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路遥中短篇小说对"交叉地带"人物的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遥在《人生》里塑造了生存于农村和城市这一“交叉地带”里的高加林和刘巧珍等形象,他的其他作品也大多以此模式来展开,在路遥的身上体现了强烈的寻根意识和“乡土情结”。路遥中短篇小说塑造人物形象典型化的同时也呈现出简单化、模式化的一面。  相似文献   

2.
为人们奉献出《人生》、《平凡的世界》等辉煌作品的路遥,当然有其深刻的创作体验的。《路遥文集》(2)收入几篇关于他小说创作的谈话和文章,由此出发,我们大致可以梳理一下他的创作总的发展脉络。一、“选择我自己体验最深的生活题材来来现”。路透在《答(延河)编辑部》“你是怎样从生活中获取题材”时说,“我常常选择我自己体验最深的生活题材来表现”。《见《路遥文集》(2),以下路遥语均见此书)这是创作的至理名言。不过问题是路遥对此是怎样认识和理解的,又是怎样坚持实践的。第一、路遥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小说不是故事如何…  相似文献   

3.
论路遥创作的乡土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路遥创作的乡土特色李建南从《人生》到《平凡的世界》,路遥的创作显示出鲜明的乡土特色。80年代初,当人们热衷于编写离奇的故事,追求题材上的所谓“时髦”和“刺激”的时候,《人生》的作者却不趋时尚,力戒浮泛,将艺术的笔触深人到陕北的泥土层和窑洞里,创作出...  相似文献   

4.
路遥是一位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他在短暂而又辉煌的生命中创作出了《惊心动魄的一幕》、《人生》、《平凡的世界》等在全国引起广泛影响的小说。尤其是作为路遥创作风格稳定和成熟标志的《人生》一直是评论界的热点。本文力图再现近二十年来评论界对《人生》研究的全貌,并对研究中的一些盲点和误区作一番浅述,以求抛砖引玉,期待更多更新更好的《人生》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5.
路遥小说《人生》中的高加林出身于农村,而又充满着对城市的向往。他进入城市的渴望彰显现代性的诱惑和魅力。在“城”与“乡”之间,作为“城”与“乡”的双重“他者”,高加林的人物形象得以丰满地呈现.而这种城乡之间的张力所凸显的现代性因素为解读《人生》提供了新的观照视野和阐释角度。  相似文献   

6.
路遥在其短暂的四十三年人生中,优秀作品《人生》、《平凡的世界》等超越他的生命而流传,他甘为理想奋斗、吃苦、献身的博大胸怀和坚忍不拔的人格力量对读者产生了、并仍在继续产生着深刻的精神影响。他的这些人格魅力和作品影响主要源于其创作和生活中的征服心理。从他创作小说、改变生存环境、追求爱情三方面来探析他那种不服输的征服心理。  相似文献   

7.
路遥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多以农村作为题材,描写普通劳动人民平凡的故事。路遥的著名作品《平凡的世界》深刻描写了时代变化中平凡人物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描写了孙少安、孙少平两兄弟吃苦耐劳,靠着不懈的奋斗去改变生活、改变命运,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的故事,谱写了平凡人生命的壮歌。  相似文献   

8.
该文通过对路遥《人生》的文本分析,指出主人公高加林因农村环境的改变开始背离土地追求个人利益的合理性,其中既包括农村环境"异化"的原因,也包括主人公自身对身体卫生和精神清洁的内在要求,进而分析了路遥创作该小说的叙述动力与心理轨迹。最终,路遥通过《人生》为青年提供了一种模糊的人生道路。  相似文献   

9.
路遥是一位具有强烈的主观情绪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中几乎都是作家根植于对人生的经历与生命的体验。在他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窥视到苦难意识在作家的创作心理中主要表现为一种强烈的、持久的、难于摆脱的心理上的苦难情结。本文主要从路遥的具体作品中分析这一苦难情结。  相似文献   

10.
路遥是新时期一位重要的小说家,他的《人生》、他的《平凡的世界》已经成为经典。他的创作经历、奋斗经历已经超越了文学本身,成为一个标志,给后来人以感召。路遥个头不高,圆脸,褐色的眼睛很小,经常眯着,后来给眼睛上架了个宽腿眼镜。罗圈腿,所以脚下那双廉价的皮鞋老是底朝里翻着。走起路来一个肩膀高,一个肩膀低,高的那个在前头戳着,低的那个在后面拖着,后面的肩膀上,常挎着个大包。他写完《人生》,大包里装着  相似文献   

11.
少年路遥     
路遥以他的《平凡世界》在文学史上竖立了一座丰碑,他的影响是跨世纪的。他从陕北窑洞里走出来,带着黄土高原的气息,朴实无华的一个农村青年,没有引起多少人的注意。他在《延河》文学月刊当编辑,一面编稿,一面写作,中篇小说《人生》的问世,使他一夜走红,千千万万的读者记住了他的名字。小说主人  相似文献   

12.
路遥的《人生》呈现了一种城乡对立的审美风格。用格雷马斯“符号矩阵”理论来分析小说中的城乡概念,从其内部看,在城市和农村搭建了一座错综复杂的“立交桥”;从外部看,在农村、非城市、非农村、城市间也构成了一个圆形结构。这个近似的圆形不但暗合了主人公高加林从农村到城市最后回归农村的人生轨迹,也暗合了路遥在探询城乡交叉地带审美归属时对传统的回归意向。在这双重回归中,路遥回到以农村为代表的传统轨道,力图从传统中寻找根基,为众多徘徊在城乡交叉带的青年注入精神内涵和道德规范,最终达到消解城乡二元对立的效果。这些在今天的中国仍旧具有拓展了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以20世纪80年代初陕北“城乡交叉地带”农村青年的爱情故事为背景,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描述了小说主人公农村青年高加林高中毕业后,未能考上大学,回到乡里当了一个民办教师。不久又被别人挤回家当了农民。在他心灰意冷的时候,农村姑娘巧珍炽热的爱情使他振作起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又来到县广播站工作,当他抵挡不住中学同学城市姑娘黄亚萍的追求、断绝了与巧珍的爱情后不久,组织上查明他是通过不正当的途径进城的,于是取消其公职。重又打发他回到农村。这时,即将迁居南方城市的黄亚萍也与他分手,而遭遇心灵打击的巧珍则早已嫁人,高加林失去了一切,孑然一身回到农村,扑倒在家乡的黄土地上,流下了痛苦、悔恨的泪水。小说凝聚了丰富的人生内容和诸多的社会生活变动的信息,  相似文献   

14.
路遥的《人生》呈现了一种城乡对立的审美风格。用格雷马斯“符号矩阵”理论来分析小说中的城乡概念,从其内部看,在城市和农村搭建了一座错综复杂的“立交桥”;从外部看,在农村、非城市、非农村、城市间也构成了一个圆形结构。这个近似的圆形不但暗合了主人公高加林从农村到城市最后回归农村的人生轨迹,也暗合了路遥在探询城乡交叉地带审美归属时对传统的回归意向。在这双重回归中,路遥回到以农村为代表的传统轨道,力图从传统中寻找根基,为众多徘徊在城乡交叉带的青年注入精神内涵和道德规范,最终达到消解城乡二元对立的效果。这些在今天的中国仍旧具有拓展了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路遥的创作深受地域文化的影响,陕北特有的黄土地文化既影响了路遥的文化性格也影响了他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在他的成名作《人生》中,我们可以看出,陕北特有的地域文化深深影响了高加林形象的塑造。陕北特有的文化环境,使高加林有一种挥之不去的"黄土"情结。  相似文献   

16.
路遥的《人生》与《平凡的世界》都是描述小说主人公在人生奋斗的道路上经历苦难和挣扎的作品,小说表现出了一种震撼人心的悲剧意识和巨大的悲剧力量。这种审美效应的产生,主要在于文本中人物身上所体现出的城市与农村、离乡与恋土的诸种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17.
《文学教育(上)》2009,(10):158-158
作家陆天明在签售他的最新作品《命运》时接受采访称:“当代作家要关注当代,如果只写个人情调的东西,那干脆在家写日记、写情书好了。”当今文坛虽然很热闹,但缺少富有责任感的作家。陆天明认同这个说法。他说:“为什么人们会记得路遥,因为路遥用生命写作,每个字都充满作家的使命感。”在创作《命运》时,陆天明也付出很多。为了这部书,他大病一场,  相似文献   

18.
路遥是一位有良知的作家 ,也是一位超前意识的作家。《人生》是他的杰作。高加林则是作者献给当代青年的一面镜子 ;城乡在 ,他在。  相似文献   

19.
路遥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始终用其全部生命体验进行写作。无论是童年极度匮乏的物质生活,还是青年强烈的自尊体验,以及中年对人生的真实感悟,都深深地影响着路遥的文学创作。真实而又平凡的生活经历,造就了路遥独特的精神世界,对他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路遥的经历和人格来探寻作品的意义,反过来,根据其创作的作品来客观看待作者的经历和人格对其创作的影响。一部文学作品是由它的作者创作出来的,作者是作品生命的赋予者,因而根据作者情形来解释作品情形,就似乎具有必然性。这也是传记研究法的重要性之所在。  相似文献   

20.
路遥,这位英年早逝的作家,一生共计创作了17部小说。其中,《人生》、《平凡的世界》等作品被节选入不同版本的中学语文课本或课外教材,被一代一代的广大青少年所熟知。他的文风朴实无华,平易清新;他以诚实的劳动创造出的人物,往往承受着命运的击打,却越发迸射出坚强不屈的人格魅力。对于广大中学生读者来说,读路遥的作品,不仅会被他细致入微、感人肺腑的描写所震撼,更会从他笔下的人物身上感受到人性的坚忍与顽强,感受到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前进的力量。他那不追逐潮流、朴实无华的文风,不知曾打动过多少人的心。即使是今天,重读路遥的小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