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卢忱  郝运慧 《文教资料》2014,(24):48-49
本文在回溯中国莎士比亚电影改编历史的同时,以《夜宴》为例,从人物刻画、叙事转换和画面呈现三个方面揭示近年来国内影视改编出现的“奇观化”倾向,并进一步提出中式元素的堆砌及功夫表演的路数是行不通的,中国电影重要的是具有差异性的、深层次的、能与当下建立起联系的创作角度。  相似文献   

2.
杨阳 《文教资料》2011,(5):20-21
作为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悲剧之一,《李尔王》吸引了诸多人的兴趣。因此,许多学者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本文旨在研究《李尔王》中对比和烘托写作手法的运用。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读者可以了解到人性的光芒与黑暗。  相似文献   

3.
阿占  张佐娟 《文教资料》2011,(32):23-24
电影《罗生门》主体改编于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筱竹丛中》。小说用一种近似于意识流的手法写作而成,叙述了一个莫名其妙的凶杀案,用主角的非常主观的视角去揣测当事人的心理。电影对小说的改编非常成功。黑泽明用了四种手法讲述了一个杀人的故事,这样就很完整地将小说中的"意识流"的妙处展现了出来。改编后的故事,其电影元素受到了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红楼梦》的改编与传播为研究对象,将《红楼梦》改编作品的脉络理清,并找出《红楼梦》传播的主要方式。《红楼梦》的改编既体现了传统的、民族的审美特性,也渗透着不同时代的审美需求,与《红楼梦》原著相比,改编作品更具有时代气息,但同时也带有一定的商业利益,因此,对《红楼梦》的传播与发展来说有利有弊。  相似文献   

5.
6.
电视剧《木兰传奇》在新时代背景下对《木兰诗》进行重新演绎,摒弃原诗中落后的封建忠孝和男尊女卑思想,突出女性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强调中华儿女热爱和平,关注民族关系的处理,是新时代电视剧对传统文学作品改编的成功尝试。  相似文献   

7.
依据海德格尔哲学理论,从“非本真向死而在”和“本真向死而在”两个方面比较分析张艺谋电影《活着》和黑泽明电影《生之欲》中主要人物的死亡观,可以发现两位电影导演在死亡观方面和哲学境界方面的不同。张艺谋电影中主要人物的存在方式是“非本真生存”,对待死亡的态度是“非本真向死而在”,即中国人的世俗哲学“好死不如赖活着”。而黑泽明电影中主要人物的存在方式先是“非本真生存”,直接面对自己的死时,对待死亡的态度转变为“本真向死而在”。两部电影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塑造体现了电影艺术家在死亡观维度上的追问与反思,更反映出了黑泽明导演比张艺谋导演的哲学观念要深刻。  相似文献   

8.
<义侠记>是沈碌对小说<水浒传>中关于武松部分的改编.改编后的<义侠记>在情节结构、思想意义、表现形式等方面都与<水浒传>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分析差异的同时,还从作者自身及其创作的角度剖析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代杰出的杂剧作品,明清戏曲小说受其影响者甚众。一些文人还将其改编成南曲《西厢记》。明代崔时佩、李景云的南曲《西厢记》就是较著名的一个本子。对于崔时佩、李景云的改编,论者多从曲调、文词上进行评说,且褒贬不一。本文试图从思想倾向、结构、人物形象等方面来分析,《崔西厢》更多地流露出封建正统思想和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的倾向,其思想性无法与《王西厢》同日而语,崔莺莺的形象失去了连贯性,亦缺乏光彩,但其戏剧结构无疑比《王西厢》更严谨,更富有逻辑性,更适合舞台演出。因而,将崔时佩、李景云的改编抬得很高或贬得很低都是不恰当的。  相似文献   

10.
对人性和权力的描述和剖析是莎士比亚作品中常见的主题,也是其文学成就的主要表现之一。《李尔王》作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其成功之处不仅表现在文学技巧的应用和语言表达上,更体现在其对人性及权力的深刻描写上。作品围绕王室权力的争斗,表现了人性在爱恨、道德、欲望中的挣扎,以及人对权力的向往和追求。  相似文献   

11.
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处处洋溢着人文主义思想,尤其在其四大悲剧中,通过悲剧形象的塑造向人们传递了人文主义的内涵,讴歌了人文主义精神,表达了对人文主义理性的追求。  相似文献   

12.
莎士比亚作品在印度的翻译和改编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带有明显的文化挪用和逆写帝国的痕迹。印度的莎士比亚研究既受到西方同行的影响,也有自己的研究特色。他们的莎学研究既有平行研究痕迹,也有影响研究的成果问世,还有跨文化阐释的创新。  相似文献   

13.
大部制改革中的制度移植与本土适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部制是西方发达国家最早实施的管理国家事务的行政制度,并已取得很大成效.多年以来,我国也一直在探索政府职能和政府机构的优化配置问题.以大部制改革为龙头的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已正式启动,同时作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新切入点,其正在逐步实现制度移植的实践化和本土化.  相似文献   

14.
酉阳冉氏土司的历史悠久,经历了李溪官坝创业、铜鼓潭巩固到忠孝坝全盛的过程。酉阳冉氏土司的族属歧说不一,经历了由汉而土家的变迁过程。冉氏土司对元明清三朝的酉阳甚至西南地区的民族关系有着正负两方面的影响:积极方面表现为巩固了中华民族一体多元的民族结构、强化了民族之间的团结交流和促进了少数民族的社会进步,消极方面则体现在严酷的压榨与剥削和频繁的征调与讨伐等。  相似文献   

15.
初入大学,大学新生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出现了很多不适应的现象。查找原因,分析问题,帮助大学新生及时适应大学生活,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和指导,从而完成自身角色的顺利转变,对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新生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广西作家东西创作了多部优秀作品,其中篇小说《没有语言的生活》获首届鲁迅文学奖,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天上的恋人》荣获第十五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本文以《天上的恋人》为例,从情节境遇、主题思想和话语组合三个方面来探讨该部影片的改编艺术,以期给桂西北小说与电影的改编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回顾历史,影视改编呈现出典型的时段、地域、文化等特征;古典名著也受到现代影视的促进而扩大了传播。但进入21世纪以来,科技含量越来越多的影视对古典名著的改编却走上了过分追求市场化和吸引观众眼球的弯路。因此,探求影视改编的新路和方向便成了当下学界讨论和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郭沫若是个深受外国戏剧浸染的中国现代史剧作家。郭氏自称早期的浪漫主义史剧创作主要是受歌德的影响,但由于他对歌德的借鉴是基于对歌德的一种误读,实际上更接近于“席勒式”的纯主观的浪漫主义。40年代以后,郭氏的史剧理论与实践发生了向莎士比亚式的客观性的转变,可是由于当时的历史语境和主流话语的导控,其表现手法又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莎士比亚。纵观郭氏后期的史剧创作,唯有《孔雀胆》是从精神实质上接近于莎士比亚的作品。本文试图从郭沫若的史剧观念与创作的衍变入手,论述歌德和莎士比亚对郭沫若的史剧理论与实践的不同影响,从中探寻中国现代剧作家接受反应的一些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9.
周建华 《海外英语》2012,(10):213-215
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通常被认为是对原作的背叛。甚至一些电影艺术家也认为电影是一种由"照相术"发展而来的较直观的艺术表现形式,而文学中抽象的概念和意象美是难以用直观的影象来表达的。《喜福会》是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含义深远的意象是作品的一个显著特征。通过比较分析小说及其电影改编作品的意象,探讨抽象的文学意象是如何被移植到电影中的,从而突出改编的价值,解构文学与电影之间的二元对立。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 ,作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中的一种理念和制度 ,校本位培训的提出引起了普遍的关注 ,对院校培训形成了挑战之势。为了继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院校培训必须认真反思 ,及时搞好自我调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