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文章从《桃花源记》的内容与梅山人的生活形态、历史、地理环境相互联系进行分析,认为陶渊明写的桃花源就是梅山地区。  相似文献   

2.
《暗恋桃花源》是赖声川的成名作,集中体现了他的戏剧理念及人生思考。这里从悲剧和喜剧"一体两面"入手分析,指出人面对欲望的两难选择是《暗恋桃花源》悲剧性的滥觞之处,人的生存困境的不可避免性是《暗恋桃花源》的终极主题。通过重审"寻找刘子骥"行为,揭示人在生存困境前的意义,全在于抗争与追问。从中重新理解悲剧和喜剧、《暗恋桃花源》与《桃花源记》。  相似文献   

3.
新桃花源记     
张长 《教学随笔》2013,(Z2):15-16,19
<正>幼时读《桃花源记》很快就能背诵,原因是陶渊明把位于湖南武陵源的这个地方写得美。"世外桃源"从此成了一个形容词,一个理想的精神家园。改革开放,旅游成了热门产业,很多地方竞相推出"桃花源"以吸引游客。最富诱惑力的当然是故事发生地——湖南桃源县的"桃花源"。2002年,  相似文献   

4.
湖南省桃花源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桃花源旅游开发条件和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在湖南省大力开发各种旅游资源的新形势下,桃花源旅游开发的新模式,提出对桃花源的旅游资源的开发应突出《桃花源记》中“世外桃源”的形象特征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特色,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站在有机地开发整个湖南省旅游资源的高度,把桃花源和附近的大型旅游项目(点)进行系统整合,组合以大带小,内容丰富、各具特色的新型旅游产品,在实现多赢的基础上,促进桃花源以及常德市经济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5.
语文学科,如何开展深度研课?2014年春天,笔者应邀参加了南京市青年教师“同课异读”说课活动。有四位老师围绕《桃花源记》说课。“同课异读”《桃花源记》中,他们基本上都从“渔人”发现、进入、寻找“桃花源”读起,都希望带领学生共同研究——“桃花源”里有什么。最后都得出“桃花源”是“厌恶官场”的陶渊明所向往的,于是“辞官归隐”云云。  相似文献   

6.
晋太元中,著名诗人陶渊明写下了千古名文《桃花源记》。他笔下那个宛如仙境的“桃花源”,也成了1600年来中华儿女心之向往的地方。八年级上学期,我们的第一节语文课就学习了《桃花源记》,诗人笔下那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深深地吸引了我。桃花源是诗人虚构的美好愿望还是真有其地?这个问题也一直在我的心头挥之不去。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称桃花源的地方共有38处之多。其中有被课本承认的湖南常德说,和其他诸如湖北十堰说,台湾说等。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东、西、南、北"及组合类型应该定义为"自然方位词",这些词是以自然界的事物为参照物的.方位观念与民族文化有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特别体现在自然方位词上,汉民族的方位词有着尊卑的象征,最后本文对自然方位词的文化内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桃花源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乌托邦。它让人感觉“真实”。引起了后世孜孜不倦的找寻。文章从《桃花源记》的文本入手,分析了其桃花源思想内核的建构和叙事特点,得出乌托邦何以“真实”的答案。  相似文献   

9.
《桃花源记》记载了一个理想国,唐朝道教把它看作神仙境界,南宋以来,道教中人逐渐以之比喻内丹修炼境界,明清时则成为道教心性天地的写照。由心而生,返归于心,体现了桃花源形象的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桃花源记》中的两种逻辑了解了"外人"的意思,进而分析出桃花源内与源外有什么异同,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要避秦,渔人、太守、刘子骥等人的代表意义,最后得出"秦"实际上就是暗指"东晋",陶渊明不做官正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否定。  相似文献   

11.
"问津"在陶渊明的诗文中反复出现。在"问津"的出处《论语》中,"问津"已含有二义,一是问形而下的"路",二是问形而上的"道"。"问津"的"问道"一义在陶渊明的诗文中得到凸显。陶渊明是"问道"之人,透过对"道"的追求可以察见陶渊明对上古理想社会的向往。但世人鲜有"问津"者,在陶渊明的喟叹里,既有对天下无道的忧虑,也有对世无知音的惋惜。在"问津"的视角下,《桃花源记》得到一种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12.
桃花源风景名胜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旅游发展前景。应在现有发展基础上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完善旅游产品体系,提升旅游产品质量,建立健全旅游产品质量保障体系,并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拓展、巩固市场,走联动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3.
陈频 《襄樊学院学报》2014,(6):23-25,60
为什么中国的先进分子在十月革命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其原因在于:(1)资本主义制度在中国行不通;(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3)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理论。十月革命以后,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经过比较、争论、甄别,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4.
明清以来,随着小说的繁盛,小说成为大众传播的一种方式。许多戏曲名著被改编为小说进行传播。《桃花扇》成为小说传播的对象,被改编为平话小说、演义小说和报刊连载历史小说等传播形态。小说传播丰富了《桃花扇》题材故事的艺术样式,使《桃花扇》故事进一步从文人群体走向民间。平话小说的传播形态改变了“桃花扇”故事的结尾,将悲剧意味消融于世俗中;历史演义小说的介入强化了“桃花扇”故事的史诗品格,增强了其忠君爱国的普泛思想;现代历史小说丰富了《桃花扇》故事的历史叙事,强化了历史与现实关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桃花扇》中的几个时间都是经过精心设定的,表明孔尚任既有对历史的沉思,又有对现实的关怀。清初官方断明亡于崇祯朝,是亡于闯贼、亡于权奸、亡于门户,承认明朝及崇祯的正统地位,并祭祀明陵、礼葬崇祯、褒奖殉难诸臣,不承认弘光朝,而《桃花扇》的观点与官方一致,所以剧中祭崇祯及殉难诸臣并不意味着反清。"入道"即避乱,是暂时的,最后的结局是老赞礼下山颂圣。因此,应认为《桃花扇》是一部忠清之作。  相似文献   

16.
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作为传奇名剧,思想和艺术兼胜,对后世影响很大。为普及传播和开展研究之用,20世纪至今,《桃花扇》有了多种整理本和影印本。其中,整理本主要包括《桃花扇》的最早注本《详注桃花扇传奇》、《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本和《孔尚任全集辑校注评》本等;影印本主要包括《古本戏曲丛刊》本和《续修四库全书》本等。这些整理本和影印本对《桃花扇》的流传和接受做出了贡献。但遗憾的是,它们也各自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主要是文字错误、体例不善和注释欠妥。  相似文献   

17.
创作心理学理论认为作家的创作动机很大程度上源于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痛苦体验,现世中的人生缺失感构成了创作的缺乏性动机。“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传奇佳作《桃花扇》,浸满了悲凉哀伤的情绪,这正是出自孔尚任本人儒家理想的幻灭和难以解脱的兴亡感慨。本文试从《桃花扇》的结局安排入手,结合孔尚任儒家理想由追求到冷漠直至幻灭的心理历程,分析《桃花扇》的缺乏性创作动机。  相似文献   

18.
《桃花扇》展示了宏阔的历史画面,设置了精审巧妙的叙事结构,穿插运用了许多“功能性”人物。其中老赞礼和包括张道士在内的“南朝作者七人”,都是剧作叙事中“功能性”突出的人物。文章对《桃花扇》中这八位“功能性”人物进行详细的解读,以揭示这些“功能性”人物在剧作中的重要作用和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9.
孔尚任身为圣裔,熟悉儒家礼制,在《桃花扇》中也保留了一些儒家祭祀的场景。其中“老赞礼”这一角色就与儒家礼仪密切相关,而《哄丁》和《拜坛》两出则较为具体地展现了儒家馨祀文化中的“丁祭”与“忌日祭奠先帝”,由此,可以对其形成、历史作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