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总会引起大学教育教学的变革,这样的变革首先是由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开始的。在传统教学环境下要求的是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专门人才。而社会发展需要的是具有优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创造型人才必须要进行新课程教学改革,改变教育教学中的培养目标。这考验着我们广大大学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师的创新能力,因为教育教学的改革本身就是一种没有蓝本和模式的教学创新过程,需要我们教师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首先我们自己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造性组织教学,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转变教育教学目标,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
周维昌 《科教文汇》2008,(23):97-97
《新课程》反映了新时代教育的特征,新课程理念指导着新的课堂教学,它要求我们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突破定势,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放手实践,探索创新。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反映了新时代教育的特征,新课程理念指导着新的课堂教学,它要求我们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突破定势,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放手实践,探索创新。  相似文献   

4.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因此创新教育也就成为当代教育改革,尤其是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之一。如何在历史教学中通过知识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我认为首要的是转变教师在教学中的行为。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应该怎样转变呢?在创新教育环境中“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是传递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  相似文献   

5.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目标.为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需要不断改革,我们的创新教育,不但教育的设备、手段、工具要更新,更重要的是教育观念的更新.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创造力,是时代对我们教育提出的要求.如何在历史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6.
21世纪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在人才竞争中,首要的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基础是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的灵魂是创新。因此,国家推出的《高中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思想就是倡导创新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而历史学科创新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历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历史学科具有的生动性、趣味性和丰富性等特点,采取多种策略,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从探究问题的角度、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为学生创造主动深入探讨问题的机会、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发展等方面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7.
当前幼儿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是培养幼儿的创新性思维和创新的能力。这需要幼儿教育教学从传统的教学理念向新课程理念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向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启发式、引导式、探究式、小组式教学方式方法转变;幼儿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方法需要向着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实现幼儿的自主探究过渡。这是我们幼儿教师的历史使命,每一位教师都要具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性,积极的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学习新标准,积极的改进教学方式方法,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作用,培养幼儿的自主意识和行为习惯,促使幼儿进行自主探究性的学习。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的技能型紧缺人才”教育,只要我们在工作中教师本身首先具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最终会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自学能力的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9.
孙瑞林 《科学中国人》2014,(4S):125-125
我们已身处知识经济时代,而知识经济的核心就是创新,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取向,全面推行的高中新课程改革,为创新教育有效的推进奠定了基础。数学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汪玉 《未来与发展》2004,25(6):62-63
一、教育创新是人才培养的基础2002年8月,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师范大学100周年校庆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不断培养大批合格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不断造就大批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历史任务。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不断推进教育创新。教育创新,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一  相似文献   

11.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替代旧的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解放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新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实际、学科特点有机的结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当前,在小学数学新课标的指导下,在创新性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牢固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现,把交给学生的知识转变为培养学生能力上来,以发展学生的个性为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创新是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而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要把最好的教育给我们的孩子,那么,这“最好的教育”就是要培养创新人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重视学生创新学习的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学生探索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新问题的金钥匙.  相似文献   

13.
王超  耿祝芳 《科教文汇》2010,(35):8-8,10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目前我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而学生人格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内核所在。在传统历史教学模式向人格塑造型教学模式转变的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开展历史人物的研究性学习,确立符合当今课程改革形势的创新观、学生观、师生观及德育观,遵循开展此类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与步骤,真正把创新教育与学生人格教育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理念下对历史课堂教学提出新的要求,为适应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要求,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应让情感贯穿课堂始终,用情感教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开发,培养自学能力;采取多手段,培养学生历史创新思维能力;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创新历史教学手段,优化历史教学。  相似文献   

15.
<正>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历史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素质。在当今信息化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很多途径如上网、看电视等获取知识,如果教师仍然进行照本宣科式的教学,则会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和热情。因此培养学生的历史创新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在新课程之下显得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一、调查的原因素质教育的灵魂——创新教育,己成为时代的浪潮,汹涌澎湃,振荡着每个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灵。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了准确把握高中生学习历史的脉搏,适应新课程改革(我省今秋加入高中新课程实验行列),让学生们在接受新课程中学得主动,学得…  相似文献   

17.
林婉瑜 《科教文汇》2013,(5):169-171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当今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但在传统教学中,大多数学生多采用以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为基本特征的方式学习历史,这与现代课程改革的要求是相违背的,它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因此,我们历史老师应该在历史教学的实践中转变观念,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开展社会实践与调查活动等方面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地接受新知识、新课程理念和新方法.使他们成长为会学习、会创造、会发展的新时代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8.
一、历史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是创新教育的主要参与者和实践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要想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创造性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率先垂范,锐意进取,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要不断学习现代教  相似文献   

19.
《科学》新课程的核心是实验教学和科学探究。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彻底转变教育理念,十分重视实验教学,积极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学会及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本文通过对当前科学教育现状分析及现代教育的要求,结合实例,阐述了探究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由于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对中小学师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免费师范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也就成为了师范院校教改的重要议题。近年来,中小学新课程改革要求强调课程的整合性,要建立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科学人文性课程,乡土历史课程的开设契合了这一核心理念,颇受教育界的关注。免费师范生历史专业课程的改革可以与中小学乡土历史教育相结合,探索人才培养新的发展方向,并应对当今乡土史教育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