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构思本课是苏科版科学教材第三单元《生命之源———水》中的第二篇“观察水”中的第二版块关于“溶解”的内容。就教材地位来看,本单元用水的话题作为研究地球物质的切入点,意图是站在生命的角度全面客观地认识水对动植物、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的巨大影响,真正体会水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增强节水意识,自觉保护水资源。“观察水”这一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水的一些性质。首先,通过对一杯水和一滴水的观察,让学生能够全面细致地描述水,并能利用所学知识鉴别六种液体。然后,引导学生观察糖在水中的变化,发现水能溶解一些物体。最后,引导…  相似文献   

2.
“观察水”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用鼻子闻、用眼睛看、用舌头尝、用手摸等多种感官的感知方式认识水,并能使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发现,知道水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本课主要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让学生从四杯不同的液体中找出哪一杯是水,强化学生对水的基本性质的认识(无色、无味、无嗅、透明等),从而归纳认识物体特征的一般方法。第二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液体的一般特征,发现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容易流动等特点,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准确的表达能力。第三个阶段主要是一个拓展性的运水比赛活动,让学生在运水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水的流动性,间接了解有关虹吸现象。  相似文献   

3.
教学目的 “连续测量一杯热水降温过程”的实验活动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冷热与温度”第一课时中的一个教学重点。其主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预测、实验、收集数据和作曲线图等几个实验流程,逐步发现热水变凉的规律,并能从中领悟到身边平常的小事里也蕴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生活中处处都有科学问题和科学奥秘。  相似文献   

4.
夏晓勤 《阅读》2014,(3):22-23
有这么一句话:“第一个把美女比做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算是庸才,第三个就是蠢才了。”是的,“话说三遍淡如水”。同样,我们写作文,最怕的也就是没有新意。  相似文献   

5.
许多初中物理练习有这样一道习题:如图1a所示,将装有一定量水的试管放在盛水的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当烧杯中的水沸腾后,继续加热一段时间,那么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试管中的水能否沸腾?有答案说:“试管中的水能达到沸点,但不沸腾。”也有答案说“试管内水温不能达到沸点,不能沸腾。”  相似文献   

6.
许多初中物理练习有这样一道习题:如图1a所示,将装有一定量水的试管放在盛水的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当烧杯中的水沸腾后,继续加热一段时间,那么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试管中的水能否沸腾?有答案说:“试管中的水能达到沸点,但不沸腾。”也有答案说“试管内水温不能达到沸点,不能沸腾。”  相似文献   

7.
从认知主义视角对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的“水”意象进行分析,探索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认知主体对于“水”意象构建方式的共性。中西方在构建概念时往往以水的物理特性为认知的基点,通过象征、比喻、类比、同构性等对应关系激活系列百科全书知识,最终构建出一个多层次、射线型的“水”意象矩阵。利用概念整合理论,文章还解释了中西方文学作品中普遍存在的“水”意象的罪罚象征意义的产生机制。  相似文献   

8.
1实验考试背景 (1)本实验考试内容选自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人体的营养》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中的“进一步探究”栏目。  相似文献   

9.
英国学院派小说家戴维·洛奇的“校园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小世界》被誉为“西方的《围城》”。前人曾对它的互文性、狂欢化、反讽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本文将从二元对立到二元共融的角度对小说中的文化冲突、双重叙事结构、荒芜与拯救主题等加以评析,力求更深入地探究作者意图、解读文本。  相似文献   

10.
提高科学学科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科学能力因素很多,教学活动中的教学策略,是教师必须探索的,创设“情感”情境,构建和谐氛围,适时质疑,营造适当的“问题情境”,掌握课堂语言艺术,变“听讲”为“欣赏”,及时获取反馈信息,使教学过程“盲目”为“主动”,灵活选择教法,变“填充式”为“探究法”。  相似文献   

11.
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重点,通过引导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神奇的水》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生命之源——水》单元中的第3课。这一课,着重让学生经历一次科学探究的过程,引发学生认识事物的因果联系。学生要根据餐巾纸和水等有关材料相互作用的结果,认识毛细现象发生的原因和水的张力。  相似文献   

12.
“物莫非指,而指非指”中的“指”与“精神”、“理念”、“意志”等在含义上毫无共同之处,把它们相联系是错误的。物的名字只是物在人头脑中的一个映象,要把物和指代物的名字严格区别开来。《指物论》的中心思想是物质第一,精神第二。  相似文献   

13.
小学《科学》是一门科学的启蒙性学科,注重“做”的方法、过程和体验,注重在活动中发现规律、掌握知识,充分体现出学生所学的知识是“做”出来的,而不是听来的。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为学生精心设计“做”的环境,巧妙指导学生会“做”,且要“做”得好、“做”得懂,从而“做”出知识、“做”出能力,逐步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科学品质。下面,结合自己执教的《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谈谈体会。  相似文献   

14.
运用CiteSpace计量可视化分析软件,以CNKI数据库中关于学前融合教育的377篇文献数据为研究对象,通过关键词、作者和合作机构分析,揭示国内对学前融合教育研究的现状。结果表明:第一,国内学前融合教育的研究已经初具规模,但还不够成熟,研究者合作及机构合作较为分散,暂未形成密切的合作关系;第二,学前融合教育研究虽然研究成果丰富,但大多数研究还局限于现状的剖析及其对国外研究成果的简单套用,缺乏深度的数据挖掘;第三,国内研究较为关注儿童融合过程所涉及的各教育要素问题及其理论模式构建;第四,学前融合教育研究经历了六阶段的发展模式;第五,“特殊儿童教育”是学前融合教育研究中最为前沿的热点主题,“融合”则是学前融合教育研究的根本出发点。  相似文献   

15.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小学科学教学没有也不可能承担培养科学家的任务,“人人具有科学素养”已成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可见,科学探究是培养儿童科学素养的重要手段。目前,“科学探究”已成为科学课堂教学活动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16.
对胡义成教授的《关中文脉》进行了述评。指出了文中的两处技术性失误。着重赞扬了该书成功地游走于地域文化学和人居科学之间,且不时言人未言或言人少言。该书上册倾力于破解关中人的“集体潜意识”特征,显示关中文脉“炎黄互补”“周秦互补”“汉唐互补”及“儒道互补”“儒法互补”等圆融的文化特征。下册为关中文化影响下的人居科学,它以周公“天哲学”为基点,具有重视生态环保和环境友好、体现中国人“绿色审美倾向”等特征。建议发挥风水思路并吸取国外当代成果,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科技体系。胡教授不计较“学术贯通”费时费力而“经济效益”太差,不怕“坐冷板凳”,因而获得了巨大成功。  相似文献   

17.
丁宝兰同志在《柳宗元世界观的实质问题》(载《哲学研究》一九七九年第二期)中,对于柳宗元世界观矛盾而复杂的现象加以探讨,并批判了“四人帮”把柳宗元看作“杰出的法家”的谬论,这是有意义的。但是,丁同志认为柳宗元世界观中的朴素唯物主义和反天命思想部分仅仅“居于被支配的、非主要方面的地位”,因而他的世界观的实质是唯心主义的,甚至说他没有“一星半点唯物主义战斗精神的气味”等等,这种观点,我们还不敢苟同。这不仅关系到对柳宗元这一唐代著名哲学家的评价问题,而且还涉及  相似文献   

18.
洛阳出土的“东井灭火”陶井栏平面呈“井”字形,下有长方形井壁。陶井栏铭文为“东井”“灭火”。陶井栏正面有肩扛“灭火”铭旗帜人物,是“救火”的基层官吏“啬夫”。紧跟其后的“禽鸟”,应是“御火”瑞鸟。陶井栏两个侧面模印的牛图像,是用来祭祀火神的牺牲。陶井栏周身雕饰的卷云纹、鱼纹图案,是水的象征。“藻井”形图案,是厌火的象征。菱形纹图案,是防火寓意的具体反映。陶井栏表面涂成银灰色,是银河的象征,银河的“水”通过“云”“雨”演化为地上的水。中华先民非常重视防火、灭火的预防教育并采取了相应的具体措施。东汉陶井栏上的铭文和图案,就是这种防火、灭火观念的具体反映。  相似文献   

19.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刘健合同案”出发,讨论“阴阳合同”对运动员的潜在威害。并从法律角度分析足球职业联赛中“阴阳合同”的法律效力。研究认为:出现在中国足球职业联赛中的“阴合同”和“阳合同”都具备法律效力。足协在处理“阴阳合同”时候,应当严格按照备案合同执行,同时“阴合同”对俱乐部和运动员均有法律约束力;“刘健合同案”反映出足协在合同管理上的不规范;限薪缺乏科学性。建议足协对备案合同进行制度化管理,加大合同审查力度;科学化限薪;建立我国的体育仲裁机构。  相似文献   

20.
教材章节的命名涉及一个课程若干核心概念和关键词的厘定.通过检索CNKI数据库,可以窥视目前国内基础教育界鲜有关于教材章节命名的研究.现行教材中,章节名称大多是以直接描述科学课程内容的方式命名的,没有彰显和关注学习者作为“人”的经验与感受.从“人文关怀”的视阈出发,搜集和梳理浙江教育出版社科学教材中章节的名称,经分析与研究可以发现:该版本的章节名称能够凸显和关注学生的地位,且生动形象,能启发学生学习,从而锐化学生问题意识,关注思维过程,浸入生命教育的理念,进而促使科学教育回归教育语境中的人文关怀,实现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