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形名结构有“形名”和“形的名”两种形式,“形名”组合是恒定组合,所以“形名”组合常常是性质形容词与类名的组合;“形名”组合是连续组合,名词表示的事物是“无界”的。“形的名”组合是临时组合,所以“形的名”组合往往是状态形容词与个体名的组合;“形的名”组合是离散组合,名词表示的事物是“有界”的。  相似文献   

2.
以往对"形容词+名词"的形名组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从结构的视角研究形容词和名词之间的关系,二是从语义的视角研究形名组合的语义建构过程。本文以概念整合理论为基础,探讨形名组合的三种不同的语义关系以及形名组合的语义建构过程,以验证概念整合理论对语义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3.
副名结构是现代汉语中一种反常规的语言现象,却受到大众的广泛使用,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其内部必有合理的认知生成机制。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化和非范畴化、隐喻、转喻、主观性等方面来探讨副名结构的生成途径,试图解释这一结构所以成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隐喻和转喻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方式。一些研究表明,转喻比隐喻更基本,往往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为隐喻提供基础。隐喻和转喻共存于一个连续体中,二者相互作用的模式非常复杂。目前,国外认知语言学家共提出了五种隐喻和转喻互动模式,其中,Ruiz de Mendoza的概念相互作用模式对半喻式名名复合词的生成机制最具解释力。本文将在Ruiz de Mendoza的概念相互作用模式理论框架下详细阐释半喻式名名复合词的生成动因。  相似文献   

5.
关系名词是一个有着代表和边缘成员的语言范畴,专门用来表征一种固有的领属关系。名2为关系名词时,名1名2组合会产生复合词、短语词及短语三种类型。本文运用认知科学的相关理论对以上三种类型的产生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6.
英语与汉语中都存在着大量的名源动词。名源动词的大量存在与使用体现了人类思维过程趋向简洁化。纵观英汉两种语言中名源动词的诸多相似及体现在名-动转化过程中的相同的隐喻思维,可以清晰看到人类认知基础的同一性。这一同一性为英汉两种语言的理解与沟通奠定了基础,为现实英语教学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英汉隐喻性习语在概念隐喻、转喻和文化认知模式方面的分析,揭示了英汉隐喻性习语的共性和个性,并分析了造成这些特点的思维和文化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英语名词再范畴化主要包括名词动用以及名词范畴内部的个体名词和抽象名词的相互转换。名词再范畴化增强了语言表现力,使表达生动凝练,符合语言经济原则。再范畴化以转喻这一重要的认知机制为认知理据,以名词所指称对象的突显部分作为认知参照点,以部分代整体或整体代部分的典型转喻思维,实现了名词范畴的转换。  相似文献   

9.
隐喻和转喻是词义延伸的两种主要方式。以英汉face为语料,从认知隐喻和转喻的思维角度分析一词多义现象。研究发现:两词在认知上均以隐喻为主,转喻为辅;英汉语所显示的这种类似性典型地反映了人类认知的选择倾向性;而它们之间存在的差异则印证了人类认知基本根植于身体经验,但也受制于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10.
以认知语言学中意象图式理论为识解视角,以"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为理论基础,分析解构英汉两种语言中量名非常规搭配的认知机制和搭配原则,探讨量名非常规搭配的认知功能;对量名非常规搭配结构的解构主要依赖于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理解量名非常规搭配结构是元素凸显或相似性联想的结果。依据量名搭配之间的隐喻关系,物量词表量结构中的异常搭配主要有两种方式:映射型量名搭配和错位型量名搭配。  相似文献   

11.
夸张辞格的认知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认知的角度探讨夸张的定义、成立条件和有效性条件,认为夸张是指故意用话语表述出一种不符合基础认知的虚拟认知,通过形成认知距离而突显对象属性的一种表达手段。夸张成立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基础认知程度值必须为真,二是认知距离必须大于零。夸张要有效,其言辞传达出的情感值就不能超过人们认知中限定的情感最大值。  相似文献   

12.
借代是传统的修辞手法,修辞学界多年来一直注意研究它,但对它的解释却显得空泛、笼统、不得力.而从认知语言学的解释途径对借代的各种方式逐一加以解释,则能够探求其形成动因和从这一角度解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人以“体认”的方式认识世界,认知离不开人的身体经验。语言作为认知的产物和对世界进行范畴化的工具就体现了人的经验。人的生理结构以及所处环境的大致相似性决定了经验和认知模式的相似性,这是翻译中可译性的认知基础。但是不同民族所处具体环境的差异和不同文化背景对人具体认识事物的影响使得不同民族的人对事物认识在语言上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思维,这是不可译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一词多义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又是一种认知现象.建立在原型范畴理论基础之上的一词多义具有两种生成机制:隐喻和转喻,它们在生成语义时受到语境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自从A.E.Goldberg在1995年提出并详细描述英语的致使移动构式[NP1+V+NP2+PP]以来,语言学界的专家学者从多视角、多层面对英语致使移动构式进行了研究,并与汉语中的致使移动构式进行比较分析。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下,运用意象图式理论、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转喻理论,探讨了英汉语中致使移动构式的异同,并进一步分析引发其差异的认知基础。  相似文献   

16.
基于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图式理论和隐喻理论,本文探讨致使移动结构的认知基础,即致使移动图式,并分析其隐喻表达。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中致使移动结构在认知基础、语义、句法等方面的对比分析,寻求两者的异同点,并进一步分析导致其差异的认知根源。  相似文献   

17.
连贯是语篇的基础,是一个复杂的语言现象,它涉及到语义、语用及认知等方面。功能语篇连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从形式或语义角度进行考察,认为连贯是文本固有的语言现象。而关联理论的明示推理交际模式给我们提供了从认知的角度探讨交际中话语连贯的实现途径,在语篇话题对连贯理解的作用方面有较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8.
Panther & Thornberg将认知转喻分为指称转喻、述谓转喻、言语行为转喻。这一分类不仅更为全面地剖析了转喻的本质,而且为语篇连贯提供了崭新的视角。本文将此三种转喻的认知机制运用至笔者在平时阅读的语篇中,试图从认知转喻的角度解释这些语篇的是如何实现连贯的。  相似文献   

19.
关联理论的出现,使得许多语言学家从话语相关方面来解释语篇的连贯性。关联理论的明示推理交际模式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给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语篇连贯的视角,比编码—解码模式有着更大的优越性,在语篇连贯实现方面有着较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