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的"卧游"习惯影响中国山水画透视法的形成与发展,使其拒绝了"焦点透视"对画面透视的影响,从而使中国山水画形成了自己的透视法--"无点透视".  相似文献   

2.
论述了中国册水画透视法则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国山水画“六远法”透视法则的内容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述了中国山水画透视法则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国山水画"六远法"透视法则的内容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山水画的构图一般或作长卷,或作立轴,长宽比例是“失调”的。但它能够很好地表现特殊的意境和画者的主观情趣。透视是绘画的术语,就是在作画的时候,把一切物体正确地在平面上表现出来,使之有远近高低的空间感和立体感。因透视的现象是近大远小,所以也常常称作“远近法”。中国山水画不一定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它可以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得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这种透视的方法,叫做散点透视或多点透视。这是中国古代的画家们根据内容和艺术表现的需要创造出来的独特的透视方法。  相似文献   

5.
郭熙是北宋最重要的山水画家之一。他的山水画曾对当时的山水画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他于传统绘画技法背景下所提出的“三远法”——即“高远”、“深远”、“平远”的绘画理论,是他在构图和透视等绘画技法上的经验总结,是对绘画理论的一个创新,为推动北宋山水画的全面发展和繁荣有着积极的贡献,也为后来的山水画技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也谈"三远"     
刘勇 《巢湖学院学报》2006,8(5):112-114
中国传统山水画作为平面成像的视觉艺术,与西方绘画一样也依据和应用透视学原理,关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透视理论,后人讨论最多的是宋代郭熙《林泉高致》中提出的“三远法,”即高远、深远和平远。三远法,实则是宋代以后山水画创作兴盛,画家们在实践中发挥到淋漓尽致地步的“移动观景”“以大观小”等观察方法的系统化、理论化总结。  相似文献   

7.
山水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画的主要画种之一而享誉中外画坛。山水画除以其水墨线条为本质特点外,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在透视上采用不同于一般的、特殊的透视办法。传统的山水画所采用的透视法一般称“远近法”,是我国南北朝时代画家宗炳在《画山水序》中首先提出来的,经历代画家不断补充,而逐渐形成适合我们民族表达思想情感和欣赏习惯的、以“近大远小”和“三远法”为主要内容的、特殊的透视方法和透视体系。  相似文献   

8.
“散点透视”是中国画透视现象的代名词。“散点透视”是由西方透视学引申出来的概念。它在“焦点透视”的影响下提出,以“焦点透视”为参照系,它既不符合中国传统的观察方法与中国画的实际,同时也无法摆脱“焦点透视”给中国画带来的困惑。它是在文化视点上以西评中的错位套用。“散点透视”不是中国画的透视方法。  相似文献   

9.
“三远论”是郭熙对中国画理论和实践方面最大的赁献。“三远论”论述了山水画创作中对于构图、透视原理的三种不同方法的视觉感受和绘画意境的诞生。“远”则是山水画家实现对自然之精神和规律的体验与追求之手段,最终实现人文精神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与西洋绘画相比,中国绘画有其独特的空间处理意识,即中国画的透视法.西画的空间表现可由三个方式概括:一、几何透视,二、光影透视。三、空气透视法,而中国画由于其独特的艺术追求、独特的表现手法和其独特的空间意识,它打破了焦点透视的限制,而采用散点透视的方式来与其追求宗旨相适应,超越了“张素以远映”的空间表现意识和手法,成功的解决了“目有所极,所见不周”的最大难题.  相似文献   

11.
王伯敏先生在地编著的《中国山水画的透视》和《新美术》中先后提及中国山水画观察、透视的方法,他说:“用移动视点的办法,即把视点‘逐步’往前移,让作者从这座山转到那座山。这样一路看去,一路画去,‘步步看’,‘面面观’,‘前顾后盼’,‘左看右看’,把所画到的景物,集中经营在一个画面上。”这种移动视点来观察、透视和取景的方法即是取移法,它是中国山水画特有的观察、取景的方法,是中国山水画情与景交融的媒介,因而是激活中国山水画的灵魂——“意境”,使之得以产生的良方。取移法在中国画画史k的应运而生决非偶然的。…  相似文献   

12.
西方油画风景与中国传统山水画艺术在绘画题材、构图、透视、笔墨、色彩等方面,有着不同的审美情趣和迥异的表现方法中国传统山水画尚“意”,重视物象内在精神和作者主观情感的表现,是一种人格化的自然,带有主观表现主义的特征;西方风景油画重“理”,以客观再现自然风案为目的.可称为自然的人化西方人通过对风景油画的描绘采实现对客观世界物理形式和谐的把握,在理想的视觉形式中寄托主体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中国人通过山水画艺术来彰显自身的心理和谐.实现理想人格的塑造和人与自然的心灵沟通西方油画风景与中国传统山水画艺术虽然都是以自然景观作为表现对象,结果却是大相径庭这种差异性之所以产生,究其原因是由于两种绘画体系所接受的文化、哲学思想及审美趣味的不同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3.
王伯敏先生在他编的《中国山水画的透视》和《新美术》中先后提及中国山水画观察、透视的方法.他说:“用移动视点的办法.即把视点‘逐步’往前移.让作从这座山转到那座山。这样一路看去.一路画去.‘步步看’,‘面面观’,‘前顾后盼’.‘左看右看’.把所画到的景物.集中经营在一个画面七。”这种移动视点来观察、透视和取景的方法即是取移法.它是中国山水画特有的观察、取景的方法,是中国山水画情与景交融的媒介.因而是激活中国山水画的灵魂——“意境”.使之得以产生的良方。  相似文献   

14.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审美语境上的差异主要存在两个方面:一、空间构造的差异。中国山水画的形态构成是“动点透视”,具有灵动多变的表现力;西方风景画则严格遵守科学的“焦点透视”法,具有模拟自然的再现性。二、审美取向的差异。中国山水画偏重“精神体验”,人与自然互相交融,追求“畅神”之境界;西方风景画则趋向“直感体验”,人与自然对立存在,追求人在自然中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山水画透视,采用散点透视法、移动视点、远视距、俯视,不受时空局限,据画面构图需要,可以灵活发挥主观能动性,随意安排景物,以达到艺术创造美之规律。  相似文献   

16.
园林艺术是空间与时间的综合艺术,是连续的、动态的风景构图形式。中国古典园林在发展中,受山水画美学思想的影响,借鉴了山水画的创作方法,以园入画,因画成景,形成了源远流长、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站在新时代的角度来看,写意山水画对园林题材的影响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透视法”的应用在西方绘画中是与他们的“幻觉主义”的“写实”画法息息相关,这种“幻觉主义”的艺术形式又是直接服役于“叙事”性绘画的美学需要。而中国绘画传统自始至终一直停留在所谓“远景短缩”的阶段,始终也没有表现过西方绘画中所能表现的“焦点透视”的关系,其根本原因是一种追求艺术表现力的美学上的探究。  相似文献   

18.
“三远”法是郭熙提出的精辟理论,从宋代至今,一直影响山水画坛。“三远”法具有相当重要的研究价值,过过曾被误解为科学中的透视法,贬低了“三远”法真实的艺术美学价值。笔者明确提出“三远、法并非科学上的透视法,而是艺术美学上的造境法,构图法。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绘画的空间表现对透视有一定的认识,但又不同于西方描绘景物的透视,画家采用散点透视从画面整体有节奏地决定各部分,组织各部分。为了创设画面的意境而采用“三远”、“虚实”、“取舍”之法。  相似文献   

20.
中国画素来以山水居首,“远”是构成山水画有如此显赫地位的重要因素。自六朝以来,“远”的理论的成熟与发展,本身就影响着山水画的继承与创新。北宋的郭熙强调“远”在中国画中的透视;到了韩拙,强调的则是画面的意境的营造;而元代的黄公望更上一层楼,把“远”的理论深化,追求画外之韵,人与物合的境界。本文将从宋元山水画的发展轨迹中探寻“远”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