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伍尔夫是一位充满实验精神的小说家,她追求小说艺术形式的革新,追求小说的诗意化。她提出了诗化小说的理论,并且把诗化理论完美地运用于小说实践中,在小说中引进诗的因素,其小说具有浓郁的诗意美。  相似文献   

2.
伍尔夫在她的小说理论中指出,未来的小说会向戏剧性方向发展,但整体上应该具有诗歌的特征,是以诗化为核心的。她的小说理论开启了一代新的小说形式。  相似文献   

3.
《副刊编辑的白日梦》是刘以鬯主编《香港时报·浅水湾》时,因有意介绍现代主义文学等的外国新文学思想,同时因副刊投稿者有限而要自己创的条件下,促成的其中一篇作品。作品以诗化小说等的艺术形式,表达作者当副刊编辑时,在经济与政治的压力下仍想推广文艺的感受。下文将结合诗与小说,叙事与意象等方面分析刘以鬯的实验小说。  相似文献   

4.
伍尔夫的小说,不注重情节描写和人物塑造,而是以女性的敏感和直觉捕捉人物的内心世界。她在小说中常常通过联想、想象、暗示等手法,表现现代人的心灵世界,她的作品具有抒情化、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特点,并从中获得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5.
虽然小说并不等同于自叙传,但《酒徒》中主人公"酒徒"和作者刘以鬯在某种意义上有着身份同构性,他们都在半梦半醒之间进行绝望的挣扎与反抗,坚守心中的一方文学净土;不同的是,酒徒无力挣脱困境只能在酒中继续沉沦下去,而刘以鬯却逐渐找到了解除身份焦虑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弗吉尼亚·伍尔夫以她诗人的气质在小说创作中找到了新的突破口。诗意是贯穿弗吉尼亚·伍尔夫一生创作的核心,她是一位用诗的手法来描写小说的独特的作家。因此,她的作品中蕴含着诗意的美感,使读者更加喜欢她的作品。  相似文献   

7.
作为香港文坛的资深作家,刘以鬯的小说创作始终以创新为基点。他选择性地吸收、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技巧,并与中国传统文艺形式相结合,从而使其小说现代性与民族性共存。在商业高度发达的香港,刘以鬯仍旧坚守着"严肃文学"这块净土,以"纯文学"的立场走在香港以至中国当代"实验小说"的前列。其中,《吵架》就是其富有新意的"反小说"的小说,在叙事技巧与艺术构思上,体现了刘以鬯小说的"奇"与"变"。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艺术技巧、艺术形象、情节、内容等多方面,论述了香港作家刘以的实验小说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在香港的横的移植,表现了香港文化人的痛苦现状与不屈精神。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伍尔夫巅峰之作《到灯塔去》的三个平面意象作出深入剖析,管窥其小说诗化。伍尔夫运用意象这一诗歌手法为枢纽串联全作,并借此揭示精神世界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关系,探讨诗人试图解决的超越个人命运的更为广泛的问题,引发读者对生命意义和生活本质的哲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0.
香港作家刘以鬯的长篇小说《酒徒》是“中国第一部意识流小说”,作者在借鉴西方意识流小说技巧时,从四个方面即意识流与现代诗意象的结合、情节交待与意识流动的交替展示、社会现实与“内心真实”的交融、意识流与象征手法的结合,说明了作者在对新感觉派、西方意识流及传统文学中的意象、情节及象征手法的整合中,形成了自己的“意识流”小说的特色,但他这种特色不可避免地具有肤浅性和世俗性。  相似文献   

11.
左翼作家与新感觉派作家都进行了上海的都市抒写,但由于他们的性格与追求的不同,其笔下的都市也迥然相异。当新感觉派表现中国现代城市社会的"风俗"的时候,左翼作家却表现发生在中国的政治风云的变幻;当新感觉派关注"人"与"都市"的关系时,左翼作家在关注"人"与"人"的关系;当新感觉派运用现代主义方法描写都市的变异的时候,左翼作家仍然用现实主义方法描写社会种种腐败龌龊的实在情形。新感觉派的主观的心理分析与左翼作家的客观的社会分析共同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的都市风景线。  相似文献   

12.
鲁迅小说的对比艺术孕育于时代的矛盾、个人的经历,是他独特思维方式的外化。它突出表现在主题的提炼、人物的塑造、作品的结构等方面。对比形成鲁迅小说凝炼含蓄、悲喜交融的风格及其作品的系统性与互补性。  相似文献   

13.
刘震云一直关注被权力、金钱异化了的人性,这是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遥远的响应。刘震云有相当一部分小说囊括了官场万象,关注官场中异化了的人性,如《新兵连》、《头人》、《单位》、《官场》、《一地鸡毛》、《官人》、《新闻》等。这种讽刺、批判精神一直延续到《手机》之中。渗透在“官场小说”中的对人性异化的批判锋芒,正是使刘震云作品在当今文坛别具一格的所在。  相似文献   

14.
中、西小说时空观的差异并非小说技巧的问题,而是关于此在在世的本体论差异,它反映着中、西文化从生存到超越的两种不同的精神进路.  相似文献   

15.
现实生存与理想精神--刘震云小说创作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贫穷、权力、偶然作为表现现实生存的三组主题,是刘震云文本中最为反复呈现的"意象形态",然而刘震云并不是为了黑暗写作,也不是为了使黑暗更加黑暗写作,而是为了更好的可能写作.可以肯定地说刘震云不缺乏理想精神,其写作深度撞击了现实生存,又启示了理想的诞生.  相似文献   

16.
池莉的小说着重表现普通市民庸常的人生状态,作家希望通过对普通人生命欲望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的描写,展现普通人的生命欲望,揭示普通人的生存困境,表现小人物对环境的无奈和生命的执着。在艺术上,池莉的小说以独特的视角和新的叙事方式,引起文坛的强烈关注。  相似文献   

17.
反讽在西方小说中源远流长,但在中国传统小说中较缺乏.直到明清,在长篇小说的创作中,作家才开始较自觉地运用反讽艺术,并达到了一定的艺术高度.在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和<红楼梦>中,作家创造性地运用了大量反讽手法,对中国小说艺术做出了卓越贡献.特别是在人物刻画方面,反讽特色表现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8.
老舍小说对评书艺术有诸多借鉴之处,又有所超越.这一方面是因为老舍其人与评书艺术渊源颇深;另一方面是由于老舍的深思好学和评书艺术的民间性,使其在文学创作上不知不觉地带上了评书的烙印.二者的异同从叙事方法和语言运用上就可略窥一二.  相似文献   

19.
明清法制小说与涉法小说,在形象塑造、情节设计、结构艺术以及具体的表现手法上作了多方探索.其形象的理想化、结构的复式化、叙事的西方化以及表现方式的多样化,使中国古代法制文学的艺术探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