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三第一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围绕着中国传统丈化主流思想展开,故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是首先应该搞清楚的问题,在授课以及学生练习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对此概念认识不清。。学生很难确立教材预设的观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即儒家思想。教材编写的秩序很容易使相当一部分学生把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等同于中国历代统治阶级推崇的思想,即所谓的社会“显学”或“统治思想”,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务必交代清楚。  相似文献   

2.
顾炎武是清初思想家、大学者,他历经社会变革,对封建社会腐朽弊端有着深刻的认识.他主张以德治世,"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把"孝悌"、"廉耻"作为人的行为规范准则,提出了"天下众治"的早期启蒙思想,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涵盖了全社会道德规范.他的德治思想具有时代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康熙在武功平定三藩以后,即着手经营清初文坛.他不仅以制定文艺政策、编选诗文、参与文学批评等方式直接规范文坛,而且通过赐赠、特别是诗文赐赠等易于被士林所接受的策略,笼络天下士子.这些士林之首的文学侍臣,再凭借他们的强大辐射力影响其追随者,故吟唱盛世的元音渐次取代明末清初之际的凄楚激越的变风变雅之音,文坛的构建也终于走上了康熙所企望的轨道.  相似文献   

4.
清初学者为了调整理学中程朱与陆王两派的门户之争,针对王学末流空谈心性之虚理、与世无补、而流于禅学的倾向,提出“儒者之学,明体适用之学也”,倡导“道不虚谈,学贵实效”的学风,主张“切于用世”,“康济群生”的理学.因此,明清之际出现了修正、反思理学,以回归原典;批判、继承理学,以经世致用等特色的学术思潮.  相似文献   

5.
二十世纪初戴季陶政体思想演变论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民党思想家戴季陶是有名的反共人物。但在二十世纪初 ,他却是一名追求进步的青年。当时 ,他能紧跟时代潮流 ,积极探索中国政治近代化的道路。留日归国之初 ,他倾向于二元君主制 ,不久转向议会君主制主张 ,最终走进了民主共和行列。从 190 9年到 1911年 ,其政体思想发生了两次飞跃 ,在近代中国宪政史上具有显著特性  相似文献   

6.
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统治,必将统治阶级的思想,利益全社会化,被统治阶段也有接受统治者思想的深刻基础,从而使一定社会思想大众化,一定的社会思想一旦产生,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每一时代都要继承前一时代的社会思想以及社会思想的发展趋势,使其趋于大众化。  相似文献   

7.
汉代统治思想的变迁,对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黄老无为而治、少干预的政策下,私学得以重新复兴。私学作为汉初文化教育的主体,在收集、整理和传播古代文化典籍方面颇有建树,并为汉初统治集团输送了大量人才。汉武帝采取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确立了儒家经学的政治思想文化统治地位,从此,以教立国、重视教育成为汉代的一项基本国策。  相似文献   

8.
清初女性传记在写作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女性自我意识的强化:这些女性传记浓墨重彩地书写了传主多方面的突出才华;它们还以欣赏之情书写了传主与男性以及与其他女性的交游情况。  相似文献   

9.
翰林院在封建时代堪称科举精英荟萃之所.作为代表着当时社会最高学术水准和最高文化层次的官僚机构,它所发挥的社会文化职能自然不容忽视.具体到清初而言,翰林院正是一个兼具政治与文化两大功能、并且实现了二者和谐统一的机构.清初的翰苑词臣在推动当时社会秩序重建、促进学术文化繁荣和积极参与政府文化工程等方面均做出了重要贡献,充分体现了翰林院的社会文化职能.  相似文献   

10.
秦王朝在国家统治思想上呈现出极端的狭隘性、单维性与局限性。它表现在秦君臣对其战争力量和主观作用的深信不移和盲目夸大,以致未能及时调整“马上”与“马下”治天下的攻守异势的统治思想及策略;在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上则呈现出极端的功利化特征;而以法家思想为核心的秦专制王权理论在政治哲学方面又表现出贫乏性、单一性特点。这种统治思想的局限性使秦王朝在统一后的社会整合与控制上缺乏稳固的思想基础,导致它在社会转型重建中的不成熟内敛机制及大一统社会发展中的秩序失范。  相似文献   

11.
12.
13.
明清鼎革之后,民间学者在学术反思中逐渐由王学转重程、朱。清初一些官员在从学、交游中汲取了民间理学,并传衍于清廷内外;魏裔介、熊赐履等人在奏疏、经筵和日讲中引导了康熙帝的儒学走向,使之独尊程、朱,彰明道统,清廷文治遂由泛泛“崇儒”转向明确“重道”;清初理学人物大体都讲求躬行实践和“居敬穷理”,但康熙帝对其诠释仍侧重于“治道”,并凸显了道学的“忠诚”内涵。故清廷的崇儒重道本质上仍是文治策略而非学术信仰,且康熙中期以后治统完全兼并了道统。清廷在转向“重道”及治道合统的过程中体现了对民间学术的认同及二者道统观的歧异。  相似文献   

14.
生存罪恶感是清初贰臣士人心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自身的失节苟活,违背了士人应有的道德原则,他们入清以后被强烈的生存罪恶感困扰,表现为厌恶自身的生命,以及生存的无价值感.因而,他们试图通过寻求借口、赎罪补偿、以及心理自虐等方式,来缓解生存罪恶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恽代英早期的经济思想深受“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倡导发展实用型的职业教育和“力行”观.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恽代英的经济思想就完全倒向了马克思主义,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出发,分析中国社会出现的各类问题.大革命失败后,恽代英的经济思想再次发生转变,主要是揭露和批判国民政府投靠帝国主义、出卖国家主权的经济政策.恽代英经济思想的演变路径,深受近代中国革命进程的影响,目的是探索一条合适的救国救民之路.  相似文献   

16.
潘小燕 《文教资料》2008,(27):70-73
中国近代是一个风云翻滚的大动荡年代,也是一个爱国思潮蓬勃发展和爱国志士迭出的年代.在这种背景下成长着的陈独秀,一直站在时代前列,适应和推动着历史潮流的发展,他是近代中国一批批不懈地寻求救国真理的先进分子中的一名典型代表.而支配他早期言行的主导思想和督促他不断适应历史潮流的主要动力,正是他的爱国主义思想.这种爱国主义思想,随着社会运动的变迁而演变,随着社会思潮的兴替而发展,它也是陈独秀早期成长的主要标志和本质特征.因此,对陈独秀新文化运动前爱国主义思想演变历程的考察,不仅有助于对陈独秀本人的早期成长及对其一生作出更全面的历史的评价,还有益于增进对中国近代史,尤其是近代爱国主义思潮发展历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晚清士绅思想的演变与晚清政治格局的变换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上层士绅与下层士绅思想的演变并不同步.本文试图以湖南的上、下层士绅思想演变的轨迹为例来考察晚清士绅的思想的演变对晚清政局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法学思想在秦朝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便确定了以法家学说作为统治的指导思想。秦王朝虽然有着传统的法家思想,却没有反儒的传统,秦始皇并未明确表示取缔除法家以外的其他各家学说。终秦一代,儒学仍然存在,并且对秦朝统治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由于没有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加之秦政府在学术思想上确实设了一些制约的框框条条,儒学研究只能算是发展史上的一个过渡时期。  相似文献   

19.
汤斌(1627-1681),字孔伯,号荆砚,又号潜庵,河南睢县人。官礼部尚书,是清初理学名臣,深得康熙信任。汤斌青年时曾拜当时的理学名家孙奇逢为师。孙奇逢之学,以陆王为宗,但汤斌并没有完全师承陆王,同时还兼宗程朱,认为程朱理学是“吾儒正宗”,并在实践中将其发扬光大进行传播,使他获得了清初理学名臣的头衔。他不仅取得了康熙的信任,雍正还把他的牌位搬进贤良祠,道光三年(1823)又从祀孔子庙,获得了极高的荣誉。那么,在清初众多的理学大臣中,是否因汤斌的理学思想造诣更深,而使他获得如此殊荣呢?本文试从其思想渊源与居官实践两方面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20.
心灵荒芜感是清初贰臣士人心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改节仕清、原有的自我道德原则被自己亲手损毁之后,他们表现出如下的状态:其一,沉溺于对时代和命运的逃避怨尤,认为渺小的自身无力抗拒时代和命运的播弄,只有随波逐流.其二,对伦理道德和历史变迁的认识,表现出强烈的否定一切是非的虚无主义倾向.其三,超脱现实的避世渴望,突出表现是幻想飞升成仙,奉佛佞佛,乞灵于禅学空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