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博客这样的新事物,我国并不是无法可依,而是缺乏对法律的正确的认识、理解,缺乏对现有法律的创新性运用。[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从"博客元年"之争透视中国博客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柳 《新闻知识》2006,(7):48-50
有人说二十世纪最后十年属于全球网络,二十一世纪头十年将属于博客。博客这个概念在2002年引入中国互联网界,在它刚刚出现的时候,许多行业人士都认为它是小儿科,不值一提,但如今博客以其令人吃惊的速度改变了人们对它的看法。博客文化的异军突起,正以一种不可逆转的方式改变中国网络乃至整个传统文化的运做及表达方式,博客已不仅仅是一种网络现象,从深层意义上说更是一种文化的诠释。一.中国博客发展历程2002年,博客开始引入中国,博客1.0时代拉开序幕,此时博客数量不足1万人。同年12月,闵大洪在《2002年回顾》中,将博客列入中国网络媒体5大…  相似文献   

3.
博客服务商在博客名誉侵权行为中所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宜基于自然理性,首先应该遵从法律理性。法律理性强调博客服务商在博客侵权环节链中的特殊地位,体现法律正义精神,服务商应承担较为苛刻的注意义务。因为博客监管的条件限制因素而减让服务商的法律责任,不利于法律引导博客传播秩序。博客服务商承担责任的限度应以满足“应当意味着能够”基本法则为宜,区别对待博客服务商在侮辱和诽谤两种不同侵权方式中的合理注意义务。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互联网协会近日发布的《2007中国互联网调查报告》显示,到2006年底,我国博客作者规模达到2080万,博客访问量达1.01亿。"博客",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介质,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新趋向。目前网上的博客类别很多,比如日记博客、知识博客、新闻博客、技术博客、法律博客、情感博客等等,其中以大众传播为己任的新闻博客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络技术的提高和网络应用的普及,博客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形式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其形式也从初期的日记博客独领风骚,发展到现在各种博客竞显风流,因博客内容而引发的争议也越来越多.为此,人们提出了诸如道德约束、博客实名制和法律规制等建议,以期减少因博客引发的争议.但道德的约束和博客实名制并不能掩盖主体间在观点上的分歧;法律规制能够划定争议的范围却不能消除争议.博客争议是由博客这种传播形式的本质特性决定的.  相似文献   

6.
马燕  魏佳 《青年记者》2007,(14):140-141
自从2002年中国引入博客以来,作为一只新锐网络发展力量,博客文化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2005年是博客元年,博客成为最流行的话语。2006年中国博客规模将超过6000万,2007年博客数量将接近1个亿,差不多相当于目前中国互联网用户总数。博客掀起一股热潮,普通大众、社会名流纷纷开博,内容涉及个人心情、娱乐资讯、新闻报料,甚至国家大事。“超级女声”作为文化领域的一次盛事,[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催生了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媒体二一博客。博客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自由、平等、开放、共享的信息交流平台,但这种“自由”和“开放”有时超出了法律和道德的底线,出现种种失范现象。为了减少不良博客的影响和侵蚀,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以引导博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据统计,2005年全球博客数量已突破1亿,中国博客数量也达到1600万,占网民总数的10%以上。清华大学和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2006《传媒蓝皮书》”预测,2006年中国博客规模将超过6000万,明年可能接近1亿。博客研究专家、高级研究员梁春晓表示,众多网民热衷博客,是因为博客契合许多人的心理需求。记者分别采访名人博客、精英博客及草根博客各一名,并记录了他们的“博客心态”。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技术革命浪潮的推进,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网络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建构了一个现代网络语境.在这个语境下,博客成为现代人表现个性、展示自我风采的新型的交往和互动平台.在博客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博主的群体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即博主从最初的"草根"群体为主转变到以名人博客为主,博客似乎脱离了本身的作为交流和展示自我的工具性含义,进而成为了一个"秀场".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博客作为网络媒体的一种新形式发展迅猛,但也面临着巨大的著作权风险。解决关乎其发展的著作权问题有着深刻的必要性,应当在现有法律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博客著作权问题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1.
博客著作权问题与知识共享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日“,女博客状告搜狐”这一消息在网络上传得沸沸扬扬,此案被喻为中国首例博客著作权案件,也由此引发了对于博客著作权的热烈讨论。争议问题主要集中在博客的著作权归属,未经明示许可引用和转发博客文章是否构成侵权,如何完善的保护博客的著作权等方面。下面便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首先,关于博客作者对博客文章是否享有著作权的问题。答案显然是肯定的,然而网络作者的著作权常常被漠视,造成这种现象与互联网在我国发展初期中文资讯的缺乏是分不开的。互联网发展初期,共享的内容多是新闻,传统作品的数字化形式等等,著作权问题依然存在,但不…  相似文献   

12.
2007年8月21日,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博客服务自律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公约》要求博客服务提供者应当自觉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维护博客用户及公众的合法权益;倡导博客服务提供者为博客用户提供良好的创作环境,引导其创作和传播优秀网络文化作品;鼓励博客服务提供者对博客用户实行实名注册,为实名博客提供优质个性化服务;鼓励社会公众对博客服务提供者进行监督。  相似文献   

13.
作为网络出版的一种形式,博客具有时效性、互动性、自由,随意,内容广博等特点,这是传统出版物无法比拟的.随着博客出版的迅速崛起,对传统出版模式产生了很多冲击.如何将博客分流的那部分读者重新吸引回来,这是传统出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浅议博客著作权的归属与保护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博客著作权保护正在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一个新的焦点.博客是著作权保护的客体,主体是博客的直接创作者或其权利的受让者.目前侵犯博客著作权的方式主要包括未经授权的转载、摘编,未经授权的超文本链接等.在解决博客的著作权问题中.法律需要作出相应调整:其一,重构合理使用制度,解决目前法律对合理使用范围限制较窄,适用目的要求严格、对以思想共享为特征的博客的优势彰显不利的问题.其二,对默示许可作出合理调制,以符合博客创作、传播、利用的技术特点.其三,适度拓展法定许可的范围,一定程度地解除博客的授权阻力.其四,对博客协议这种格式条款作出进一步的规范,使其合法、公平、合理.  相似文献   

15.
"死亡博客"案的一审判决因为涉及网络"人肉搜索"的合法尺度问题,备受社会关注,也引发了法律、媒体界理论学者的争议.2009年4月25~26日,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举办"新媒体侵权的法律适用与新闻报道"研讨会,就"人肉搜索"法律问题进行专题讨论.笔者应邀参加了此次研讨,对与会者(包括该案主审法官在内的多位法律工作者)之间的意见分歧有了一个多侧面的感知.  相似文献   

16.
美国新闻博客的主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春晖  贾甲 《今传媒》2005,(6):53-53
“Blog博客”是英文单词“Blog”的音译,来源于“WebLog(网络日志)”的缩写,简称网志。是继Email、BBS、ICQ(IM)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它是互联网发展到一定程度,在网络领域中新兴的一种信息传播方式,产生于美国。目前美国博客人气继续高涨,浏览量大幅上升,类别很多,比如战争博客、日记博客、知识博客、新闻博客、专家博客、技术博客、群体博客、移动博客、视频博客、音频博客、图片博客、法律博客、文摘博客等。新闻博客是博客形式中的一种。美国著名的新闻博客网站德拉吉报道网站从报道克林顿绯闻开始,将“博客”引入人们…  相似文献   

17.
2007年8月21日,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博客服务自律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公约>要求博客服务提供者应当自觉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维护博客用户及公众的合法权益;倡导博客服务提供者为博客用户提供良好的创作环境,引导其创作和传播优秀网络文化作品;鼓励博客服务提供者对博客用户实行实名注册,为实名博客提供优质个性化服务;鼓励社会公众对博客服务提供者进行监督.  相似文献   

18.
学科博客是高校图书馆利用Web2.0技术开展学科服务的有效方式.文章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学科博客的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博文内容多以介绍学科知识为主,缺乏深层次的信息组织与加工,学科博客读者参与度不高,个性化服务少.作者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了促进学科博客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博客实名"让人欢喜让人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艳 《青年记者》2007,(3):127-128
对“博客实名制”的担忧从“储蓄实名制”、“股票交易实名制”、“高校BBS实名制”、到“手机实名制”,甚至酝酿讨论之中的“火车票实名制”、“网游实名制”……“实名制”热掺杂着公众的不安及舆论的质疑声。博客的实名制也是一个过程,笔认为,实行博客实名制是大势所趋。在美国,主要的网络博客,甚至包括交友网都必须是真名实姓。同时,美国已开始对一些博客进行审定,给合格颁发官方许可证,以便对越来越庞大的博客队伍进行监管。在韩国,博客也实行了实名制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全球网络博客数量过亿、国外博客对大型新闻事件的作用和国内日趋成熟的博客传播,已经给传统的新闻传播模式和大众传播模式带来巨大的冲击。一方面如今的受众个性化要求日益突出,另一方面却是传统新闻不好看,突出的供需矛盾导致受众将视线更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