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征稿启示     
本刊自2014年1月开始与云南大学西南环境史研究所合作,设置"环境史研究"专栏以来,刊载了西南环境史、灾害史、医疗疾病史、民族生态文化等领域的相关理论及实证性研究文章。迄今为止,在短短一年中共发表学术论文13篇,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受到了有关专家的好评,本刊向各位学者表示由衷的谢意。  相似文献   

2.
在环境破坏和生态危机的严峻形势下,环境史首先在美国应运而生,并迅速扩展到其他国家和地区。中国环境史研究紧随欧美国家之后,发展迅猛,方兴未艾。国内环境史学者注重环境史的学理建设,对环境史的学术界定、学科理论、研究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研究。本文拟从这三方面入手,对国内学者对环境史学理建设的研究进行初步梳理,综述其进展和成就。  相似文献   

3.
史料是环境史研究开展的基础,其相关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将其分成五个方面:一是部分学者从总体上论述了环境史史料的分布、特点、种类、研究方法等;二是对环境史史料的案例分析,即以某种、某类史料为主,对其中蕴含的环境史史料掘取和研究;三是环境史史料的断代分析,即以时间段为视角,分析、研究时间段内的环境史史料;四是分析、研究区域内的环境史史料;五是环境史史料的整理、信息化研究.并分析其成就、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4.
教育口述史作为口述史的一个分支,遵循其内部发展特点和口述史在中国发展的关键节点逻辑,可将中国教育口述史研究进展分为三个阶段:起步阶段(1980—2003年)、兴盛阶段(2004—2018年)、独立阶段(2019年至今)。回顾过去四十多年,中国教育口述史研究的对象和领域逐渐拓宽;研究学者的背景越来越多元;理论研究的意识逐渐增强。展望未来,应辩证地认识中国教育口述史在中国教育学和口述史学界的价值定位;重视中国教育口述史制度建设;加深对中国教育口述史基本理论研究;注意中国教育口述史与情感史、教育学史的结合;强化与其他同行的学习与交流。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历史政治地理学的角度对我国行政区划史的研究现状和研究内容做了分析和评价,研究发现近年来主要存在两种发展趋势:一是对行政区划的断代研究和小区域个案研究日趋增多;二是在研究行政区划史时,早期以单一的对政区沿革过程的考证与复原为主,后对行政制度变迁越来越关注,而今学者们开始从历史政治地理的视角综合分析行政区划的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6.
环境史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正式在史学界提出以来,日益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从全球范围来看,各国学者采用不同的研究范式对各自的研究对象作了有益探索,产生了一批代表性的研究论著。就我国而言,从20世纪末学界将环境史作为历史学分支探讨至今,亦有大作迭出。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以CSSCI所刊环境史研究论文为考察对象,在阐述发文数量、学术影响力、研究格局等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探讨今后研究的可能方向和有待努力深入的领域,借此希冀为我国环境史研究取得新突破或继续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ヨ"和"ネ"作为使用比较频繁的语气助词,在日语日常会话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近年来,日语语气助词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成为跨领域、跨学科的研究课题。因此我们有必要立足于"ヨ"和"ネ"的研究史,把握其研究现状,进一步推进语气助词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国际共运史研究在中国的真正展开是进入20世纪以后。1949年之前是中国国际共运史研究的早期阶段,主要是以介绍国际共运史知识为主,还谈不上真正的学术研究。1949年到1978年,我国国际共运史研究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学者开始尝试进行独立的探索,但也受到现实政治的严重干扰,在“文革”中则遭受严重的挫折。1979年至今,国际共运史的研究走上了正轨。  相似文献   

9.
超验主义自然思想以全新的视角认识和看待自然,认为自然是一个整体,具有生命、神性和价值,从而要求人发挥直觉和主动性,回归自然,融入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由爱默生首倡的超验主义自然思想,经过梭罗、缪尔的继承与发展,逐渐从思想层面步入实践中,引发多次环境保护运动,直接推动了20世纪70年代美国环境史的兴起;超验主义为美国环境史的兴起提供思想渊源和社会基础,引领环境史早期的研究内容,启迪环境史研究的批判性思维;美国环境史舍弃超验主义神学自然观部分,继承其批判性思维及人与自然的思考,这一过程又反过来推动了美国环境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从清末的"荒疏"到民初的"逐步升温"、从20年代末的"小高潮"到沦陷时期的"萧条"、从建国后的"复苏"到60年代后期开始的"迟缓"、从改革开放后的"新发展"到80年代后期开始的"黄金时期",20世纪的北京史研究历经百年沧桑,起伏跌宕.进入21世纪后,北京史研究延续着"黄金时期"的高潮,并进一步向纵深发展.纵观北京史研究百余年的发展历程,能够看到其在研究单位、研究方向、研究成果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也能够发现当下研究之不足.结合中国史研究动态反思北京史研究,可知"进一步强化民国北京史研究"是学界的应然之举.  相似文献   

11.
整体统摄六朝文论史料,以科学求真的态度,践行以问题为纲的文论书写模式,全面体认六朝文论的重要地位,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六朝文论书写,不仅表明早期文学批评史的探索实绩,亦绘制了民国学者系统整理旧学和积极吸纳新知的时代镜像。它在一定程度上支撑起郭著的经典地位,显示文学批评史学术研究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12.
我国高教史研究存在着指导思想片面和急功近利的倾向、关注和参与高教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以及对高教史研究意义理解不深刻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要客观认识高教史的性质,正确评价历史上高等教育的社会作用和地位,强化高教史研究的功能,积极倡导多学科的交叉型、综合型研究。此外,高教史研究者应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强化国内外学术联系,以期在高教史研究上取得新突破。  相似文献   

13.
从传媒的视角来看待口述史研究,以腾讯网《体媒人物》栏目为研究案例,分析大众传播媒介平台上的口述史研究的传播、制作、伦理等问题。对口述史研究做了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为口述史研究的多元化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拉格曼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历史学家,她的代表作《一门捉摸不定的科学:困扰不断的教育研究的历史》通过对一百多年来美国教育研究的历史进行研究。揭示了令人困惑的美国当代教育研究的历史背后的复杂多变的社会发展过程。文章分析了拉格曼对美国百年教育研究史研究的原因、视角、内容,探讨了拉格曼的史学修养。指出了教育学术史研究中开展教育研究史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对湘西苗族鼓舞传承人口述史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湘西苗族鼓舞传承人年龄偏大,传承人断层现象明显;缺乏对湘西苗族鼓舞传承人口述史的专题研究。而进行湘西苗族鼓舞传承人口述史研究可提升传承人话语权、丰富苗族鼓舞史料、挖掘传承人身体记忆、留存即将逝去的"声音"。提出应从尊重传承人意愿与隐私、重视访谈资料的文字转录工作、加强苗族鼓舞传承人口述史的数字化保护、培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史专业人才等方面推进苗族鼓舞传承人口述史研究。  相似文献   

16.
环境史文献是环境史研究的重要信息载体,它为环境史学的研究奠定了前提,并在一系列环境问题的探讨和环境问题各要素内在联系的探求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环境史作为史学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其研究需要采用跨学科的方法,因而与中国传统文献相比,支撑环境史研究的文献资料具体有自身的特殊性,具体表现为中国环境史稳点的宏观性和微观性互存、多维性和单一性兼容并蓄以及隐性和显性并存.分析中国环境史文献的特点,有助于推进中国环境史文献和中国环境史学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上个世纪初以来,中外学界对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的自然灾害及相关问题进行了许多研究与探索,成果众多.但就区域自然灾害史来说,学界对广东、陕西、福建、甘肃等省的研究较为充分,而对安徽自然灾害史的系统研究较为缺乏.汪志国博士推出的新著<近代安徽:自然灾害重压下的乡村>(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为中国灾荒史学界增添了一朵奇葩,该著作在诸多方面对以往的自然灾害史研究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8.
历史时期孔雀在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地区广泛分布.然而,至明清以降孔雀的分布地区及数量不断减少,最终仅在西南一隅有所幸存.通过对相关历史文献的整理分析,从环境史的角度,以历史时期中国生态环境的具体变化为中心,对历史时期影响孔雀分布与变迁的各种因素作全面分析探讨,揭示人类、孔雀及自然界之间的内在联系,这对于我国的珍稀动物的保护以及进一步体味自然界与"人类共同体"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学术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依据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要特别注重开发和利用乡土史课程资源.利用乡土史课程资源最好的方式是组织学生开展"专题研究性学习",其关键是:要有"专题",使研究之问题集中;要有"研究",使专题更加深入.具体研究过程有:选材与列序;引领与生成;评价与提高.  相似文献   

20.
经典作家接受史研究,曾几何时成了一个最缺乏学术新意的学术避难所。这与不少研究者缺少接受史的问题意识和正确方法密切相关。经典作家接受史实质是作家精神生命的身后史,也是接受主体与接受对象之间的多元审美对话史和多重意义生成史。从接受过程中的关注焦点、接受方式和功能效应看,经典作家接受史至少可以从五个方面展开,即经典地位的确立史,经典序列的形成史,艺术风格的阐释史,艺术典范的影响史,以及人格精神的传播史;从而由宏观到微观、由整体到局部,从创作到审美、从诗品到人品。通过对经典作家的经典地位、经典序列、艺术风格、典范影响和人格精神的传播等多元历时考察,为读者展示出一部立体的、全方位的、血肉丰满的经典作家的身后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