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书业内外     
《出版参考》2013,(1):7
图书"走出去"转变急功近利思路《出版商务周报》报道:对于中国图书"走出去",英国著名出版业专家保罗·理查森表示:"出版商首先应该做的是思维方式的转变。出版社应该思考的,不是‘西方出版社会从我们的书目中选中哪本?’而是‘我有哪些他们需要的产品,或者我能够做点什么满足他们的需求。’出版社需要熟悉西方的市场,找到最佳的合作伙伴并认真听取他们的建议。中国的出版人需要更多的耐心。任何一次成功的合作都需要长期的沟通。中国在近些年才开始显示出在经济、政治、军事上的实力,  相似文献   

2.
李旦  李烨 《出版参考》2016,(10):21-22
近年来,随着中国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人想了解中国,而阅读中国图书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据美国鲍克公司(Bowker)书目数据库报告,1978年到2014年年间,世界各国出版的以中国为主题的图书有59275种,这近6万种图书分别在世界上55个国家和地区出版.对于中国来说,除了“中国制造”要走出去,国家也在大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而图书正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而以中国为主题的图书“走出去”的力度越来越大,引领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国力的增强和海外影响的扩大,中国图书和文化“走出去”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对此,中国出版人应加强“走出去”选题策划,加强对西方读者心理的了解,提高文化传播的针对性、有效性、可读性和感染力,加快推动中华文化向世界传播和融合,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4.
一提到图书"走出去",很多人可能以为就是简单的销售,有何难?其实不然,我们所说的"走出去",是要将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特色一并介绍到国外去,怎样使我们的图书在外国普通读者中产生广泛影响,是我们为之努力的目标。然而将中国的特色产业,文化成果推出去,就如同让他认方块字一样,谈何容易。在"走出去"政策的指引下,  相似文献   

5.
一提到图书"走出去",很多人可能以为就是简单的销售,有何难?其实不然,我们所说的"走出去",是要将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特色一并介绍到国外去,怎样使我们的图书在外国普通读者中产生广泛影响,是我们为之努力的目标。然而将中国的特色产业,文化成果推出去,就如同让他认方块字一样,谈何容易。在"走出去"政策的指引下,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长贺耀敏在《人民日报》撰文说:中国图书“走出去”,不仅需要有简单便捷地宣传介绍中国的读物,也需要有深入研究中国的优秀学术成果。从自己接触到的国外读者和出版社来看,他们对有关中国主题的图书都有强烈的需求,希望我们把优秀的、有深度的图书版权输出给他们,这其中也包括重要的学术著作。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长贺耀敏在《人民日报》撰文说:中国图书“走出去”,不仅需要有简单便捷地宣传介绍中国的读物,也需要有深入研究中国的优秀学术成果。从自己接触到的国外读者和出版社来看,他们对有关中国主题的图书都有强烈的需求,希望我们把优秀的、有深度的图书版权输出给他们,这其中也包括重要的学术著作。  相似文献   

8.
文学图书走出去,其实并不是一帆风顺。早几年,记得有位出版社资深老总曾经说过,中国的图书走出去,原创文学作品是最难的。因为文化的差异,特别是经济的悬殊,文学作品很难引起西方社会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近百年来,中国注重把眼光瞄向西方,学习他们的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作为人类的共同财富,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以及当代中国优秀文化,并没有真正走向世界舞台.我们的图书、期刊等,在世界各国(尤其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只能是边缘点缀,无法进入主流市场.这对中国与世界的沟通,对世界了解中国都非常不利.  相似文献   

10.
图书作为最传统、最广泛、最普遍的文化载体和沟通桥梁,可以让各国读者更完整、更真实地了解和认识中国。“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正是中国政府基于此宗旨,通过资助出版中国的图书和向国外图书馆赠送图书,让世界各国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国而采取的一项举措。“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始于2004年,随着计划的持续推进,中国出版、中国主题图书在海外的“走出去”取得了喜人的成就。历经十年风雨,值得我们进行一次全面的回顾。  相似文献   

11.
只有中国学术图书"走出去",才谈得上与西方学术界进行交流与对话,才能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这一点已经成为中国政界、学界、出版业界的高度共识。"语言是外围,翻译是手段,学术是核心",这句话道出了中国学术图书对外翻译出版在中国话语权建设中的核心地位。事实上,只有中国学术图书"走出去",才谈得上与西方学术界进行交流与对话,才能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这一点已经成为中国政界、学界、出版业界的高度共识。为此,国家做出了一系列相关部署,如2005年推出"中  相似文献   

12.
汤潮 《出版参考》2005,(9S):1-1
近百年来,中国注重把眼光瞄向西方,学习他们的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作为人类的共同财富,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以及当代中国优秀文化,并没有真正走向世界舞台。我们的图书、期刊等,在世界各国(尤其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只能是边缘点缀,无法进入主流市场。这对中国与世界的沟通,对世界了解中国都非常不利。  相似文献   

13.
"销售代表"这一职业早已广泛应用于医药、石油、百货等行业,但"图书销售代表"这一概念被引入中国还只是近几年的事情。在国外,图书销售代表是指出版社或者销售集团采用的,为出版社向不同地域的零售店推销图书的推销员。他不仅要了解出版社的意图,将书推销出去,而且要  相似文献   

14.
经过多年来细致而务实的工作,我们的努力是否有所回报?要衡量走出去的效果,只看到输出的图书版权的总量还不足够,更需分析海外读者实际接触中国图书的渠道和接受情况。前者的日益增加,是走出去的基本保障;而后者则反映出目标是否达成。  相似文献   

15.
误读原本是指歪曲文本或者是对文本的一种错误解释或认知行为,其引申为一种文化在解析另一种文化时出现的错误理解或评估.中国图书走出去本身就是一种图书传播海外市场的贸易活动.本文分析和探讨中国图书走出去因文化差异而产生误读的原因,同时阐述中国图书走出去过程中规避误读的三种方式:一是尽量避免文化转换的失真;二是中国图书走出去的在地化要注重利益的平衡;三是兼顾经济效益和文化软实力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文学图书走出去,其实并不是一帆风顺。早几年,记得有位出版社资深老总曾经说过,中国的图书走出去,原创文学作品是最难的。因为文化的差异,特别是经济的悬殊,文学作品很难引起西方社会的关注。当时我就有点不服气。我觉得文化思想应该是千姿百态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个性,只是因为国家经济差异,所以没有人关注,但并不说明我们没有好的作品。  相似文献   

17.
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实施十年之后,中国出版“走出去”也步入新的台阶。经过十年努力,中国图书对外推广工作持续取得许多骄人的成绩。中国出版“走出去”要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出版机构增强选题策划能力,寻找具有国际水准的选题和方向,提高版权输出质量。而与国外同行打交道时,中国出版机构需要深入了解国际市场特点和对方的国际战略,建立有针对性的合作关系和合作模式,最终实现互惠共赢。  相似文献   

18.
西方传教士与中国近现代图书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长期封闭的国门大开,西方传教士尾随列强军队也大量涌入中国,他们也纷纷效仿以前利玛窦等人的做法,通过宣传西方科学知识逐渐渗透传播基督教义.传教士本来的使命是传播基督教,但他们在传教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扮演了介绍或传播中西文化使者的角色,以至于当我们历史地考察中国近现代文化史时,不得不考虑到这些传教士的作用.所以,我们在研究中国近现代图书馆的发展时,不能忽视西方传教士的作用.他们在华创立教会大学图书馆、藏书楼,引入西方教育模式、技术方法,传播西方图书馆管理理念.他们从事的图书活动是中国近现代图书事业的一部分,对促进中国古代藏书楼向近现代图书馆的转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我国近现代文化史和图书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中医药图书作为学术图书中一个特殊的分类,在“走出去”工作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因为中医药图书既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读本,也是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  相似文献   

20.
刘晶 《中国出版》2012,(11):22-23
新闻出版总署在2003年召开的全国新闻出版局长会议上正式提出了新闻出版业要走出去的战略。截至目前,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主角是图书,已经有多家出版社开始了多语言版本的图书版权合作。而期刊业则是引进得多,输出得少。出版业担负着文化交流的重任,期刊的时效性,更有利于让海外读者近距离地了解中国人和中国人的社会生活。所以优秀的期刊应该率先行动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