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教材分析;《鱼儿的奥秘》一课选自大象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探访鱼儿》。本单元属于“综合探究活动”单元。本单元以学生常见的动物——鱼做为切入点,自然生成了《鱼儿的家》、《鱼儿生活得好吗》、《还鱼儿一个美丽的家》、《鱼儿的奥秘》四个科学探究活动课题。本课是这一单元的结束课,通过前期的层层铺垫,本课最终将教学目标指向了“鱼类的共同特征”这一科学概念。  相似文献   

2.
鲁桂红 《科学课》2009,(1):36-38
教材分析;《鱼儿的奥秘》一课选自大象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探访鱼儿》。本单元属于“综合探究活动”单元。本单元以学生常见的动物——鱼做为切入点,自然生成了《鱼儿的家》、《鱼儿生活得好吗》、《还鱼儿一个美丽的家》、《鱼儿的奥秘》四个科学探究活动课题。本课是这一单元的结束课,通过前期的层层铺垫,本课最终将教学目标指向了“鱼类的共同特征”这一科学概念。  相似文献   

3.
赵然 《天津教育》2023,(4):61-62
<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以及国家“双减”政策的深入推行,以“活动”为单元教学主体,学生自主探究文本再进行大量活动实践的“活动·探究”单元,势必成为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意识,拓展学生语文学科思维,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和载体。因此,厘清“活动·探究”单元教学的概念与意义,落实好语文学科的实践性,进而真正体现出该单元的教学价值,也就非常值得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邵淑芬 《物理教学探讨》2003,21(4):37-38,44
1 引言Webquest理论是1995年由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教育技术系伯尼·道格(Bernie Dodge)和汤姆·马奇(Tom March)创立,它是一种基于互联网资源的授课计划或课程单元,也可以理解为“网络环境下主题探究性学习”。这种新的网络教学模式比较强调学生主体性发展和探究能力的培养。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精辟地指出:“所谓知识,是过程,不是结果。”所以现在的教学从重教师的“教”转向重学生的“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乐于探究,  相似文献   

5.
高一化学“绪言”是新教材的第一课,我们将其由一课时扩展成主题为“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的研究性学习单元,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网络环境开展教学和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单元教学活动时间为两周,其中占用二课时教学时间。单元设计方案简述活动目的围绕“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这一主题,结合教材内容,充分应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和自主研究学习活动。通过课堂教学、网络查找、教材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基本特征,决定了本课程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课前、课后、校内、校外的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中.其教学形式也因此更加强调体验、研讨与探究。但是,按照每周两课时的教学时间,教师很难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知识传授与调查探究有效地结合起来.针对这一矛盾,在实践中,我们结合教材单元主题活动编排的特点,尝试进行了“单元组织教材、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具体步骤是:提出探究问题——制定探究计划——自主调查探究——汇报交流深化——实践拓展内化.其中,“提出探究问题”和“制定探究计划”为第一个阶段,在教师的引领下,一课时完成;“自主调查探究”为第二个阶段,由个人或学生自愿组成的合作探究小组,深入社会生活,用一至二课时和相应的课外时间自主完成;“总结汇报交流”为第三阶段,由学生将各自的调查探究成果,在课堂上交流,实现信息共享,用一课时完成;“实践深化提高”为第四阶段,由学生将探究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在社会生活中去实践检验,逐步内化为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7.
“探究——研讨”教学法,就是把教学过程分为“探究”和“研讨”两个阶段来进行教学、所谓“探究”是教师提供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自主地通过操作和实验去认识事物;而“研讨”是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对“探究”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获得科学结论;这两个阶段是紧密联系的。笔者认真学习这一  相似文献   

8.
“1335”探究教学法又称单元探究教学法。它是南昌一中化学教师彭嘉全一九八五年开展的一项教改实验。其特点是将一个教学单元(1个或几个自然章节)的教学全过程分为“课前预习、课堂探练、课后进取”三个阶段,将课堂教学分为“复习引人、启发探求、小结迁移”三个步骤,将“启发探求”新知识的思路按教学内容的信息特点设计为五种课型,故称之为“1335”探究教学法。 “1335”探究教学法的要点: 1.基本思想: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入手,按照学科的知识结构及迁移规律和学生心理特点及认识规律,运用启发探究方式,积极引导学生遵循整体原理的公式(整体——部分——  相似文献   

9.
教学法总是随着时代而前进 ,随着人们教育理念不断推新而不断变革 ,教学模式亦然。“小学语文启·导·研三级阅读教学法”就是与时俱进的结果 ,是贯彻教育部颁布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试用版 ) ,学习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推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产物。一、“启·导·研三级阅读教学模式”原理简介“三级阅读教学法”是学生在教师引导和组织下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读书实践活动 ,学会阅读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论体系。它的全称是 :“小学语文启读——导读——研读三级阅读教学法”。启读 ,就是启发学生自主读书…  相似文献   

10.
“有限样本空间与随机事件”是一节较为经典的数学概念课.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较好地遵循了数学概念获得的一般流程.作为高中“概率”单元的起始课,这节课着眼于大单元教学目标,采用基于情境和问题导向的课堂教学方式,从学生初中阶段的学习认知出发,逐步形成以集合论为基础的数学观,建立在集合基础上的样本空间与随机事件的概念.在教师的引导下,数学探究学习贯穿了整堂课教与学的过程,帮助学生获得“四基”,提高“四能”,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1.
<正>相较于传统教材,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实现了“华丽的转身”,增加了四个“活动·探究”单元,并且将之与本单元阅读、写作巧妙融合在一起,真正实施了语文实践性学习。这就要求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讲授”型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学生自主建构、自主探索,真正推动语文的深度学习。基于此,笔者认为在“活动·探究”单元教学中,教师需要以核心项目为引领,开展项目化学习,真正让“活动”与“探究”落地。一、项目化学习对“活动·探究”单元的意义项目化学习结合学生的体验和感悟,  相似文献   

12.
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中学语文,学生怎么学?教师怎么教?这里面大有学问。依我看,关键在于要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组织学生演练好语文能力训练“三部曲”。什么是语文能力训练的“三部曲”呢?我的理解和界定是:“自学&;#183;积累——思考&;#183;讨论——运用&;#183;创新”,或简称“积累&;#183;思考&;#183;创新”。这是一个教学训练过程,也是能力发展过程。我说过,“点拨——创新”教学模式,其训练发展过程包含了“三阶”、“五步”。  相似文献   

13.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提出:“注重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将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结合,提升语文综合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关注语文学科内部整合,构建“大单元”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地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同时,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展开“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课程结构,穿插“活动·探究”的单元学习任务,充分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而在一线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出现以下问题:(1)认知错误。不少教师错误解读“大单元”概念,  相似文献   

14.
本世纪五十年代,通过对化工“单元操作”(Unit Operation)的深入研究与分析综合,发现各种“单元操作”中寓有共同的原理,即均可以三种物理现象——动量传递、热量传递、质量传递来加以归纳。美国成斯康星大学的R·B·Bird率先在1958年开出了一门新课程“Transport Phenomena”。这是化学工程学科从“单元操作”往“传递过程”发展的一个转折,基此形成了一门新课程“传递过程原理”(Principles of Transport processes)。我国早在六十  相似文献   

15.
苏联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想的基础。比较是一种逻辑方法,学生掌握好比较的方法,将会终生受益.因此,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法的能力应是每个教师的责任。 “数的整除”教学单元中,概念很多,内容抽象,概念间又有较多相近和相似之处,学生容易混淆、不易掌握,往往产生不少错误。为此,教师在复习本单元时,将有联系的、容易混淆的知识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逐步领悟和学会比较法,并发展思维。 一、在辨识异同时,渗透比较法。 在本单元中有较多容易混淆的概念。如:“整除和除尽”;“质数和合数”;“约数和倍数”;“质数、质因数、互质数”等等,这几组概念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复习时若运用比较的方法,把它们的相异之处揭示出来,便能使学生准确地把握概念的本质。如质数和合数这  相似文献   

16.
大任务是单元教学的预期成果,可以使单元学习目标具体化,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探究主题意义,实现核心素养的落地;大任务为单元提供了构建更大思考情境的可能,促使师生在任务的视角下认识情境,明确怎样创设真实情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本文通过“把握教材和学情——确定单元目标——提炼大任务——设计教学活动”这一实施路径的研究背景和过程以及案例说明,呈现大任务统领的单元整体教学这一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7.
“圆的周长和面积”这一单元的知识概念和公式较多,学生在理解和运用方面都有一定的困难。而且这部分知识是学习“圆柱和圆锥”的基础,因此,搞好这一单元的教学工作有重要意义。本单元知识教学的重点是圆的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及其计算。教学难点是正确区分圆的周长和面积概念及其公式的理解和运用。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引导动手实践增强感性认识《大纲》中明确指出:教学时,不仅要使学生学到知识,还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因  相似文献   

18.
科学概念是组成科学知识的基本单元,是科学知识结构的基础。科学概念的教学是中学科学教学的关键。以往教师对概念教学的方法是“讲透概念,再做练习”或“精讲多练”来建立对概念的理解,这导致学生概念运用能力较弱。而新课程要求通过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概念建构过程,以达到科学概念的建构的目的。因此,如何将科学课程标准中的要求转化为学生可以学习、教师能够把握的具体概念,  相似文献   

19.
这一单元是初中学生第一次系统的接触说明文,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掌握“有条理的说明事物”的方法,说明事物必须讲求说明的顺序,这一单元的突破口笼统的说是“说明的顺序”。 说明的顺序常见的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学生所接触的说明文往往不是单一顺序。有时,文章大的结构安排采用一种顺序,而在某一个局部,根据内容的需要采用的是另一种说明顺序。 对说明的“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学生尚容易理解,按照“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则比较困难。逻辑顺序是指由现象到概念、由一般到特殊、由主到次、由简到繁等的顺序。学生理解“逻辑顺序应明白两点:一是明确范围——说明事理  相似文献   

20.
一、注意把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许多青年学生对概念的学习掉以轻心,认为只要能背诵就可以,其实不然,应该真正地领会其内涵和外延.美国哈佛大学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都必须注意学科的基本结构.而学科的基本结构就是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提出了“探究学习”法,“探究学习是这样一种过程:在研究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通过儿童的主动参与,发展探究能力,获得理解客观世界的基础——科学的概念,概念是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的反映.对于概念的学习与形成,美国心理学家鲍尔·希尔加德指出了科学方法:“在科学中,概念的形成可通过抽取特征和具体事例归类而得到发展.学习概念的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