汇集和交流创造了条件。元末明初,昆山、太仓一带山歌小调为南曲吸收,经昆山人顾坚等改进,发展成为昆山腔。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并称为明代南曲四大声腔,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