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宝卷是一种在宗教(佛教和明清各民间教派)和民间信仰活动中,按照一定的仪轨演唱的说唱文本。明清时期,统治者镇压民间教派,西北偏远地区成为民间教派宣卷活动的主要区域。由于地缘接近的关系,陕北说书的演唱形态、信仰仪式以及传统书目与山西介休宝卷十分相似,明显受到宝卷的影响,并与山西境内流传的三弦书有同源关系。  相似文献   

2.
车锡伦 《家教指南》2001,(2):132-138
本文更正前人宝卷是“变文的嫡派子孙”、是“谈经等的别名”的结论,指出佛教的俗讲是中国宝卷的渊源,它是佛教僧众向世俗民众讲经说法的活动,其内容为讲解经文(讲经)和说唱因缘(说法)两大部分。宋代,在佛教信徒的法会道场、结社念佛的活动中,孕育和产生了宝卷。宝卷继承了佛教俗讲的传统,而同南宋时期勾栏瓦子中出现的说唱技艺“谈经”等无关。  相似文献   

3.
寺庙作为一种文化景观,与民间信仰关系密切,在民众生活中扮演了“中心地”角色。从宝卷的孕育、传播来看,寺庙是宝卷存在的文化背景与焦点;从宝卷的文本来看,寺庙在宝卷中是“常备”景观,有助于宣传民间信仰,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寺庙与宝卷的相互依存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寺庙为宝卷的生存提供了必要的话语空间,宝卷的宣讲活动分布于寺庙文化圈或其辐射区域;寺庙是宝卷中重要的叙事空间,假实证幻,强化教化功能;虚构的天庭是寺庙的延伸,而且贯通宝卷双重结构,而宝卷的双重结构是唐及宋元说唱文学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作为敦煌学支流的河西宝卷,是河西人民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但这些说唱材料──宝卷的来源,绝大多数是从别的文艺形式移植、或从传统故事改编的,很少有人民群众自己反映现实生活的创作;偶尔发现  相似文献   

5.
魏晋南北朝时期 ,佛教大乘具足戒已在敦煌地区流传 ,为受此戒而设的方等道场也已出现。晚唐、五代、宋初归义军时期 ,方等道场司作为专事方等道场的机构而出现。本文针对方等道场的设置时间、地点及其职责问题作一商榷性探讨 ,可资借鉴。  相似文献   

6.
白罗衫故事以精彩的故事情节和丰富的文化意蕴在民间流传甚广,自唐至今,其故事发展呈现出多种文体形态。尤其在明清时期,民间说唱文学中的白罗衫故事广为流传,现存说唱文本以宝卷和鼓词为主。宝卷和鼓词中白罗衫故事的内容和形式较前代小说和戏曲而言,都有很大的变化,宝卷中佛教因果观念的增强,"白罗衫"的符号化,鼓词中的"清官"意识,以及两者兼备的劝善功能,都使得民间说唱文学中的白罗衫故事取得了新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7.
《河西学院学报》2021,(1):73-84
岷县《灵应泰山娘娘宝卷》中的曲牌音乐是研究明清说唱音乐的珍贵活态史料。其词律与五代时期文人诗作、宋元南北词及明清俗曲均有传承关系。在宝卷的流播中,词牌更为稳定,曲牌流变较多。其曲牌音乐体现出与河北民间音乐的密切联系,同时又受到安多藏区音乐文化的影响。部分曲牌的行腔走韵与当地方言声调之间存在清晰的依存关系,体现出"依字行腔"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宝卷是由唐代变文沿袭形成的一种民间文学形式。本文侧重论述宝卷在唐、明、清时期流传演变的情景,包括宝卷的主要内容特征、宝卷思想特点及其消极面、宝卷受影响的三个方面:即通俗小说、古代神话、古代传说;在表现形式上,利用民间文学中的歌谣形式。  相似文献   

9.
一蓬艳丽的民族之花--仫佬族民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仫佬族民歌形式多样,句式、字数歌近百种形式。通过比较得出仫佬族民歌具有秦汉及宋元时期的文化特征。并说明了仫佬族为什么不用母语演唱民歌而用汉语方言土拐话演唱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宝卷是民间宗教信仰活动中一种集信仰、教化和娱乐为一体的民间讲唱文艺的说唱底本。湘西宝卷是全国为数不多,至今仍存活着的不可或缺的民间文献宝库之一。经田野调查发现,湘西宝卷讲唱内容以佛道儒孝亲故事为主,讲唱人以弘扬孝道为己任,讲唱形态是当地民俗民风与传统孝道的有机结合。宝卷不但在历史上,而且迄今仍对湘西地区孝道文化的弘扬产生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当代孝道文化缺失及沦丧之时、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下,宝卷对传统孝道文化的弘扬,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