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陆地面积为960万平方千米,海洋面积为300万平方千米。你知道吗?在太平洋里还有一块7.5万平方千米的“中国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发达国家纷纷展开以开采深海多金属结核为目的的大规模勘测,瓜分了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等大洋  相似文献   

2.
《初中生必读》2012,(10):7-7
我国自主研发设计制造、被称为海洋工程“航空母舰”的“海洋石油981”已在南海北部海域投入商业运营,这标志着中国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正式向深海挺进。  相似文献   

3.
海底锰结核,又叫多金属结核、锰矿球或锰团块,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大洋底部的沉积矿产,多产于海瘫表层,储存在5000米左右的深海海底。锰结核中含有锰、铁、镍、铜、钴、钛、钼、锆、镭等30多种陆地金属、稀土元素和放射性元素且品位相当高。其中锰的含量最多,高达15—35%,故以锰结核为名,其次为铁,含量在15%左右,  相似文献   

4.
今年3月中国将在太平洋划定7.5万平方公里的海底专属采矿区,在当前可预期的回采率条件下,可满足年产300万吨多金属结核矿开采20年的需求.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国际海底区域及其资源是"全人类共同继承的财产",1995年成立的国际海底管理局代表全人类行使管理权.在此之前已经开始进行海底矿产资源勘察的国家,可向国际海底管理局申请作为"先驱投资者",在划定的区域面积内进行海底考察活动.1991年3月5日,中国成为继俄、法、日、美之后第5个"先驱投资者".  相似文献   

5.
当前,有关国家管辖范围外深海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国际规则正在形成之中,我国应当尽快出台有关国家管辖范围外深海资源开发利用的中国方案.这既是为我国企业参与深海资源勘探开发提供法律保障的需要,也是履行我国国家担保义务、捍卫我国海洋权益的需要.针对深海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我国应当构建以《深海海底区域资源勘探开发法》为基石的法规体系.在检讨我国《深海海底区域资源勘探开发法》勘探开发许可制度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国家管辖范围外深海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6.
联合国把2008年命名为“国际地球年”,我国是提案国之一。“地学为社会服务”是本次地球年的行动口号,它旨在让人们意识到,地球资源并不是无穷无尽的,相反,将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珍贵。一切资源都将逐渐耗尽吗?先是石油,然后是煤炭,最后是金属?  相似文献   

7.
2008年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已从20年前的3000万人激增到如今的2.3亿人,且患者呈低龄化趋势。据悉,我国是全球糖尿病患病率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目前有近4000万名糖尿病患者,其中儿童与青少年糖尿病患者约10万人。  相似文献   

8.
太平洋里有块中国“地”一些海洋学者最近郑重宣布:我国在浩瀚的太平洋深处(并非大陆架上),拥有一块面积为105000km2的“土地”。那儿有丰富的多金属结核矿产,其储量足以供我二使用若干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随着人口的增长,陆地资源的枯竭,人们的眼光...  相似文献   

9.
<正>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女性从未缺席。她们当中,有做出了卓绝贡献的英雄,也有默默努力工作的普通人。这些“与时代同行”的女性们,用汗水与坚韧铸起灯塔,她们无畏与坚守的精神、为建设新时代而努力奋斗的意志,引领着一辈又一辈年轻人。“深海一姐”筑梦“深海”据统计,大量的油气资源蕴藏在海洋之中,然而进行深水油气自主勘探开发则极为困难。为完成“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的开发,60多名青年组建了“深海一号”能源站研发设计团队,侯静便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0.
2“大洋一号”启航2005年4月2日,我国远洋科考船“大洋一号”从青岛启航,开始执行我国首次环球大洋科学考察任务。“大洋一号”将东出太平洋,途经巴拿马运河、好望角、马六甲海峡,横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实现我国海洋工作者提出的“进军三大洋”的奋斗目标,在我国的大洋事业发展史上写下光辉一页。考察计划历时约300天,预计2006年1月回到青岛港。关于“大洋一号”“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是我国精心打造的5600吨级远洋科学考察船。从1995年至今,“大洋一号”执行了多次调查任务,是我国远洋科学调查的主力船舶。为了更好地完成这次任务,…  相似文献   

11.
从2000年开始,世界多国的海洋生物学家开始参与到国际海洋生物普查计划中。这项大型的海洋物种调查项目为期10年,主要是调查各地海洋尤其是深海中未知的海洋动物,各国海洋生物学家已经发现了17500多种深海生物。这个项目由联合国、一些国家政府和民间公益性动物保护组织共同资助。  相似文献   

12.
农作物引种就是向世界各地征集农作物优良品种及其他珍贵种质资源的活动。世界栽培植物共有1200多种,目前我国栽培的大约有400种,其中原产我国的约200种,其余大约一半是引进的。我国国外农作物引种活动历史悠久,据粗略统计,从1971年到1989年的19年间,从世界叨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农业科研组织引进农作物种质资源10万多份,向4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提供交流的种质资源2万多份。@我国当代农作物引种知多少  相似文献   

13.
卢文慧 《大学生》2014,(10):24-27
正2014年3月30日早7时,"决心号"钻探船载着62天的惊喜与丰硕的深海战果,缓缓驶入台湾基隆港。科学家们迎着灿烂的阳光定格了释然的微笑。在此次航程中,科学家们收获了多个首次:首次获得破译南海年龄密码的深海"硬汉"——大洋玄武岩;首次获得深海动荡变迁的"见证者"——钙质软泥;首次取得海底油气资源的新线索——含有有机物质的沉积岩……作为南海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349航次的首席科学家,李春峰教授一直忙碌,不过他非常乐意和我们分享此次南海之行,"多一个人关心我们的海洋本身就是一件好事",李教授笑着说道。  相似文献   

14.
正石油被誉为"黑色的金子""工业的血液"。20世纪初,随着我国油气开发由浅层向深层/超深层、浅水向深水/超深水推进,油气钻采技术及装备面临新的挑战。为了促进我国深部和深海油气资源的开发,刘清友教授在1999年牵头成立了油气装备现代设计与仿真实验室(能源装备研究院前身)。20年来,能源  相似文献   

15.
一从1978年到1991年,我国向世界上86个国家和地区,派遣各类留学人员16万多人,这期间,学成回国的留学人员近6万人(主要是公派人员),目前在国外的还有10万多人。1989年政治风波以后,国家教委发言人强调,我国改革开放的政策不变,出国留学工作是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将继续派出留学人员。此后两年,我国派出留学  相似文献   

16.
走向蔚蓝     
正8月28日上午9点30分,我国目前最先进的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向阳红01"船从青岛国家深海基地码头起航,执行2017—2018年环球海洋综合科学考察航次。这是我国首次将大洋科考与极地科考整合在一起的环球海洋综合科考,也是"向阳红01"船首次执行大洋和极地科考任务。据介绍,本次科考将历时260天,分为6个航段,将分别在中印度洋海盆、南大西洋中脊、南极半岛周边陆架、东南太平洋海盆开展资源与海洋环境综合调查。  相似文献   

17.
联合国社会发展世界首脑会议确定1996年为“国际消除贫困年”。联合国秘书长加利敦促所有国家遵守在联合国社会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上所作的承诺,把消除贫困、增加就业和促进社会融合等目标列为当前和跨入21世纪的最优先项目。 贫困,世界性的课题:消除贫困,是全人类义不容辞的共同责任,是一场全球性的20世纪末的大战。 据联合国统计,在地球上近6亿人口中,有13亿人生活在绝对贫困线以下,比5年前增加3亿多。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在近20年由27个增加到48  相似文献   

18.
今年5月15日,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9次会议批准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这标志着我国开发海洋和全面管理海洋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根据《公约》和我国的主张,我国的“海洋国土”面积将扩大到3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30个江苏省的陆地面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本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人口急剧增长,全球经济飞速发展,陆地资源日益匮乏,许多国家纷纷把目光转向海洋,强烈希望扩大本国的海洋管辖范围,获取更多的蓝色资源;而科学技术的进步,又为人类深入认识和大规模开发海洋资源提供了现实可能。在这种背景下,联合国第三次海…  相似文献   

19.
为了执行中国大洋协会对深海热液矿藏附近生物基因以及极端环境下微生物的科学考察取样,由中国大洋协会投资的国家重大专项、目前我国下潜深度最大、功能最强的无人遥控潜水器(Remotely Operated vehicle,简称ROV)“海龙号”(见封面),亦称水下取样型机器人,已由被国际同行称为“中国深潜之父”的朱继懋教授(图1)领导的上海交通大学水下工程研究所实验室研制成功。2008年5月在中国南海完成了3277米深诲试验(图2、3),这在目前世界上只有极少数国家能够做到。  相似文献   

20.
迎对考验     
为实现“十五”教育发展规划,中央将安排、实施和引导“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和“国家扶贫教育”二期工程、西部职业教育开发工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工程、高等教育“211”二期建设工程、教育信息工程。自1978年至2000年,中国农村累计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劳动力1.3亿人,平均每年转移591万人。到“九五”末,中国小城镇以年均11.1%的速度增长,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6000多万人。目前,我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800万人。未来五年,预计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是4000多万个,而城镇劳动力供给总量将在5400万人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