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与精英创作相对的草根创作是农民工小说创作的半壁江山.其中蕴含的独特的生存意识既是"打工作家"特殊人生体验的展示,又是农民工阶层生存理念的表现.展示农民工面对苦难的坚强刚毅与知天认命,强调农民追求"现代生活"的合理性,看重农民工的生存权,是草根创作生存意识的具体表现.平民性、底层性、凡俗性是农民工小说草根创作中生存意识的基本属性.  相似文献   

2.
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立足于特定的时间(1975—1985)和空间(陕北黄土高原),全景式地反映了这一时期陕北人民苦难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如何从苦难中自我救赎,寻找生存之路。文章从时间和空间维度分别剖析苦难的生成,并理解主人公在苦难与生存间的救赎,从而把握这部现实主义巨著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3.
在鬼子的笔下,苦难与困境是人类生存的底色,但苦难不是他写作的真正目的,而表现在荒诞与困顿中人类的行走姿态,探讨苦难的根源,追问和寻求苦难生存中有意义的生命存在形式才是他的本意。  相似文献   

4.
犹裔美籍作家文学作品中对各类女性形象的描写和塑造包含着从性别、种族及历史的变迁等角度探讨女性生存境况的大量内容,其中内容丰富的女性生存意识,表达了历经民族苦难与性别压迫的犹太女性面对移民生活生存状况的融入、抗争和追求,也体现了更有生活自觉和觉醒意识的犹裔美籍作家群体对于犹太女性现实生活的设计。因而,不论是就文学成就还是思想成就而言,这些生存意识的表达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余华的作品《活着》讲述了主人公福贵坎坷的人生历程,通过苦难和死亡演绎了当时中国最底层人民所具有的优秀品质。本文从生存哲学视角入手,通过对"活着"的阐释——生命的苦难;活着的理由——忍耐与亲情;活着的态度——乐观的力量;活着的意义——生命的关怀这四个方面进行解读,深刻阐释余华长篇小说《活着》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6.
余华的《活着》,是一部真正关注人生苦难及苦难中生命个体生存意义的写实力作。小说的价值已从学的层面延伸到整个人类生存意义的深刻的哲学命题上。对于在极度生存状态下生命个体为什么能活着,活着是为了什么这样一个基本命题,它给在极苦难与不幸境遇中仍能活着的人提供了一个参照样本,从而解读出人类千百年来面对苦难仍生生不息的精神根源。  相似文献   

7.
张波 《文教资料》2009,(11):25-26
《活着》以一种淡漠的话语基调,叙述了主人公福贵历经众多的苦难后依然平静地活着的故事,表现了人们超越苦难与自我救赎的执着精神和坚韧顽强的生命力,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凸显了苦难生存境遇中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8.
作家余华以其小说的先锋性品格引起文坛注目。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他的创作由对话语先锋意识的重视向写实传统靠近。在《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作品中,直视人类生存的苦难与忍耐,进行着充满人道主义温情的寓言式表达,表现出人类面对生存苦难和命运时灵魂发出的内在声音。  相似文献   

9.
余华在《活着》中用平静的语调向读者讲述了富贵的坎坷人生故事,从叙事内容到作品内涵都表现出一种坚强而又孤独的生命意识,主要表现在对生命价值和目的的全新认识、对苦难的正视与超越等方面。这种独特的生命意识,从哲学层面来看是一种积极面对生存,沉着应付苦难,坦然面对死亡的人生观,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作家从终极意义上对人的生存悲剧和生存宿命的探寻与超越。  相似文献   

10.
作家余华以其小说的先锋性品格引起文坛注目,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他的创作由对话语先锋意识的重视向写实传统靠近,在《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作品中,直视人类生存的苦难与忍耐,进行着充满人道主义温情的寓言式表达,表现出人类面对生存苦难和命运时灵魂发出的内在声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