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中国特色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均源于民族文化的自信,源于对民族文化精华的梳理、荡涤和发扬,源于真正文化基因的探求、开掘和发展.以我国民族文化的实情为依托,从民族文化内涵着手,通过开发旅游项目和民族特色产品,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以及整合中华民族文化的理念,才能提炼并传播符合时代潮流的正能量.  相似文献   

2.
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文化自信并不仅仅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文化自信与理论自信不同,理论自信的内核是意识形态自信;文化自信的内核是价值观自信.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这既源于文化价值观渗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选择中,也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建立在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上,还源于文化价值观自信的力量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文化自信决非文化决定论,也不意味着走向文化复古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  相似文献   

3.
民族文化自信对民族的发展壮大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当前大学生民族文化自信度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导致当前大学生民族文化自信缺失的原因,并从信念坚守、融合发展、创新传承和实际践行等方面提出增强大学生民族文化自信的几个途径。  相似文献   

4.
艾丽丝·沃克是蜚声世界文坛的美国当代非裔小说家。在创作中,她认识到惟有汲取根源于非洲的优秀价值观念、生活模式和风俗习惯,传承黑人民族文化,才能提高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强,才能在势头强劲的白人主流文化中立于不败之地。她的非洲文化情结在其代表作《紫色》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生动地体现出作者对非洲文化遗产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  相似文献   

5.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蓬勃发展,国家的繁荣富强,最根本的基础是本民族中的所有人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自信和发自内心的赞扬,拥有高度自信,给予高度关注。本文从文化自信之根、文化自信之魂、文化自信之本三方面介绍了文化自信的基本内涵,并探讨研究了文化自信的现实功能和新时代提升文化自信的途径。以此不断提升新时代文化自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  相似文献   

6.
《大连大学学报》2017,(4):102-105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独特性格的精华所在,而文化自信则是对本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高度赞赏和认同,两者浑然一体、密不可分。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既是民族精神的继承者,又是民族精神的弘扬者,更需要加强民族精神的培育,坚定文化自信,以文化自信滋养民族精神,激发民族精神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将民族精神内化于其心,外化于其行。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民族文化自信的内涵和特点进行分析,以及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和目标进行探讨,认识到民族文化自信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和互动关系。民族文化自信能够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和内在动力,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的自我认同、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文章旨在探讨民族文化自信对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同时,本文还对如何加强民族文化自信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提出了建议,包括加强传统民族文化课程的开设和推广、利用民族文化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推动民族文化新时代的创新创业应用、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文创产业的融合、提升创新创业教育与地域文化融合度等,为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8.
甄英英 《海外英语》2024,(6):238-240
民族文化自信是我国立足于世界的立足之本与发展之基,也是我国五千年文化的历史缩影,是振兴中华民族的精神动力。当代年轻人肩负着新时代传统文化传承和文化自信的重要责任,而学校教育是我国传统文化最好的传播与继承方式,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行业的重要部分,对培养新时代传统文化接班人、培养学生民族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意义。基于此,文章简单分析了高职英语教学中学生民族文化自信缺失的原因,探讨了高职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民族文化自信的价值,并围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民族文化自信提出了几点策略。  相似文献   

9.
<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是习近平总书记"四个自信"思想理论体系内容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有机统一体,其中制度是现实基础,是有力保障。因此,在"四个自信"之中,制度自信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之基的自信。这种制度自信源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思想理论的科学性、实践运行的有效性以及世界影响的示范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  相似文献   

10.
文化自信是我国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后提出的"第四个自信",它强调对本民族文化的强烈认同与肯定,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所包涵的民族性、导向性、包容性和实践性等特征对于社区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如有利于提高对社区文化的认同感、增强社区凝聚力、拓宽文化视野和激发文化创造力。基于文化自信的视野,社区文化建设应从提高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赓续优秀的传统文化、推陈出新、兼收并蓄以及扩大居民文化参与积极性等角度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1.
一个民族的自觉,首先是文化自觉;一个民族的自信,最终体现为文化自信。要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首先要对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有一个科学的界定,了解我们国家和政党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历史必然和现实基础,从而更能清楚地认识到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主动担当起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2.
文化自信可以体现为人们对自己民族文化内容、形式、意义、发展的认同和肯定,是对本民族文化表现出的一种自信。文化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冲突不可避免,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增强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对于应对文明冲突、实现中国梦具有不可取代的现实作用。增强文化自信,不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始终不动摇,也要继承和发展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3.
从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对比可以得出,中方偏重于贬己尊人,西方偏重于得体真实。这种差异主要源于不同民族文化的思维方式和民族性格。汉民族有机整体的思维定势和群体取向影响了其谦和谨慎、含蓄内向、仁慈宽厚的民族性格;而注重个体思维定势和个人主义取向的西方民族由此形成冒险竞争、独立自信、坦率真诚的民族性格。  相似文献   

14.
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含义可以这样理解: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的底气,是一个国家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是人民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抱有的坚定信心。文化自信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实现中国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教育是中国崛起和发展的生力军,在改革的关键时期应肩负起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在语文教学中向学生渗透文化自信,对提升国家民族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作为高中的语文教师,必须义不容辞担负起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这个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15.
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引领,加强中学生民族文化自信培养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地理基因是培养学生乡土情怀、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影响因素。为推动中学生民族文化观的正向发展,唤醒中学生民族文化情绪与情感体验,通过挖掘民族传统节日、民俗体验活动、特色民族产业的地理基因,整合西江千户苗寨少数民族文化研学旅行资源,设计具有研究性和旅行性体验相结合的研学课程,从而达成实践内化、民族认同、文化自信的研学目标。  相似文献   

16.
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相比,是一种更基础、更广泛的自信。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文化自信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影响着大学生对民族国家的文化认同,中西方文化的科学比较能够促进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实质上是对经济和政治的自信,西方文化只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实现本土化才能获得长足发展,正是正向的文化惯性使得传统文化延续,文化自信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17.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习总书记开创性地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相提并论,从而凝练地构建起"四个自信"的伟大思想体系。其中,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之魂。一、文化自信所谓何物1.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所谓文化自信,一般是指一个民族、国家或政党高度认同与积极践行自身文化禀赋及其价值,并对  相似文献   

18.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需要全民的文化自觉——自觉树立文化主体意识,自觉保持民族文化特色、自觉传承民族文化精髓,而这种文化自觉的基础是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文化自信的基础是文化认同和文化了解,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本文论述了经济全球化下民族文化的种植与保护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9.
作为人的精神活动及成果,文化已经完全成为民族国家对外竞争的主要软实力。作为民族文化的内核与灵魂.民族精神是文化自觉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提升文化自信和民族自强的重要方面。民族精神对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精神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20.
近些年来,文化自信作为一个新话语越来越受到各学界的共同关注,文化自信是一种更加深厚的自信,但它也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的自信基础之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其历史性和现实性,它来源于实践,是人们的现实社会生活的真实体现和情感的真实表达,也是人们自身精神世界在现实中的具体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建立在人们对社会主义的深刻认同和肯定的基础之上的,它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之中,它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制度、理论自信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其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提出为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内容,并为其指明了前进方向,充分展现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魅力所在,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屹立在世界文化之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