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光全 《湖北教育》2005,(11):27-29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在新课改中脱颖而出的新型德育课程。课标指出:德育新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是“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深入开展对主题活动的研究,无疑是建设德育新课程的一个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2.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新课程标准指出:“重视教法研究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学法的研究.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德育新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如何把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和创新精神上.是优化教学过程的关键,只有让学生主动地思考、探索.将所学道德知识内化为自身行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其主体意识.才能逐步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曾经从报刊上读过这么一则报道,内容为《大学生要补补道德课》,里面讲到1996年夏开始,经福州晚报牵线搭桥得以圆大学梦的逾千名学子.到了2000年已将近完成学业。但这中间只有不到一成的人与资助者有过信件来往,表达过感激之情。写过两封信的不足10人.其冷漠程度令人寒心!其中。杨振华教授捐出巨资资助100个学生完成大学学业。细心的杨教授为100名特困生各办了一张卡.受助学生每月可到银行领取100元生活费。可是四年过去了。没有一位学生忘记过领钱,但只有两名学生给杨教授写过信……这一事件经当地报纸披露后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当时。省劳动厅一位正厅级的巡视员说:“虽然中国有传统的‘施恩不图报’的美德,但还有一句古训‘知恩不报非君子’!  相似文献   

4.
德育课程的开发在世界上是一个难题。跨入新世纪,我们希望能编出一本有中国特色的教材,在此,我们做出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在数学新课程理念下,要转变教育观念和新角色,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借助先进的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6.
德育课程呼唤生活化的课堂学习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课程从功能上来说,应该为学生将 来的生活、工作和发展奠定基础,而不应该 成为隔离学生与其生活世界的屏障,所以新 课程理念下的学生学习是生活化的。作为引 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为他们今后人 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的小学德育课程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更是应该在学生 的生活基础上建构课堂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 习中培养自己爱生活、会生活的情感和能力, 许能从生活中提升自己的智慧,感受生活的快 乐。这种生活化的课堂学习方式主要包括以下 要素。  相似文献   

7.
8.
董海霞 《文教资料》2009,(33):160-162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育品德良好,乐于探索.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教材遵循的逻辑也是生活的逻辑.这一特性明确要求教学要以生活为本,对此,本文作者结合教学实际.举例分析并提出了生活规则习惯化、历史内容情感化、地理知识生活化三点具有实效性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9.
鲁洁教授曾用四个字来概括德育理念的变革,那就是“回归生活”。其实,“回归生活”也是这次课程改革中所有课程共同追求的目标。正是基于这种以生活为本的理念,《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不是按照过去那种学科逻辑的体系而是按照现实生活的逻辑来构建的。《品德与生活》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启迪我们:体验是维系认知行为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体验,德育过程才能完整,品德与生活教育才显示其实效性,才能去实践创造,去构建新的意义世界,使道德认知在多层面的体验中无痕地内化为道德行为。那么《品德与生活》在教学中如何走出学科教学“定势”,令课堂更精彩呢?  相似文献   

11.
周文静 《双语学习》2007,(9M):111-112,114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2.
构建开放的品德课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德与生活》是第八次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门德育新课程。它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当前,课程改革已由研究阶段进入到学校实践阶段。它的理念必须由教师通过一堂堂课,一次次活动来诠释、实施。与传统的德育课程不同,《品德与生活》这门新课程的课堂是开放的,这种开放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理念”这个词,是“理”与“念”的组合。对于任何一条理念的领悟和把握,既要从“理”的角度,对其所包含的理论观点进行理解、体认;同时又要“念念于心”,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信念,并自觉地转变为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基于此,笔者试就《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提出的四条新理念的内蕴逐一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14.
孙秀芹 《山东教育》2004,(34):50-51
新课程改革,给教育改革谱写了新的篇章,为《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教师们以先进的教育理念,高涨的执情投身于教学改革和研究中,出现了可喜的变化。但在听课调研中,我发现课堂上存在着与新课程理念“形似神异”的现象,在某些方面步入了误区,值得关注、思考。  相似文献   

15.
张为花 《山东教育》2007,(11):48-5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新的教学理念逐步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品德与社会》课堂更是异彩纷呈:课堂形成了生活化、活动化、综合化、探究化等多元化局面。但我们静下心来反思一下.在热闹的背面,也存有:着不少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对于每个教师都至关重要。特别是品德与生活教师,面对的是刚刚离开幼儿园进入小学的儿童。究竟如何认识、看待、评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或者说,这些孩子在教师心目中究竟占有何种地位?这些极为敏感的问题,关系到儿童自身的价值和尊严,涉及师生之间会建立起什么样的关系,教师能否从内心深处妥善地解决好这些问题,并确立起相应的信念,将直接关系到课程实施的成功或失败。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核心是要珍惜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可从以下四点剖析其要义。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在课改中推出的新型德育课程。《课标》指出:德育新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是“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  相似文献   

18.
德育课堂变革的全过程应贯穿生活理念、立足生活实际,着力推动学科逻辑向生活逻辑转变;在情境创设时,强化情感体验作为"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的特殊价值;通过"教学做合一"和"在劳力上劳心",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践行能力,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实施新课程必须树立辩证的教学新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课程改革中,广大中小学教师必须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辨证的教学新理念。树立教学新理念,其内涵包括:教学是课程开发生长的过程;教学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不仅要重结果更要重过程;教学要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教学是兼容百家、与时俱进的整合过程。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品德与社会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充分挖掘生活中的真实素材,充实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提高德育实效。下面笔者就以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从一滴水说起》教学活动为例,试谈怎样关注生活资源,提高德育实效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