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一、把握联系,领悟教材就五年级语文而言既要继续重视词、句、段的训练,又要加强篇的训练,所以在本文教学中继续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从内容中体会思想,了解课文的中心,并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重点落实该单元的训练项目——注意事物间的联系。这篇课文的总体安排为三课时。下面我设计的为第三课时,根据大纲要求、教材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通过词、句、段体会孩子追猴子的心情和孩子走上横木时的危险处境,从而使学生入情入境。2.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3.弄懂事物间的联系。教学重难点的确定:1.明确作者…  相似文献   

2.
一、把握联系,领悟教材 就五年级语文而言既要继续重视词、句、段的训练,又要加强篇的训练,所以在本文教学中继续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从内容中体会思想,了解课文的中心,并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重点落实该单元的训练项目--注意事物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正>教学目标:1.通过读课文,提炼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并借此概括故事大意。2.关注细节描写,发现孩子是怎么一步步陷入险境的,能联系故事中的关键因素说出船长的做法好在哪里。3.在三篇课文的比较阅读中,能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动作、环境等描写展现人物思维的。  相似文献   

4.
课文分析课文《跳水》,通过叙述一艘外国轮船上发生的故事,说明事物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随着事物的发展、变化,这种联系也将发展变化。同时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生活中有些偶然事件,人们开始并没有意识到它的严重后果,待发展到一定阶段,这种严重性才表现出来。要排除它,必须及时作出正确选择,采取果断措施。课文语言生动有  相似文献   

5.
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1.导入:跳水本是一项十分吸引人的体育项目,本文作者却以“跳水”为题给我们讲了一个非常惊险的故事。学习这篇课文,你一定会被紧张的情节所吸引,并且从中得到一些启迪。2.揭题板书。(二)介绍作者1.投影出示文字:[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作家,出身贵族,1851年在高加索从军。主要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他的创作标志着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在俄国和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他还是世界著名的语言大师…  相似文献   

6.
关于《跳水》一课教学目标的问题,有过争议。有人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把握船长急中生智的特点;有的提出,要让学生认识到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在联系中发展,即学习用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笔者认为,这两种意见都有不妥之处。前者是将教学目标确定在理解课文的基本思想内容上,忽视了本课在记叙事情上的特点,降低了要求;后者虽注意到了本课在记叙事情上的特点,但将目标确立得过高,脱离了实际。 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应把握住本组训练的重点,弄清编者的意图。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是:“注意事物的联系,”这是指读课文的时候“要边读边思考,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理解文章的内容时要注意,理解文章  相似文献   

7.
《跳水》一文是10世纪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为我们讲述的一个非常惊险的故事。作者以“帽子”为线索,围绕“逗”和“追”展开情节,曲折回环。给读者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惊险场面,刻画出了能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船长以及一群勇敢的水手的人物形象。教学本文,我作了以下尝试。  相似文献   

8.
《跳水》记叙的是在一艘外国轮船上发生的故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的帽子挂在了桅杆最高的横木上,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  相似文献   

9.
10.
本课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训练重点是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第三、四段是文章的重点段,其教学设计如下: 第三段教学(渗透学法): 1.指名读课文,用“△”划出表示猴子动作的词语,用“——”和“?”划出描写孩子和水手动作、神态的句子。  相似文献   

11.
一、教学目的:1、认识理解小说精巧的构思以及情节安排与人物塑造的关系。2.理解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3.认识玛蒂尔德的形象及意义,认识小说深刻的主题。──作为世界短篇小说的精品,《项链》具有深刻的思想性与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些得益于精巧的情节安排和成功的形象塑造,要让学生领略小说的艺术魅力。经过初高中近20篇小说的学习,学生了解小说内容几无困难,分析、理解小说要素的能力也已基本具备。因此,重点是指导学生学会进一步分析、理解小说要素并把握要素间的相互联系,提高艺术鉴赏力。二、教…  相似文献   

12.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和课文出现的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3.通过丑小鸭的故事,培养学生从小和善待人、互相尊重和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思想行为。 二、教学过程 (一)揭示、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教师简介文章作者与出处。提问: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法? (二)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1.布置预习,提出要求:(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2)再读课文,要求一边读一边标出自然段,划出生词。2.检查预习情况:(1)提问:这课有几个自然段?(2)指名逐段读课文(随时纠正字音)。(3)检查划生词的情况,出示词卡认读。3.再读课文,说说读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三)质疑问难。让学生说说课文中不理解的词句和不明白的问题。 (四)讲读课文,抓住每段中的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相似文献   

13.
《避雨》一课教学设计厦门福建实验小学林金山《避雨》是六年制小语第九册第4组的一篇讲读课文。它记叙了作者在途中避雨时遇见公社女气象员的事,热情赞颂了热爱本职工作、认真研究业务的青年一代。文章以“雨”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写了遇雨、避雨、知雨和谈雨,为人物...  相似文献   

14.
15.
《詹天佑》这篇课文是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最后一组教材中的一篇讲读课文,与旧教材不同的是,这篇课文没有明确规定阅读训练的重点,是对学生小学阶段所学知识的综合归纳。1.初读课文,抓住中心。为了使学生能正确地把握文章的思路,教学这篇课文时,可采用“提取中心法”...  相似文献   

16.
相信每个同学都有自己难忘的一课,下面笔者就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进行了一节完整的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17.
此文设计共有下列环节: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课时安排及完整的教学过程。通过抓住课文重点词、句子和段落来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相似文献   

18.
在研究动滑轮时,要求学生得到的结论是:动滑轮不改变用力的方向,但省力。而这一结论的产生容易受学生实验操作的方法、实验器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往往得出错误结论。为了帮助学生科学地处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得到合乎科学的结论,我这样设计这一内容的教学。  相似文献   

19.
教学《最后一课》,爱国主义是一个无法绕开、无法回避的话题。但如何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在文本的阅读和理解中,真正让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和教育,让学生也像小弗郎士一样逐渐萌发爱国主义意识,是教学的难点。  相似文献   

20.
王丽梅 《现代语文》2009,(8):108-109
教学设想:传统的小说教学设计更多的是从情节入手,分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人物。但是,很多的小说在情节方面并没有明显的分层,如果仍然按部就班地去分析,就没有多少说服力。本文是以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的见闻和感受来表现“爱国”主题的,并没有贯穿始终的统一事件。按照教参卜的“课前——上课——下课”的情节入于来分析,显得有些牵强。“小说以刻画人物为中心”,本文中韩麦尔先生是主要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