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职院校校本德育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校本"是一个外来词,英语表述为school-base.校本教育的提出,源于"校本课程"的概念,是指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是以校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课程开发中的运用.校本教育理念运用到学校其他活动中,便可以形成校本管理、校本研究、校本模式等,这些要素的组合和相互作用,构成了各具特色的校本教育."校本德育"就是指立足于本校,在深入研究本校德育实际、充分挖掘本校德育资源、组合有关德育要素基础上形成的符合学校特色的德育理念和德育模式.它是对校本教育内涵的拓展和挖掘.  相似文献   

2.
课程是丰富学生生命体验、建构道德与审美、完善精神世界的重要方式,建构校本德育课程是落实学校德育教育的有效路径。文中通过以成语文化为题眼,打开校本德育课程的新视角;以学科统整为主线,探索校本德育课程的新模式;以人文环境为核心,打造校本德育课程的新空间;以创意活动为路径,推动校本德育课程的新体验;以家校协同为支撑,释放校本德育课程的新能量等五个方面,阐述了以传统文化与国学为背景的校本德育课程学校实践案例。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精神是以热爱祖国为核心,涵盖追求和平、勤劳勇敢、诚信善良、勤俭正直、自强不息、团结仁爱、改革创新等在内的国民精神。加强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更是秉承本民族优秀传统的要求。加强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倡导:加强德育环境建设,创设良好的民族精神教育氛围;强化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使学生感受民族精神的熏陶;拓宽教育阵地和资源建设,培养学生感悟民族精神的能力;积极开展德育活动,突出寓民族精神教育于活动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上海市光明初级中学的德育工作坚持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核心,并以德育校本教材的形式,与道德行为的达成目标相结合,形成分年级、分层次的德育工作目标。学校努力培养学生对伟大祖国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的认同感,引导学生树立健全的现代公民人格。为了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学校注重“实践——感悟——再实践——内化”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感悟,进而在生活中再实践,以亲身体验巩固认识,使德育内容有效地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和内在品质。学校把民族精神教育:融入学科教学过程中融入主题教育过程中融入仪式教育过程中融入社会实…  相似文献   

5.
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关键与重心,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就是指立足本校特点,充分发挥教师、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挖掘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各种德育资源,并整合各种德育资源,贴近学生、学校、社会,开展德育校本课程研究,创造性地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将德育工作落在实处,提升德育工作效益,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本文就如何挖掘校内外德育资源,开发德育校本课程,提升德育工作的效益,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学校德育工作要结合实际,以常规教育为基础、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为重点、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依托,紧紧围绕推进教育民主、实施爱心工程、弘扬传统文化和培育民族精神。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种德育资源,不断创新德育内容,开展德育活动,拓展德育途径,丰富德育载体,完善德育评价,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寓德育于管理之中。完善德育工作机制,加强学校政教处、班主任、少  相似文献   

7.
金琪 《现代教学》2009,(10):51-51
如何使学校教育全方位地涵盖民族精神教育的基本内容,使民族精神教育课内课外体系并重?如何将民族精神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的总体规划,充分挖掘各门学科的民族精神内涵,探索符合学生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民族精神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对此,我校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关于课程与德育整合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从在中职德育课堂中渗透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性,中职德育课堂教学渗透民族精神教育的主要原则和中职德育课堂教学渗透民族精神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方法这三个方面来对我国中职学校的民族精神教育进行探讨,实行现代化教育模式,充分发挥民族精神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凝聚和激励作用,从而不断推进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9.
校本课程开发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亮点,我校立足学科建设、打造学校特色,几年来对校本课程开发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和探索。已开发实施了弘扬与培养民族精神的校本课程系列,我们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办学宗旨及教师资源,侧重于以“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读书”为主题的学校特色下校本课程的开发,从而全面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相似文献   

10.
首先提出开发校本化德育课程是解决当前小学德育教学实效性不足的重要策略,进而分析小学校本化德育课程开发对学校教育、学生发展和教师教学的价值,最后基于以上的理解,结合实践总结了学校校本化德育课程建设的三方面经验,即依据社会需要建设德育校本活动课程、让学生参与德育校本活动课程建设和依据学校特色资源建设德育校本活动课程。  相似文献   

11.
德育是小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校本课程的建构与学校特色建设是学校有效、规范开展德育工作的保障。本文结合小学德育工作实际,对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的建构与学校特色的建设提出一些可行性策略。  相似文献   

12.
<正>校本课程是指能够适应学生和社区发展的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以及学校特色和地方特性等环境因素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客观要求。职业学校应认真思考如何从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出发,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对职业学校学生的素质要求,开发校本化德育课程,形成特色鲜明的德育课程体系。一、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德育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国家和上级有关教育部门规定开设的课程以外,根据本校的教育资源特点和学生道德发展需要所建立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体系。既包括学校、班集体的精神、人际关系、制度、物质、环境等内容;也包括学校、班级组织的各种课外教育活动,如主题活动、传统活动、团队活动等;还包括学校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开设的其他课程。  相似文献   

13.
校本课程开发作为一种理念与模式,在我国仍处于初始阶段。目前,对初中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还很欠缺,缺乏必要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尝试性地从德育、智育和体育三方面对初中校本课程进行开发,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弘扬民族精神,教会学生做人;开发智育校本课程,拓展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发体育校本课程,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刘洁 《上海教育》2010,(17):79-80
校本德育是以学校依法自主办学为前提,以德育基础工作的规范性和学校德育特色的创造性为基本内涵,以学校和地域的优秀文化传统、优良的教育传统为背景条件,从本校学生实际出发,以学校管理者与教师为构建主体,通过德育课程建设、德育管理、德育研究等工作的校本化来体现德育是学校的自主行为。其中,校本德育课程是学校德育特色通过课程予以确立和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5.
校本课程开发作为一种理念与模式,在我国仍处于初始阶段.目前,对初中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还很欠缺,缺乏必要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尝试性地从德育、智育和体育三方面对初中校本课程进行开发,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弘扬民族精神,教会学生做人;开发智育校本课程,拓展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发体育校本课程,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上海市科教党委和上海市教委组织了高校专家、中小学校长、教师、区县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等各方面力量,进行了为时一年多的调查研究,于2004年3月推出了《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提出了上海市地区性的以民族精神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学生德育整体框架。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以后,学校教育跨上现代化进程之际,对学校教育提出了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是上海率先对此作出的全面科学的回答。纲要也为如何正确、系统、科学地整体把握学校德育,建立了可以为每所学校共同参照的实施框架和基本蓝图。它对上海每所中小学德育发展起着一个目标引领作用。因此,在实践上对每所学校都提出了共同的新课题,即如何将落实两纲的基本要求与体现校本特色有机结合起来。既不是抛弃校本特色,简单照搬两纲框架;也不是满足于“旧瓶装新酒”,沿袭习惯的思路和做法。这是一个需要沉下心来认真研究、有计划推进、持续实践的艰难过程。学校可以在一个阶段先解决一两个方面的问题,然后逐步全面推进。上海市思源中学以民族特色技艺教育为切入口落实纲要的经验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思源中学依托自身传统特色,从课外入手,将纲要提出的课外体系“行、习、赏、唱、礼”中的“民俗技艺”加以细化,联系民族精神教育三大块基本内容(国家意识、人文传统、公民人格),形成常规化的分年级、分层次教学系列和活动系列。然后将其它板块的内容有机融合进来。在此基础上,向课内辐射,增强各学科教学的民族人文传统内涵;向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建设拓展,逐步创建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概而言之,思源的可取之处在于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依据纲要找准切入口,整体构架,面向全体学生,稳步推进,课内外全面辐射,坚持不懈,锲而不舍。  相似文献   

17.
<正>所谓"校本德育",是指以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为切入点,以学校本身具有的德育资源(包括学校历史、理念、精神、校训、人物等)为内容,以师生共同参与为前提的德育,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协调发展,实现"明德、求技、尚美"的培养目标。下面就我校"校本德育"的经验和体会谈一些初浅的看法。一、目标定位是前提纵观我校的办学历史,足以证明学校的校本德育受环境制约,学生接受的大多是说理教育,这种德育形式难免会大而空,效果不理想。于是如何让德育工  相似文献   

18.
《中国德育》2013,(12):F0002-F0002
南京市天印高级中学是一所年轻的学校。校长周飞虎提出"修德明理"教育,其核心是人格教育。学校确立"读书明理"校风,通过开展"立身、做人、处世"一系列读书活动,以及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志愿服务活动、校本德育活动、学科德育、生命伦理教育、自助教育、军训远足活动、网络德育活动等,培养学生健康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情趣。学校重视班主任  相似文献   

19.
“生活·实践”教育是新时代人才培育的新模态,探索育人方式变革的新视界。华中师范大学周洪宇教授及其团队提出“生活·实践”教育理论,凸显以生活为中心,倡导学生在具身生活实践中全面发展。分析“生活·实践”教育视域下校本德育课程的内涵;透析校本德育课程开发的原则,建构“立足三个岗位、弘扬四种精神、争做五好学生”为宗旨的校本德育课程,并设计校本德育课程开发的主题活动。通过创设生活实践教育场馆,在学生获得多元生活实践体验中,推动“生活·实践”教育与校本德育课程内容的双向对象化,在互为转化中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精神发展和素养提升。  相似文献   

20.
以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从孩子成长的需要出发,针对实际,注重实效,通过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有效利用德育校本教材,开展具有东关特色少先队文化活动等有效途径,不断增强学生的爱国思想、民族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